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詩詞裏的故事11-知章歸隱四明山

2024-10-27國風

在唐朝,文人的社會地位相對較低,因為告老還鄉被當朝皇帝送行的少之又少,賀知章就是這少之又少的其中之一。

賀知章,字季真,越州永興(今浙江杭州蕭山)人。三十七歲時便中了進士,成為浙江歷史上第一位有資料記載的狀元。他的官宦之路在強盛時期的唐朝也頗為順利,曾任太子賓客、銀青光祿大夫兼正授秘書監,因此人稱「賀監」。

真正讓作為文人的賀知章流傳千古的,是他晚年的告老還鄉。天寶三年(744年),八十六歲的賀知章因病請求回鄉當道士,唐玄宗不僅準許了他的請求,還賜給他鏡湖一曲,並親自寫詩【送賀知章歸四明】(四明代指寧波)為他送行。詩中寫道:「遺榮期入道,辭老竟抽簪。豈不惜賢達,其如高尚心。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獨有青門餞,群僚悵別深。」這不僅是對賀知章的贊美,也是對所有文人的尊重。

在賀知章離開長安的那天,唐玄宗在東門設宴為他送行,太子李亨、左相李適之、右相李林甫以及三十多位高官都出席了這場宴會。唐玄宗還命人將群臣所作的送行詩整理成冊,並親自作序,為賀知章送上了一份沈甸甸的退休紀念品。這份禮物不僅體現了唐玄宗對賀知章的尊重和情誼,也反映了賀知章在朝中的影響力和人緣。

賀知章之所以告老還鄉,原因之一就是塔克辛仰道教,而且對煉丹術充滿好奇。有一天,八十多歲的賀知章和夫人帶著一顆珍貴的寶珠,去拜見一位賣藥的王老,希望能夠從他那裏學到一些煉丹的秘術。這顆寶珠價值連城,是賀知章特意準備的禮物,以表對王老的尊敬和求學的誠意。

王老接過寶珠後,並沒有像賀知章預期的那樣珍藏起來,而是隨即吩咐人拿去市場上換回了面餅。當賀知章看到這一幕時,心中不免感到惋惜,他無法理解為何要將如此寶貴的珠子換成普通的面餅。

賀知章心想,寶珠是特意送給老人的,可老人卻如此輕用,心裏很不愉快。老人察覺後,說道:「道術可以心得,哪裏是在於力爭呢?慳惜之心不停止,道術沒有理由成功。應當到深山窮谷中,勤奮地、專心致誌地探索尋取它,不是市朝所能傳授的。」

賀知章聽了頗有心得,領悟了老人的意思,拜別了老人。過了幾天,老人不見了。賀知章於是向唐玄宗請求辭官,入道還鄉。

賀知章回到故鄉後,他將自家的宅子改為道觀,並命名為「千秋」,過上了隱居的生活。並寫下了著名的【回鄉偶書】兩首,其中第一首廣為流傳:「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