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鬼谷子:要想釣到魚,就得像魚一樣思考,而不能像漁夫一樣思考

2024-08-31國風

要想釣到魚,你就得像魚一樣思考,而不能像漁夫一樣思考!只有像魚一樣思考,才能知道魚在想什麽,它喜歡吃什麽,需要什麽。魚喜歡吃的是又肥又嫩的蚯蚓,而不是你喜歡吃的酥香炸雞。在生活中,人就是魚。要想釣到人,你就得知道他喜歡什麽,他需要什麽!

一、中國人說話聽「後音」

人言者,動也。己默者,靜也。因其言,聽其辭。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應必出。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觀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辭也。——【鬼谷子·反應篇】

別人說話,處於動態之中。我沈默,則處靜態。聽別人說話,察其辭意,如果對方言辭有矛盾之處,就要反復追問,進一步了解試探,他的真意必出。言談之中,會用到象形、比喻、類比等修辭手法,聽話時要體會話語背後的真實含義。

出來混,中國人一定要記住——聽話務必聽「後音」!

中國人習慣在說話時隱藏真意,不露底牌。身處這樣的交際環境中,別人說一,你能否聽到二?輕描淡寫的一句話,你能否從中發現不尋常的資訊?

有位成功的銷售員,旁人請他介紹經驗:「你為什麽可以拿下這麽多單子?」

他回答:「懂得向客戶提問就夠了!」

提出問題,然後傾聽,聽他怎麽說,猜他怎麽想!看他的心是什麽顏色,裝著什麽鬼主意!

鬼谷釣言術要求我們既會提問,又會傾聽。尤其是學會提問的技巧。因其言,聽其辭,然後抓住趁熱打鐵的時機。這是猜人心思的一項基本素質。你要聽明白對方話中的隱含意思,並透過提問探出對方的真實意圖,二者缺一不可。

一個會聽話的人,很少誤解對方話中的真意,尤其是那些弦外之音。他們總能敏銳地感知對方真正想表達的是什麽,從而拋磚引玉,針對性地進一步釣言。

而提問,則直指對方的真實目的,為他設定陷阱,用環環相扣的提問,引導他進入最佳的捕獲區域。

小馬去找小何借錢,兩人是多年的朋友,小何最近炒股又賺了幾十萬,所以借點錢給朋友也是人之常情,但是小馬這個口一開,小何卻沒有立刻答應,而是面露難色,並且反問小馬借錢幹什麽用,一副不想借的樣子。

小馬敏感地意識到,小何不是不想借,而是另有所圖。他笑著說:「我不是快結婚了嘛,想置辦一套婚房,首付還缺五萬塊,你看,就找你來支持一點啦。」

「噢,這樣啊,先恭喜了!如果手頭有現金,我會毫不猶豫地拿給你的!朋友,可現在錢又都投進股市了,在股票上套著呢,你知道,現在的股價一天一個樣,蹭蹭地往上竄哪……」

「呵呵,錢生錢才叫錢嘛,我理解你的難處,所以來之前我就打定了主意,不能白借你的錢,我們按銀行的最高利息算,怎麽樣?」

小何聽了,摸摸頭皮,一邊很為難,一邊又很顧及友情地說:「哎呀,這怎麽好呢,我們是朋友啊,小馬,我賺你的利息,傳出去多不好聽。」

小馬淡淡笑道:「這有什麽,親兄弟還明算賬呢!今天回去我就寫借據。」

小何這時也哈哈一笑:「那好,我明天就把錢取出來,給你送過去。」

再好的朋友,遇到事情也未必真心對你無利所圖。小馬能借到錢,聽出了小何的話外之音是關鍵。「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應必出!」他進行試探,果然如他所料。

如果小何開始拒絕,小馬什麽都不想掉頭就走,這錢他肯定借不到!而如果他天真地以為朋友就得兩肋插刀無利所圖,就他只能跟小何翻臉,然後徹底絕交。

在與別人的交流中,聽其言,察其行,然後做到正確提問,得到最真實的資訊。比如,內行的銷售員總能透過提問,抓住客戶的真實意圖,而不是喋喋不休說個沒完,把自己的主觀願望強加於對方,這樣只能讓自己沒招應對,陷入被動。

趙先生是業內出了名的「賣得光」,言外之意賣什麽都光,什麽樣的產品經他的手,總能讓人掏腰包付錢。作為一線的銷售經理,他被各大公司挖來挖去,年薪蹭蹭地上漲,像坐了火箭。有人就很奇怪,老趙是怎麽做到的?於是跑到他的店裏去觀察,看他一上午都在做什麽。

去了之後發現,老趙其實是個很平靜的人,他接待客戶時,多數時間都在笑容滿面地聊天,沒有激昂的推介,也沒有任何誇張的手勢。他不但對客戶的意見很尊重,傾聽的表情非常認真投入,而且總能適時提出自己的問題,引導客戶深入表達,把握其「買點」,然後一擊而破。

「言有象,事有比。」「象」即表象,「比」即征兆或暗示,我們因其言、聽其辭的目的,就是「察象問比」,而提問是達到這一目標非常好的辦法,它可分為主導式、征詢式、含蓄式、應答式和限定式。

