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潘魯生藝術作品巡回展:站在新時代前沿的大灣區主題創作

2024-04-09國風

「寄情大灣區——潘魯生藝術作品巡回展」近期先後在濟南、深圳、澳門舉辦。潘魯生以繪畫藝術的審美形式來表達他對粵港澳大灣區的關切、情懷與思考,站在時代前沿,關註新時代的脈動和前景,從靜謐圖景、繁華灣區中寄寓返歸本源、生生不息的時代精神。

潘魯生,粵·大萬世居

【寄情大灣區】的創作,體現了他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文化使命感。粵港澳大灣區具有中西融合、包容有度的人文情懷,既存續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底蘊,又交織著西方商業文化的影響,如今已形成多元化、體系性的繁榮發展面貌。潘魯生自身所具備的學術使命感使其對大灣區的民俗情懷產生共情,並站在藝術家的角度去關註綜合的大灣區,關註大灣區的建設與發展、民情與風物,最終創作出富有深情、蘊藉審美、打動人心的藝術作品。【寄情大灣區】這組作品內「空無一人」的風景畫面折射出十分厚重的沈思感,作品的畫面喧囂俱寂,蒼茫無聲,大灣區的種種風景便在其畫筆下構成了靜謐沈潛又令人產生無限遐想的傳奇作品。

潘魯生,粵·龍湖老街

潘魯生在其藝術創作發展歷程中,主張用設計賦予民間文藝(以下簡稱「民藝」)以新生命、新活力,尋求更具民族特色和學術底蘊的藝術風格,「堅守傳統文脈,展現民藝之美」成為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的不懈探索和永恒追求。

潘魯生曾指出,當前的新文科建設十分有利於打破學科壁壘,實作學科間的交流。長期以來,他倡導從設計學科本身特色出發,將哲學、文學、生態學、社會學等學科緊密關聯,廣泛結合新文科的建立理念和發展經驗,以求建設新時代背景下的設計學學科重要體系。他註重樹立設計學科的生態理念,不斷推動中國設計學話語體系和學術體系的構建。他認為應以設計視角,去突出表達工藝美術學科的優勢和意義,對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造物思想、文化智慧與生態理念做出創新發展,拓展現代設計學科的文化價值。

潘魯生,港·葵湧碼頭

民間文藝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精神內涵的重要載體,是民族之「根」,亦是社會文化之「魂」,更是當下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文化的組成部份。潘魯生在40年間走訪民間手藝人、整理口述檔案、搜集工藝資料,提出「民間文化生態保護」的命題,傾註心血保護民間手工藝與傳統文化。2003年他自加入「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更加深化了對民藝保護的責任感與緊迫感。近年來,隨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的完善,民藝保護獲得更多的認可和支持,民藝博物館吸引和影響著越來越多的青年學生,以及民藝展覽受到公眾的歡迎,更加堅定了他對民藝傳承發展的使命和希望。他認為,「這種現象的深層動力源自青年群體對文化傳統的自覺追求和熱情投入。傳統民藝與青年一代,不是輸入與傳播的關系,而是發現與喚起的關系,我們應該激發青年一代對自身文化傳統的自覺、自信、發現和再創造。」

潘魯生,港·大澳漁村

作為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課題首席專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中國民間文學大系】編纂出版委員會主任,潘魯生倡導推進民藝資源的傳承與創新。「活態傳承」,是他反復強調的「搶救」核心。尋找「中國之造」之美,促進中國優秀傳統工藝技術的傳承與創新,提升了當下民藝研究的創新性。

潘魯生,澳·大三巴

「寄情大灣區──潘魯生藝術作品巡回展」不僅是一場展覽,而且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向一位教育家、藝術家致敬的藝術平台和多元視角。40多年來,潘魯生一直是一位「筆墨當隨時代」的參與者、實踐者和引領者,他勇立時代潮頭的大智大勇、大視野、大氣度,成就他的大作品、大著作、大情懷,這才是大時代、大灣區主題創作背後的厚重底色、人生底蘊和人格魅力。

潘魯生,澳·官也街市

(文/董占軍,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山東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