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組合創新,企業組織中無形的神靈

2024-01-27國風

作者:龍雲之子

一談「神靈」,習慣於具象思維的常人就以為是宗教迷信,唯物者皆以為是唯心。過去二元教條化的觀念已經型化了人們思想,桎梏了人們的團結和創新精神。老子的神靈觀是實踐意義的神靈觀,非文人們理念意義的神靈觀,【元貞之道】作本文,借華夏諸老(老子)的元思維這把鑰匙,希望能開啟國人的理念枷鎖。

組合創新,老子實踐意義的神靈觀

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包括家族關系,客戶關系,團隊關系,信眾關系等。人類社會是個大系統,人透過關系的連線成為不同的群體。人與人的關系是無形的,是不可測也不可知的「神」,人們透過共同的興趣、意願和信仰等,而達成統一的共識(得一),而形成一個整體,如一個球隊、一個企業、一個家庭、一個信仰等等,從而發揮出有別於個體的整體靈效,即1+1大於2的整體靈效。老子的神靈觀是客觀的實踐產物,缺乏實踐「束於教」的文人,理解不了老子「得一」概念,已不知生產關系之「神靈」的重大意義和價值。

組成系統整體的各個要素,透過共識和連線建立緊密的關系,而形成有統一功能或目標的整體。就是【老子】所言的「神得一以靈」的整體觀。【老子】又曰:「謂神毋已靈將恐歇」,群體組織中人與人的關系一旦割裂對立,整體組織的效用就失靈,這個組織恐怕離歇業不遠了。

當今最前沿的系統論的基本觀點,系統大於各要素之和,就是在強調整體系統「得一」的靈效。

熊彼特創新理論:企業組織中的神靈

熊彼特(1883—1950年),曾任「美國經濟學會」會長,被稱為當代「創新理論」的鼻祖。1912年,在其【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提出了「創新」及其在經濟開發中的作用,轟動了當時的西方經濟學界。這本著作已發表100年了,而當下國內經濟學界只有少數人有些基本認知。

經濟學家熊彼特

熊彼特認為,創新的主體是企業家,只有企業家才能實作新組合(創新),人只有在實作新組合時才是真正的企業家。熊彼特說,我們把新組合的實作稱為「企業」,把專職實作新組合的人稱為企業家,新組合就是新的生產力。 元貞之道:熊彼特定義的這種由新的生產關系而構建的新組合,正是老子所言的「得一」,企業家是具有整體系統觀和創新能力的「得一者」(Combinator)。

熊彼特認為,所謂創新就是要「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式」,即「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要把一種從來沒有的關於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進生產體系中去,以實作對生產要素或生產條件的「新組合」;作為資本主義「靈魂」的「企業家」的職能就是實作「創新」,引進「新組合」;所謂「經濟發展」就是指整個資本主義社會不斷地實作這種「新組合」,或者說資本主義的經濟發展就是這種不斷創新的結果;而這種「新組合」的目的是獲得潛在的利潤,即最大限度地獲取超額利潤。 元貞之道:「新的生產函式」或「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是經濟系統新的生產關系的無形連線之「神」,將各種生產要素整合為一個整體,而發揮出整體的最大效用之「靈」。組合(Combination)這個詞越來越頻繁出現在我們視野。

熊彼特在其「創新理論」中,指出了「創新」的五種情況, 後人將其歸納為五個創新:產品創新、技術創新、市場創新、資源配置創新、組織創新。

熊彼特認為,周期性的經濟波動正是起因於創新過程的非連續性和非均衡性,不同的創新對經濟發展產生不同的影響,由此形成時間各異的經濟周期;資本主義只是經濟變動的一種形式或方式,它不可能是靜止的,也不可能永遠存在下去。 當經濟進步使得創新活動本身降為「例行事物」時, 企業家將隨著其創新職能減弱,投資機會減少而消亡,資本主義不能再存在下去,社會將 自動地 和平地 進入社會主義。

熊彼特這個預言看起來要比空想社會主義更具體, 熊彼特以「創新」作為資本主義的理論基礎,不同於馬克思以「剩余價值」的分配作為【資本論】的理論基礎,一個是講如何做大蛋糕,一個是講如何分蛋糕,當人們認為分配不公時,必然發生爭鬥和革命。 馬克思的【資本論】於1867開始出版,1912年,熊彼特的【經濟發展理論】出版,二者僅僅相差50年,二者關於資本的理論基礎完全不同。在近一百年人類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實踐中,的確得益於人類科技的創新活動,創新活動維系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已經被驗證是正確的。如果人人忙於分蛋糕,沒有人有動力做蛋糕,蛋糕都沒了,如何分蛋糕?理論界背書的二貨們,這麽簡單的道理都不懂嗎?似是而非的二元化「分散眢論」,的確容易誤導人的認知,造成人們思想的混亂。

如何讓創新活動成為「例行事物」?的確是個富有挑戰的大問題。 或許我們從老子的東方智慧中能找到可行的方法。

企業家,是老子所言的「得一者」

【老子】:「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淸,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谿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爲天下正。」老子連續用了五個「得一」,並按天、地、神、谿、侯王的順序,逐一推論「得一」整體系統概念的普適性,「得一」既有整體觀概念,也有創新的概念,這是老子的「得一」觀。