主導式:由我主導談話及提問,爭取話題主動權。

征詢式:坦誠詢問對方的需求,了解其一切要求,按圖索驥,對癥下藥,實作雙贏。

含蓄式:暗示性的引導,直話彎說,猶如誘敵深入,步步設局,將對方引向目的地。

應答式:對客戶的提問反而復之,一應一答,環環相扣,給出令對方滿意的答案。

限定式:限定對方答案的提問,無論對方如何回答,我都是贏家。

小劉問客戶:「我可以在今天下午來見您嗎?」客戶搖搖頭:「不行,我今天的日程實在太緊了,等我有空時再給你打電話約時間吧。」

有經驗的人在提出與對方約會時,從不會這樣做。小劉的問題無疑給了對方拒絕自己的最佳機會,對方順水推舟,就能將小劉關在門外。

聰明的人在此時,一定會給對方兩種選擇:「許經理,今天下午我正好經過你們公司,您看我是三點鐘來見您,還是四點鐘?」

「啊,四點鐘比較好。」

當他說這話時,你們的約定就達成了。

成功的原因是你給出了兩個讓他做出肯定答復的問題,而沒有給他機會說「不」。此時,只是做合格的一個聽眾有什麽用呢?巧妙說出自己的需求才能向目標近一步靠近。

「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不要總是奢望對方主動將利送上門,當言有不合時,你就需要做出進一步的「試探」,限定式的提問,帶給我們的好處就在這裏。

假如你成功賣掉了一種產品,問對方:「先生,您打算付我多少定金?」對方可能拿出五元鈔票遞給你:「哦,我只帶了五塊錢,你先收下吧。」

這是不及格的說話能力,你很有必要采用限定式的提問:「先生,您願意付給我們5豫還是10豫的定金?」

他會如何回答你的問題呢?

「5豫。」

這正是你想要的答案,不是嗎?

一切言說方式的包裝,都是為了最終目的服務。你不但要聽得懂對方在講什麽,拋開表象直指內心,還要擅於抓住時機,主動出擊,丟擲釣繩,用最合適的話語使他距離你的「陷阱」更近一步!

二、反向思維,像鬼神一樣多變

凡善於從反面聽人言論者,為能探察實情,總能像鬼神一樣多變。變化得當,便能駕馭對方。否則,得來資訊就不明確。資訊不明,交談的基調就不堅固而無意義。言談中,你若能靈活運用各種方法,說反話來刺激對方,透過觀察對方的反應,做出判斷,即可探測到實情。想聽對方講話,應先沈默;想讓對方敞開心扉,應暫收斂;想使對方高傲,應表現得謙恭;想從對方那裏得到大利益,應先給予一些小利益。

很多時候,我們做一件事,認準一個方向未必就能成功。反而是打破常規思維,逆向而行,更容易達到我們的目的,這便是「反其道而行之」的含義!

【孫子兵法】上有欲擒故縱的用兵之道。【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七擒孟獲抓了又放,最終收服其心。鬼谷子也有「欲取反與」的釣言之策,欲取東而先給西,拿出相反的建議試探對方,觀其反應,而知其真意!從相反的角度來說話做事,繞過對方的心理防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來偵測對方的底牌。

諸葛亮東渡孫吳,聯合孫權共抗曹操,為說服孫權,他故意渲染曹軍的強大,稱魏軍有「百萬虎狼之師,千員能征善戰之犯將」,實在是不能跟他對抗。孫權聽了很吃驚,忙問詳情。諸葛亮說:「百萬還是我有意少說,因為我怕嚇到江東人士,您最好還是舉旗投降,不然打敗了,國家亡了不說,百姓也得遭殃啊。」

孫權一聽急了:「我堂堂東吳,要人有人,要槍有槍,豈肯受這奇恥大辱,甭說了,我一定跟曹操幹到底!要投降,讓你們的光桿司令劉皇叔去!」

諸葛亮知道孫權絕不甘居人下,是個很有主見的君主,因此故意將曹軍形容得十分強大,一下便激起了孫權的鬥誌,順利實作了他聯吳抗曹的原定計劃。反之,若諸葛亮上來便將曹操貶得一塌糊塗,慷慨激昂,孫權或許會想:既然曹軍如此不堪,你家劉皇叔為何還要聯合我?我不如坐山觀虎鬥,先讓你們兩家殺得你死我活,我再坐收漁翁之利。

同一個目的,使用的方法不同,得出的結果或許就是如此相反。 在現代商業競爭中,反其道而行之的策略已經普遍被采用。商人都是要賺錢的,但如今很多商家都玩起了降利銷售、買二贈一的欲取先予之計。

北京一家豪華知名大商場,本來生意紅火,但自從對面來了新商家,銷售額直線下降,本月營業額不及上個月的百分之六十。經理不解:就對面那檔次,裝修普通,服務一般,貨品二流,商場攤位少,給顧客提供的方便也不多,怎麽看都沒這邊氣派,為何能小魚啃大魚,擠得我這邊賺不到錢呢?

他派人過去察看,一聽匯報才明白,對面商場的經理采取了一種很巧妙的讓利銷售模式:買貴重物品,搭送兩件低價商品;低價商品,買三贈一;購物達到一定金額,贈送市內公園、兒童樂園還有近期熱門電影的門票。

這一系列降利促銷及各種便民優惠策略,很短的時間內就將消費者吸引過去。相比之下,這邊的商場雖然規模大,名聲在外,卻因習慣了賣一物是一物的正常銷售策略,讓利也僅持續節假日那幾天,風頭一下就被比了下去。

不談利,先讓利,是商家促銷的基本手法,在消費者面前營造了一個「商家重利更便民」的好印象,自然就能開啟銷路。

在交際或談判中,這個思路亦很有實效。某公司談判代表徐經理,總是先讓利,聲言自己不賺錢也可以,只要雙方合作愉快,動輒給對方10%以上的利潤空間,以至於對方都感到不好意思,氣氛營造得非常好。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談判者往往都是伶牙俐齒,在利益問題上寸步不讓,僵持不下、爭吵不休的場面也是家常便飯,徐經理的風格卻走了另一種方式,在談判桌上表現得就像對方的代言人,處處為對方考慮,於是合作非常順利。

在介紹經驗時,徐經理說:「其實,合約簽字之前,說什麽都無所謂,談判嘛,坐下來談,越是板著臉,不肯讓步,越會引發對方同樣的回應,大家都會堅守陣地,你就沒辦法試探到對方的底線。作為一個值得合作的客戶,當你處處為他著想時,他不被打動是不可能的。所以每次我出去談業務,大家很愉快就把生意做成了。」

日本繩索大王島村芳雄,創業之初也采用了一種「違反商人逐利本性」的行銷策略。他在麻產地以每條5角錢的價格購來麻繩,又以原價賣給東京一帶的紙袋工廠。他的朋友和親戚都質疑說,一分錢不賺,還往裏面扔工人的薪水、運費,這是做生意嗎?我看是做慈善呢!

島村不為所動,堅持自己的想法。完全沒有利潤的生意做了一年之後,「島村的繩索便宜」的好名聲就傳遍了四方,訂單像雪片一樣飛來。這時,島村開始了他的第二步。他拿著購物收據去找訂貨的客戶,說:「現今為止,我一分錢也沒賺你們的,但長此下去,我肯定要破產。」客戶一看,果真如此,島村一年多只賠不賺,真是一位厚道的商人,再說即便漲價也很便宜,於是心甘情願地將價格提到了五角五分一根繩索。

然後島村又來到麻繩產地與當地的廠商交流:「你賣給我的麻繩,我都是原價售出的,一分錢沒賺到。」廠商一看單據,大吃一驚,他們頭一次碰到這樣甘願不賺錢做生意的人,於是一口答應將收購價降到四角五分。

一來一往,兩頭的價格一改,島村從每條繩索中的盈利就達到了一角錢。靠著這個反其道而行之的策略,他用一年的時間占領了市場,再調整價格,經過幾年的努力,島村從窮光蛋變成了日本有名的繩索大王。

作為商人,島村違反商人本性,默不作聲賠錢一年,為的是什麽?占領市場,擠走競爭者,最後再撈取利潤!

在鬼谷子看來,這便是「欲聞其聲,反默」。釣言與釣錢之道,本質相通。越簡單的招數越厲害,也就越大樸無華,其鋒不工,威脅強大。「善反聽者,乃變鬼神。」要做到像鬼神一樣多變,若不擅於從反向的角度試探對方,就會「牧之不審,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審」。真正的談判高手,無不精於正話反說,反話正說,並從對方的反應中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作為在世上謀生存的人,如果懂得這一點,你就能越混越好!

三、制造心理共鳴是最好的說服工具

想查清對方實情,可用象形或比喻之法,把握對方言辭。同類聲音可引起共鳴,切實道理會有共同的結果。或因此共鳴,或因彼共鳴,或以共鳴法來打動上司,或以此法來管理駕馭下屬。這是辨清真偽、了解異同、區分對手是真情還是偽詐的有效方法。

如何在5分鐘內打動人心,說服對方?

鬼谷子告訴我們——制造心理共鳴是最好的說服工具!

對上司,對下屬,對同事,打動並說服他們的根本方法,都是要激起對方內心的共鳴,找到那種榮辱與共的感覺,尋求原則、立場,甚至是理想上的認同!

你要讓對方覺得,你和他是一體的,是在設身處地為他考慮,和他是一個坑裏的戰友!你們的追求是一致的,利益是相同的,做事是一體的,無論如何都是呼吸與共的!

這樣一來,他就會主動走向你,投懷送抱,替你實作利益;於是,你的人緣就是最棒的,無論做什麽都是焦點,都是受關註的中心,總能集合最大的力量,調動最多的資源。

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有一種層次需求理論,與鬼谷子的主張異曲同工。如何變「要他做」為「他要做」?這就要求我們根據對方的欲望和需要來設計說服策略。在進行說服時,要註意到對方所存在的各種需要,嚴格地從需要出發。即使暫時沒有需要,還可以制造出需要,而且是共同的需要!

比如,你想讓一匹馬喝水,但它沒有喝水的需要,任你怎麽死拖硬拽,它就是不願靠近水槽。怎麽辦呢?那就讓它先吃點鹽。吃了鹽,它就會口渴,再牽它去喝水,沒有不肯喝的。對人也同樣如此。

有了需要,才會與你的想法有共鳴。而產生共鳴的方式,無非有三種:

一、利與害的共鳴。

陳述一件對他有利的事情,說服難度就小了很多。事實上,人與人之間的同盟或對手關系的劃分,基礎就是利與害的分割。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類」和「群」裏面,就有利害的成分。

趨於共同的利益追求,人們會自覺結合在一起,形成團隊。

鑒於對抗共同的危害,人們也具有結成同盟的潛在需求。

只要稍加利用,就能說服同利者或同害者與你結成盟友,接受你的要求或者給予你想要的其他東西。戰國時代,著名的合縱連橫的出現,就是各國君主對利與害權衡考量的產物,而達成這一結果的鬼谷子思想的繼承者們,無疑精通此遊說之道。

二、情感共鳴。

「觸龍說趙太後」的故事,是一個典型的靠情感共鳴進行說服的案例。趙太後本來正在生氣,凡是勸說她讓小兒子長安君去做人質的,她一律恨得牙根都疼,恨不得拔刀宰了他。如果這時候觸龍跟趙太後來一番慷慨激昂、據理力爭的辯論,肯定能把趙太後辯贏,但最終得到什麽呢?趙太後在盛怒中只會吐他一臉口水,說不定真的會殺了他。