2500年前的帛書【老子】

企業家,作為企業的侯王,要以整體系統的思考對待企業的經營活動,成為一個合格的整體系統思考者,即「得一者」。

普通的員工思考的僅僅是幹多少活拿多少錢,而優秀的員工更關註個人在企業的成長和發展;普通的部門主管,僅僅是站在自己部門工作的範圍說事,而優秀的部門主管更加關註和相關部門的協作和配合,以完成公司的整體目標;普通的企業家,僅僅停留企業內部的產品研發、生產和行銷上作局部的思考,而優秀的企業家更加關註公司的整體發展戰略和客戶的關系,以客戶為中心構建企業的整體服務能力,提供客戶有價值的服務。「得一」的整體系統觀,決定了企業整體營運效率和客戶關系的穩定,「得一」的創新精神,決定了企業未來的發展。今天的企業文化:共同願景、同舟共濟、共同進步、協作精神等等,都是企業「得一」的整體觀。

企業的五個創新,產品創新、技術創新、市場創新、資源配置創新、組織創新。每個創新都可以分異位建獨立的創新子系統,每個子系統高效執行並形成企業內部的獨立創新活動。分立的局部創新活動也可以組合為新的整體系統,這是組合創新。

把老子「得一」的整體觀,套用於企業經營的社會實踐,做一個小總結:

  1. 老子:「 昔之得一者」,是指有整體系統觀的人,是熊彼特所講的「組合創新者」,即今天的企業家。
  2. 老子:「天得一以淸」,是指天時變化的整體觀,是市場經濟中產業發展的規律,如傳統媒體向網路新媒體的轉化,傳統能源向新能源的轉化,傳統電器向智慧電器的轉化。企業家需要認清天時的市場發展趨勢。
  3. 老子:「地得一以寧」,是指當地的經商環境和政策法規。房價高,稅收、人工成本高,勞資矛盾多,地方政策幹預多,企業缺乏安居樂業的穩定環境,即「不寧」。
  4. 老子:「神得一以靈」,是指企業與客戶和供應鏈的連線關系,以及企業內部各個部門的關系連線。透過網路與全球的廣泛的客戶建立緊密的連線關系,透過網路構建企業內部高效運作的體系,形成企業內外緊密協作的整體之靈效。 老子這個「神靈觀」,吉爾德稱之為「企業家的精神和信仰」或者「觀念流」,熊彼特稱之為「組合創新精神」。
  5. 老子:「谿得一以盈」,是指企業生存的小生態,合作共贏、互利互惠的整體觀。企業才能聚人聚財,人財滿盈。
  6. 老子:「侯王得一以爲天下正」,企業家作為企業的「侯王」,需要具備系統的整體觀(得一),上下同心。企業的經營才能走在正確的軌域上。如同駕馭四匹馬拉車,需向同一個方向,齊步奔跑,方能又快又安全達到目的地。

當代吉爾德:企業家精神

喬治·吉爾德,當今美國著名未來學家、經濟學家,被稱為「數位時代的三大思想家之一」。在【重獲企業家精神】一書裏,吉爾德認為,人們將經濟增長視為很多因素決定的過程,但事實上,沒有任何因素可以和企業家以新觀念和新技術開辦的新企業所起的作用相比。吉爾德認為:「 經濟增長的關鍵其實很簡單:有創造力的人擁有了資金。經濟停滯的原因也一樣簡單:富有創造力的人的資金被剝奪。

當代優秀企業家任正非老先生,非常認可吉爾德的思想,以吉爾德為「偶像」。吉爾德認為:經濟增長的關鍵是個人財富,而不是集體或者國家的財富。他認為, 精神和信仰才是企業家的生產方式 ,為了保持和激勵這種信仰,政府需要鼓勵和支持企業家的自主創新精神,這是一個國家財富保有並增值的秘密所在。他同時認為,經濟思想中的一個根本性的錯誤是大大高估了物質資本形成的和其他經濟量化指標的重要性,嚴重低估了開創性創造所具有的決定性、根本性作用。在他看來,「財富不是一堆商品,而是一種觀念流。」財富是一種觀念流,這也是美國供給學派最重要的學術貢獻。

商品是有形的,而觀念流是無形的,這就是老子「無有」的哲學觀,國人習慣看見有形商品的價值,卻看不見無形的觀念流的價值。

結束語

無論100年前熊彼特的「組合創新」,還是當代吉爾德的「企業家精神和信仰」與「觀念流」,與2500年前老子「得一」的「神靈」,都是同一個抽象概念,都是大道,是人們應該遵循的具有普適性的大道。

資本,是人類「創新」活動的產物,不是價值分配的產物。企業家的創新活動,獲得資金的追捧和扶持,這才是經濟發展的唯一動因,只有不斷創新的企業才有資本價值,所謂的「資本主義」本是人為定義的偽命題,「分配主義」更是離譜,都不如「創新主義」貼合實際,本末倒置必然是乾坤顛倒,造成人們思想的混亂,一切分割對立的紛爭,都不如老老實實回到「組合創新主義」的整體論理念。中華老子哲學思想要加快回歸,立老子「得一」的整體論,破西方二元的分散眢論。

上世紀90年代初期,民國初期的精英們一直在苦苦尋找思想的武器,以武裝國人推翻三座大山的壓迫,以流血犧牲為代價的革命理論,是一種正確的選擇。非此即彼的二元性選擇,卻讓我們失去別的選擇機會,100年前熊彼特創新理論未能成為另一個選擇,的確是個大遺憾。

既非熊掌也非魚的理念和精神(神靈),為何不可兼得?用整體論觀念來看,當然可以,必須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