觸龍是怎麽做的呢?先動情後曉理,極力顯出老態龍鐘的樣子,說自己腿腳不便,飯也吃不下去,有意跟太後制造共性,使盛怒中的太後「色少解」,情緒穩定下來,表情緩和下來。

化解對方的反感情緒,這是說服成功的第一步。如果不這樣做,說服盛怒中的警惕性極高的趙太後是一點門兒都沒有。接著觸龍想到人性中最合乎人之常情的一面——求請安排孩子。自己是為孩子將來能有一個好的歸宿,進宮求見太後,這是非常自然的。因此,觸龍和太後談起了孩子,拉起了家常,無形之中拉盡了兩人之間的距離,事情向著觸龍預先設計好的方向發展,最後趙太後欣然信服,願意安排小兒子到齊國做人質。她的思想、感情已完全為觸龍所控制,自然也就完全聽由他擺布了!

可見,要想說服對方,除去利害共鳴,情感動鳴非常重要。對有些人,往往要先動之以情然後才能曉之以理,否則情緒不對頭,你說的話只能讓他反感,這時即使想談利害,恐怕也沒有成功的機會。

三、制造引起共鳴的故事和話題。

當你我的價值觀一致時,我們可以開展討論。而不一致的時候,你對我來說就如同不存在。要達成一致,就必須制造機會讓我們互相親近,產生心理認同感。

價值觀就好比鋼琴上的弦或吊橋上的鋼纜,有相同的頻率觸發就會產生共振,原因與結果配合得天衣無縫。如果你能巧妙地設計一些故事或話題,使雙方價值觀瞬間趨同,就能牢牢抓住人們的心,並像漣漪一樣擴散開來。

小羅在公司做策劃,學歷不高,也沒什麽背景,本來不被註意。有一天,他偶爾與上司在電梯相遇,上司也閑著沒事,隨口就跟他聊了幾句,結果從當時正熱映的一部電影,發現了共同話題,而且兩個人的觀點還很一致。

這位上司跟其他人也聊過這部電影,但因他的觀點過於另類,幾乎無人認同,所以乍一聽到小羅的表達,頓時大有知音之感。短短兩分鐘,小羅就給他上司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不久,上司就給了他一個鍛煉的好機會,讓他負責一個重要活動的策劃。

尋找共同話題是很難的,這也正是鬼谷子非常強調的手段。共同的價值觀與需求,可以讓距離很遠的人在極短的時間內便產生盟友的認可,互相開啟一個交流和認同的視窗。在利與害的基礎上,確立共同的價值觀,是釣言之道實作長期收獲的保證。

四、控制言行舉止的節奏

不管是動作、說話或沈默,以及為探聽對方內心而表現出來的喜怒哀樂,均需事先設計,確定基本的經驗或模式。以反求復,觀其所托,這是好辦法,但若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自己要平胡冷靜,以便聽取對方言辭,考察事理,論說萬物,辨別真偽。

在人際交往中,蠢材總是被人牽著鼻子走,思維跟隨別人的話語而變化,猶如一個透明人,一舉一動都被對方操縱,而自己卻摸不透對方在講什麽,也不知道自己該說什麽,只能受制於人,處處被動!

與此相比,真正的聰明人則擅於控制言行舉止的節奏,他們知道何時開口,何時沈默,何時巧妙提問,做到攻防自如、張弛有度,始終占據有利位置。

事實正是如此,一個人只有言行舉止進退有度,才能征服對手!

鬼谷子認為,要想「聽其辭,觀其事,論萬物,別雌雄」,那麽在釣言之時,理性與機智的心態就必不可少。每一句話的用處,內涵及隱藏的真意,你要比對方考慮得更周全,事事都想在對方前頭,你才能贏,才可占得上風。

在人際交往中,不能急躁,要穩住陣腳,從容應對任何突發變故。「己欲平靜,以聽其辭。」冷靜地思考,透徹地觀察,辨別七分假,識得三分真!

這裏體現的就是兩種智慧:

1.談話時穩住陣腳,才能掌握主動。

2.談話前做好準備非常必要。

所謂「動作言默,以此出入」。談話前的精密謀劃往往決定事情的成敗,你要充分了解自己所要說的要點,簡練、扼要、明確地向別人傳達,每個環節都不能出現失誤。

廣告大王布魯貝曾經講過一個故事:在他年輕時,他所在公司的經理問他:「印刷廠把紙送來沒有?」他回答說:「送過來了,共有5000令。」經理問:「你數了嗎?」他說:「沒有,我是看到單上這樣寫的。」

經理冷冷地說:「你不能在此工作了,本公司不能要一個連自己也不能替自己作證明的人來工作。」

從這件事中,布魯貝克得出一個教訓——對上司,絕不要說自己沒有把握、無法掌握主動的事情。說話之前必須成竹在胸,否則上司很容易從雞蛋中挑出骨頭。

當你需要向上司請示某些問題時,心中應該有兩個以上的方案,並都經過詳細的分析,確定可行,而且你能向上司分析各個方案的利弊,有利於他順利輕松地做出決斷。

最重要的是,你有充分的把握證明自己的正確,談話節奏盡在自己的掌控之中,言行舉止有禮有度,每個環節都可打滿分。

當你要說服客戶,或者說服朋友滿足你的某些要求時,都應該如鬼谷所言:「皆以先定為之法則。」在事先周密準備,事情便順利,事後就沒有遺憾!

為了申請活動資金,市場部的推廣經理小呂去見行銷總監李總。聽他講完大概,李總既不說行,也不說不行,而是讓他坐在沙發上先等五分鐘,等自己處理完手頭的急務再談。

五分鐘後,李總放下筆,問小呂:「這個活動的所有事項都考慮到了?」

「是的,李總!」

「這家公司在廣告行銷方面的經驗是否充足?」

小呂自信地說:「他們這幾年做了不少大的廣告,效果都非常好。」

李總微微一笑,停了一下,又問:「可是,他們這些年所推廣的都是化妝品,並無電子產品的行銷經驗啊,你不覺得自己的信心缺乏事實支撐嗎?」

小呂這時才意識到,這個活動的舉辦,的確著急了一些。頭腦冷靜下來的他,覺得自己急匆匆申請資金行為很幼稚,不但活動沒申請下來,在李總眼中留下什麽印象亦可想而知。走出李總的辦公室,小呂的腸子都快悔青了!

「以反求復,觀其所托。」高明的管理者很擅長抓住這些細微之處,從不同的角度反復試探,考驗下屬的真正能力,揣摩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以及對某件事情的準備程度。如果你準備工作不到家,就會被制住七寸!

五、打敗強手的最好辦法是學習並超越他

古之教化眾生的聖人,總能遵基本規律來辦事,此規律即是反復之道。反觀以往,可察未來;反觀古代,可察今天;反觀他人,可察自己。對事物動靜與虛實的判斷,若在今天得不到驗證,我們應該研究歷史,鑒古知今,尋找寶貴經驗。有些事反復探索才可把握,這便是聖人告訴我們的,不可不重視。

打敗強手的最好辦法是學習並超越他,而不是躲開他,仇恨他。

有一個貧窮的猶太人,見一個富人生活得很舒適,很愜意。於是他告訴自己說:「走著瞧!總有一天,我會比他更富有,會比他過得更好!」他對富人說:「我願意在您這兒工作三年,我不要一分錢,但是您要讓我吃飽飯,以及給我一個住的地方,哪怕是一間漏雨的小房也可以。」富人覺得這真是少有的好事,立即答應他的請求。

三年後,窮人離開了富人的家,不知去向。又過了十年,那個昔日的窮人已經變得非常有錢,比那個富人的錢還多。富人遇到了他,向這位昔日寄於自己籬下的窮人提出請求,願意出十萬元買他富有的經驗。

這位昔日的窮人聽了,哈哈大笑:「我正是用從你那兒學到的經驗,才賺得了大量的財富,而今你怎麽又用金錢來買我的經驗呢?」

智慧在於學習、觀察和思考。閉門造車永遠不可能引領潮流,而變優秀的最快捷徑就是向更優秀的人學習。哪怕你死我活的對手,也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優點。今天的日本,盡管他們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給我們造成了深重的災難,但他們身上的實幹精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鬼谷子的釣言術開篇就告訴我們——經驗很重要,自負萬萬要不得!

做人和做事,借助歷史上的成功經驗,根據自身需要活學活用,勝過關起門來重復走那些沒必要的過程。別人的直接經驗,我們可以拿來使用,化為自己的智慧,用來解決自己面對的新問題,從而省下寶貴的時間和精力。

就像現在對企業很關鍵的技術研發,我們既需要自己動手,培養過硬的研發力量,也需要拿出資金引進技術。如果成本合適,收獲得當,兩手兼用有何不可?

最怕的不是開啟門戶兼收並蓄,而是閉關自守不思進取。滿清因拒絕學習造成的落後,給中國人帶來無比深重的災難,此慘痛的歷史教訓剛過百年。國家如此,做公司,做人,更需在這方面時刻警醒。

人外有人,山外有山。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一個人的力量和智慧總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再聰明的頭腦,也有想不到的思維死角,有突破不了的問題難關。反觀歷史和他人,就非常必要。

所以,再聰明的人,也一定要有向別人學習的氣魄。

聖人缺乏學習的胸襟,便成了自以為是的學霸。

聰明人不學,很快就成了蠢材。

蠢材不學,就成了頑固不化的垃圾。

很多被證明可行的方法,為什麽要關在門外接之不理?

他人已驗證走不通的道路,為什麽還要空耗時間地走一遍?

經驗是一筆無形的財富,如果你擅於學習和觀察,就可以發現,智慧是沒有智慧財產權的,不需你付出多麽高的成本!

一個喜歡學習並精通從他人處取經的人,很難想象他不會成功。這樣的人無論人際關系,還是安家立業,都能做得很出色。

參照歷史和他人的成功經驗,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我們犯錯的機會,提高做人做事的成功率。

秦朝之所以百年強盛並統一中國,與它勇敢正視自己的不足,重用和信任六國人才是分不開的。孝公時期幫助秦國變法圖強的商鞅是衛國人;惠文王時期的丞相,提出連橫策略的縱橫家張儀是魏國人,據說他是鬼谷子的徒弟;武王時期的丞相甘茂是楚國人;昭襄王時期的丞相魏冉是楚國人;另一位丞相,就是提出「遠交近攻」策略的範雎是魏國人;名相呂不韋是衛國人。秦始皇時期的丞相李斯是楚國人,國尉尉繚是魏國人,上卿姚賈是魏國人;上卿頓弱是楚國人;就連修建大型水利工程「鄭國渠」的鄭國也不是秦國人。

拿破侖橫掃歐洲,不可一世,是少有的陸戰天才,但在海上戰績卻很差。有一天,一個叫富爾頓的美國人找到他,建議他對海軍進行改革,去掉桅桿,裝上蒸汽機,將木制船板換成鋼板,打造真正的近代海軍,鋼鐵艦隊。

富爾頓說:「尊敬的拿破侖陛下,如果您這樣做了,一定能攻占英倫三島,成為歐洲最強大的海軍!」

然而,驕傲的拿破侖卻抱著老舊思想,認為船沒有了帆就無法行駛,裝上鋼板肯定沈沒,拒絕了富爾頓的建議,還把他當成瘋子趕走了。

歷史學家因此說:如果拿破侖當時采用了富爾頓的建議,整個歐洲甚至世界歷史都會因此覆寫。拒絕學習的後果,有時就是這麽嚴重。

這個道理不需多言,因此鬼谷子說:「古之大化者,乃於無形俱生。」此為反復之道,反觀他人,來觀自己;反觀歷史,來觀今天。

沒有一面鏡子,我們就看不到自己長什麽模樣。一個醜八怪,終生不照鏡子,不跟別人進行對比,他幻想自己很美,但這只不過是徒勞無益的自我安慰而已!

六、不起眼的細節決定你的命運

察探他人,雖未知全部資訊,但透過局部細微跡象或變化,也可預見其發展的趨勢,此為見微知類之法。好比探測到人居其室內,雖不見其全貌,但近距離度量其能力,估摸其意圖,結果也不會相差太遠,大致也會如騰飛的蛇之所指、後羿射箭一樣準確無誤。

見一葉落而知天下秋。枝葉枯落,我們知道秋天來了。「春江水暖鴨先知。」春天快來時,一定是鴨子先知道,因為江水變暖,它們就會歡快地在水面上浮行。所以,有經驗的人透過觀察這些細微變化,而察知四季更叠。

透過察看局部的征兆而看到大勢,具備這種能力的人歷史上有很多。晚清第一漢臣曾國藩,他有一個慕僚叫趙烈文,學識淵博,且眼光高遠,對天下大勢有著高人一等的預見力。

有一天兩人談論時局,趙烈文說:「在我看來,大清不出五十年,必將滅亡。」曾國藩不相信:「本朝君德正,不至如此吧。」趙烈文不以為然地說:「本朝開國殺戮太重,失民心太多,此其一;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此其二。所以大清必會陸沈,到時恐怕就會形成割據局面。」

還有一個原因,是趙烈文當時沒有明說的。便是鎮壓太平天國之後,清朝軍政大權逐漸由漢臣掌握,比如曾國藩,在鎮壓太平天國的過程中立了大功,擁有重兵,且門生遍天下。而在此之前,清政府的大權其實是一直掌控在滿洲貴族的手中的,防漢制漢是清政府的一貫政策。趙烈文從這一變化敏感地意識到,隨著漢臣的權力越來越大,輔以門生師徒關系的推波助瀾,大清的權力將漸漸轉移到漢人手中,那麽清的滅亡一定是不可避免的。

果然,正如趙烈文所預料,44年後, 辛亥革命 爆發,清帝退位,中國陷入軍閥割據的短暫混戰的局面。

對人,我們有「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的諺語,均是根據小的變化預知全域,判斷其將來。從一個人小小的舉動,可以判斷他在想什麽,想幹什麽,目前正處在什麽狀態,從而把握他的真實意圖,為自己做出正確選擇提供證據。

在辨識和衡量人才是否堪當重任時,見微之類,這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和方法。

周亞夫是漢景帝的股肱重臣,他在平定七國之亂的時候立下了赫赫戰功,以後又官至丞相,為漢景帝獻言獻策,算是忠心耿耿的重要武將。然而,漢景帝在選擇輔佐太子的輔政大臣的時候,還是把他拋棄了,原因何在?

作出此選擇之前,漢景帝對周亞夫進行了一次試探。有一天,他宴請周亞夫,給他準備了一大塊肉,但是沒有切開,也沒給他準備刀具,冷眼旁觀,看他準備如何辦。周亞夫看了就很不高興,回頭向主管筵席的官員要刀具,語氣很不爽,看那樣子,我是這麽重要的有功之臣,吃飯時竟這麽對我,我豈能忍?

漢景帝見了,便笑道:「丞相,我給你這麽大一塊肉你還不滿足嗎?還講究吃法,真是難伺候啊!」

周亞夫一聽壞了,皇帝話裏有話,趕緊摘下帽子,向皇帝跪下謝罪,辯說自己絕無此意。漢景帝冷笑說:「起來吧,既然丞相不習慣這樣吃,那就算了,今天的宴席就到此為止了。」然後讓周亞夫走了。

事後,漢景帝就問太子:「就他這副脾氣,對我尚且如此,將來你能制服他嗎?」太子劉徹搖頭,不知該怎麽辦。漢景帝嘆口氣,後來便找個借口將周亞夫下獄,逼其自殺了。

作為輔佐太子的大臣,首先一定要穩重平胡,任勞任怨,不能有驕氣,亦不可功高蓋主。從周亞夫的表現來看,連老皇帝對他不禮貌的舉動,他都不能忍受,一副很不高興的樣子,以後又怎麽能包容小皇帝的過失呢?賞賜他的肉,雖然不方便食用,但在漢景帝看來,他也應該二話不說,把它吃下去,表現出一個臣子安守本分的品德。

周亞夫伸手要刀具且語氣不爽的舉動,在漢景帝看來就是非分的做法,一旦自己死了,將來新皇帝登基,那時他會不會有更多非分的要求呢?這是漢景帝不能不防的,也是無法容忍的。

鬼谷子對這種見微知類的察人之術非常倡導,所以他說:「量其能射其意也。」近距離地觀察這些細節,透過細微之處考察一個人的全域,判斷他的綜合性格,以及揣測其內心的真實想法,大致不會差。

對現代管理而言,領導考察人才,就要格外留意員工平時在工作中的細節表現。「見微知著,因小見大」,確實如此,小事可以見真章,透過在不起眼之處的表現,你完全可以判斷出一個人是否值得重用。

七、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想掌握天下實情,先從自己開始,自知才能知人。知人,應如同比目魚那樣形影相隨;守候對方發言,應如同發聲之後等待回音;掌握對方情形,應像陽光與影子;偵察對方言辭,就如用磁石吸鐵,舌頭品嘗烤肉一樣萬無一失。

兵法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知己為先,知彼為後。無論何事,我們都應根據自身情況,切實制定策略和目標,不能超出自己的承受能力。換言之,狂妄自大者必敗,內省自察才可步步穩妥,百戰不殆。

內心裝一面鏡子,先照自己,再照別人。

照不到自己,就像憑空失去一個支撐之物,無法給自己定位,自然也沒辦法去知人。很難想象,一個不知自己幾斤幾兩的人能掌控別人的心理!

【貞觀政要】中說:「知人既以為難,自知誠亦不易。」相比之下,自知比知人更難,難就難在它不僅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氣,敢於以挑剔的眼光面對自身的不足,然後找到正確的策略。

老子也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辨識他人只是一種機智,而能認識到自已的錯誤才算高明!

一只獅子三天沒有進食了,在一個山坡上,它看到一頭肥壯的公牛在吃草。但它沒有急於行動,因為它剛看到一只莽撞而可憐的豹子撲上去,就被這只公牛一頭頂死。

「要是公牛沒有角就好了,那我可以輕而易舉地將它制服。可它長了角,身體又如此強壯,要是硬碰硬,它的雙角肯定會刺穿我的胸膛。」身子瘦弱、疲乏無比的獅子想,它清楚自己的實力,不可能敵過公牛那對鋒利的雙角。

獅子慢慢地走到公牛身邊,非常友好地說:「我真羨慕你啊,公牛先生。你的頭是那麽的漂亮,肩是那麽的寬闊,腿和蹄又都充滿了力量。可是,美中不足就是有兩只角,我真搞不明白你怎麽受得了這兩只角,它讓你英俊的外貌受到了極大的損害,難道你不知道嗎?」

公牛說:「我還真沒好好想過這個問題呢。不過,經你這麽一提醒,我倒真覺得這兩只角有點礙事了。對了,我真的很英俊嗎?」

獅子說:「當然,我從不說謊,你其實很英俊的,假如沒有那兩只角的話。否則就很難說了,雖然我認為你是英俊的,但其他動物就不一定這麽想了,大家都不想看到這對角長在你的腦袋上,因為太醜陋了,對你的形象是多大的損害啊!」

說完,獅子掉頭就走了,躲在樹後面看著。公牛等到獅子走遠,越想越覺得有道理,就把自己的腦袋往石頭上猛撞,把兩只角都撞碎了,他的頭很快就變得光禿禿的。這時獅子得意地跳出來,撲上去咬斷了公牛的脖子。

比起那只找死的豹子,獅子無疑是有自知之明的。它清楚自身的優點是擁有一張鋒利的嘴,但弱點卻是害怕公牛那對能穿透自己肚子的雙角。正因此,它才小心謹慎地行事,制定了正確的策略,先騙公牛自毀雙角,再一擊而中,把公牛變成了自己的美餐。那只豹子,則是既無自知也不知人的典型,自大自傲,空有一腔激情,死得卻很利落。

一只禿鷹飛過王宮,看見王宮中的一只黃鶯十分受到國王的寵愛,於是就問黃鶯:「你是如何獲得國王寵愛的?」黃鶯回答說:「我到王宮後,唱歌十分動聽,國王非常喜歡聽我唱歌,於是十分喜歡我,就經常拿珍珠來打扮我了。」

禿鷹聽了心中很是羨慕,它想:「我也應該學學黃鶯,這樣說不定國王也會喜歡上我的。」於是它就飛到國王睡覺的地方,開始叫起來。正好國王在睡覺,聽了禿鷹的叫聲,感到十分憤怒,就吩咐手下把禿鷹抓來,並拔光了禿鷹的羽毛。禿鷹渾身疼痛,滿是傷痕地回到鳥群中,它惱羞成怒,到處對別的鳥兒說:「這都是黃鶯害的,我一定要報仇!」

沒有自知之明的禿鷹,下場很可笑。現實生活中,我們身邊有很多這樣的「禿鷹」,總想做番事,壯懷激烈,尾巴撅到天上,但因為看不清楚自身,說話做事無不弄巧成拙,處處碰壁。

只有自知,才能知人,才可做事。在這裏,鬼谷子將自知之明作為釣言之術的基本工具之一。【呂氏春秋】中說:「物固莫不有長,莫不有短,人亦然。」我們要運用釣言之術,就要知道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在哪裏,才能借由不斷的自我調整,針對對方的優劣長短,拿出合適策略,提高成功率。

但現實中,眼睛只盯著別人的「聰明人」很多,他們習慣揣摩別人的心理,於是對別人了如指掌,對自己反倒是不清楚。因為不知自己幾斤幾兩,事情不但做不成,最後人也做不好。

因此才有話說:知人易,知己難。讀到這裏,我們如能抽時間為自己打造一面「鏡子」,定時察看、反省、改善,對自身的優勢和劣勢進行歸納總結,再去「知人」,何愁做事不順,做人不成?

八、為人處事中的方圓之道

以言語試探對方,要微妙而隱蔽,不被察覺;捕捉對手資訊要十分迅速,以防誤事。如同由陰轉陽,由陽轉陰,又如由圓變方,由方變圓。它們互為條件,相反相成。未弄清對方實情前,我應以防禦性的圓略對之,化解對方進攻;弄清之後,我應以進攻性的方略對之,以求戰勝對方。無論前後進退或左右移動,都可用此圓方之道來控制。

鬼谷子告訴我們,為人處事要講究分寸和方式。這個「分寸」和「方式」的原則,就是依據方圓之道,什麽事該做,什麽事不該做,什麽話該說,什麽話不該說。抓住圓或方的時機,進退自如,獲取自己想要的一切。

第一,當別人做錯事時,不要亂發脾氣,因為這是你籠絡人心的好機會,此為圓道。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沒有誰是完美的,所以當人犯錯時,不要一味地責備,而是正確引導,以圓潤之道體現寬容,對優秀管理者來說,這是非常重要的素質。

日本有位表演大師,有一次在上場前,他的弟子告訴他鞋帶松了,他點頭致謝,蹲下來仔細地系好。等到弟子轉身後,他又蹲下來將鞋帶松開了。

到後台采訪的一位記者看到了,不解地問:「您為什麽又要將鞋帶解松呢?」大師回答道:「因為我飾演的是一位勞累的旅者,長途跋涉讓他的鞋帶松開,可以透過這個細節表現他的勞累憔悴。」「那您為什麽不直接告訴你的弟子呢,難道他不知道這是表演的真諦嗎?」「他能細心地發現我的鞋帶松了,並且熱心地告訴我,我一定要保護他這種熱情的積極性,及時地給他鼓勵,至於為什麽不當場告訴他,我想可以下一次,如果他還是沒明白,我再說。」

這位表演大師並沒有因為弟子看不出自己的用心而責怪他,反而對他的細心進行了嘉獎。這樣既沒有打消弟子以後細心面對生活的熱情,又為後面的教導埋下了良好的伏筆。從鬼谷子的角度來看,這便是圓道的具體套用。

許多人剛開始工作時,由於對情況不了解,缺乏經驗,有時也往往會提一些很錯誤的建議,做一些並不正確的事。作為管理者,當員工初次犯這類小錯誤時,最好不要直接或剛硬地去批評,而是應該采取婉轉溫和的態度。

如果說話的態度和方法讓對方生氣,或許他就會和你對立,拒絕接受你所說的事實。盡管你此時體現了對細節的洞察力,但因介入方式不對,起到的效果就會是相反的。

第二,當下屬居功自傲、挑戰權威時,若圓道無用,就不要縱容,因為這是你立威的好時機,此為方道。

吳王闔閭請孫武練兵,從宮中選出幾十名宮女交給他,讓他訓練,自己則坐在演練場旁邊的高台上觀看。

孫武先讓每個宮女手持一支戟,把她們分成左右兩隊,分別指定吳王的兩個寵姬擔任隊長。接著,孫武問她們:「是否知道自己的心、背和左右手的位置?」

眾宮女回答:「知道!」

孫武說:「令向前,就朝著心所對的前方進擊;令向左,就沿著左手的方向進擊;令向右,就沿著右手的方向進擊;令向後,就朝著背的方向後退,知道了嗎?」

眾宮女說:「知道啦!」

孫武於是令人在現場設定了斫刀和大斧,當眾又將剛才的指示重復一遍,並強調說:「如果有人不聽從軍令,就依法斬首!」

於是他開始發令,讓隊伍按照命令進擊,誰料眾宮女卻嘻嘻哈哈地鬧個不停。

見此情景,孫武沒有動怒。他說:「軍令和操練要求沒有講清楚,是為將的過錯。」於是他把軍令和操練要求又反復地向宮女們作了講解,再次強調:「如果有人不聽軍令,是一定要斬首的!」

他把宮女的隊形整理好,再次下令擊鼓進擊。宮女們還是當兒戲,不理會他的命令。這時,孫武宣布:「剛才軍令和操練要求沒有講清楚,是為將的過錯。現在既然已經講清楚,那就是兵士的過錯了!」於是,他下令斬殺擔任隊長的兩個吳王的寵姬。

吳王聞言大驚,趕忙下來求情說:「我已經知道將軍善於用兵了,只是這兩個美女,是我的愛姬,沒有她們我睡不安,吃不香,能不能不殺她們呢?」

孫武斷然回答:「不行,如果不殺她們,大王您的軍隊就無法立威。」於是,兩個寵姬被斬首示眾。他重新任命隊長,再鼓操練,這次無人敢嬉鬧、無人敢不從,很快就把宮女們訓練成精英團隊。

在這裏,孫武之所以敢殺吳王寵姬,是因他明白必須立威以確立自己不容置疑的威信。而且令出在先,且幾度三令五申,孫武「圓道」已施,不需再容忍,此時就該果斷祭出「方道」。

對於圓方之道如何使用,鬼谷子說:「未見形圓以道之,既見形方以事之。」他要求我們註意把握圓方轉換的時機,何時內收防禦,以柔克剛,何時果斷進攻,展現權威和力量,一定要有清晰的洞察力。一旦機會出現,絕不可猶豫。若該施圓道時卻誤用方道,應施方道時卻采取了圓道,或優柔寡斷,當為不為,事情的結果就會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