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畫【瑪德琳】的貝梅爾曼斯:快樂,永遠是優先選擇

2024-07-31國風

在巴黎,有一棟老房子,墻上爬滿了藤蘿,裏面住著十二個寄宿的小女孩,她們排成兩排吃麵包、出門散步、睡覺,對好人微笑,對壞人皺眉,其中最小的女孩叫瑪德琳……

【瑪德琳】,作者: [美] 路德維格·貝梅爾斯曼,譯者: 柯倩華,啟發文化|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7月。

這就是繪本【瑪德琳】的經典開頭,它的作者路德維格·貝梅爾曼斯在1939年創作出系列第一本作品,並於次年憑借【瑪德琳】獲得了「凱迪克獎」銀獎。

在這本如巴黎城市速寫本般自由、混亂又無比快樂的繪本中,瑪德琳這個天不怕地不怕的小女孩打動了讀者的心。而在貝梅爾曼斯這位永遠「選擇快樂」、永遠投身於生活的創作者身上,正藏著瑪德琳的影子。

路德維格·貝梅爾斯曼於好萊塢米高梅的辦公室。

本文是新京報小童書系列專欄「寫童書的人」中的一篇。在這個專欄中,我們盡量全面、準確地講述創作者們的人生故事,嘗試探究那些極具原創性的童書,到底是如何從作者的性格、生命體驗中生長出來的。而且我們相信:看見不同的人生,或許能讓我們的心中有更多的活法,不至於被當下的諸多定義、規則束縛。該專欄即將結整合書,敬請期待。

一切就緒,等瑪德琳

從生活裏「蹦出來」

若去了解貝梅爾曼斯的人生與創作會發現,瑪德琳這個站在佇列最後一排、拉著老師手、不怕大老虎的女孩並非憑空出現。早在1935年,貝梅爾曼斯為紐約的哈布斯堡餐廳繪制了壁畫,其中就出現了瑪德琳的身影。這幅壁畫是在墻紙上繪制成的,描繪了維也納的標誌建築和動物園。若仔細觀察會發現,修女帶著一群孩子排成兩行走在路上,還有一群孩子被獅子嚇得縮成一團。「這表明【瑪德琳】系列叢書的故事情節已經在貝梅爾曼斯的腦海中初具雛形。」(【世界金獎級插畫藝術家系列:路德維格·貝梅爾曼斯】)

【世界金獎級插畫藝術家系列:路德維格·貝梅爾曼斯】內頁圖。

而在1936年,貝梅爾曼斯創作了他唯一一本兒童文學作品【金籃子旅店】(本書於1937年獲得了「紐伯瑞大獎」銀獎),也是在這一年貝梅爾曼斯的女兒芭芭拉誕生,一家三口旅居歐洲。【金籃子旅店】講述了兩個小姑娘和爸爸旅居於比利時金籃子旅店的故事,也正是在這本書的第五章「大教堂,虔誠的小女孩們和瑪德琳,艾維農大橋,小街」中,瑪德琳和她的朋友、老師正式登場。

貝梅爾曼斯用比繪本中更細膩的語言描繪了瑪德琳在散步中的探索:「對瑪德琳來說,這一路上最大的樂趣就是用手指劃過磚墻上的縫隙,或者碾過舊籬笆上的灰塵。石獅子、門柱,還有所有建築門口的裝潢,她都會小心翼翼地探索一遍,用自己的手掌去感受它們,這實在讓她著迷。」

【金籃子旅店】,作者: [美]路德維格貝梅爾曼斯,譯者: 王棽,南方出版社,2016年11月。

瑪德琳也是佇列中唯一一個與主角一家打招呼的人,他們跟著瑪德琳來到了大房子前,瑪德琳隔著石墻對他們喊道:「那是塞維琳夫人,我就睡在她旁邊的床上。我們的屋子可大了。我知道今天是星期五,因為我們晚餐要吃魚。不過我不吃魚,因為我還太小,我吃的是加芥末的煎蛋卷。」(【金籃子旅店】)這對瑪德琳早期的文字描繪同日後繪本中瑪德琳的形象相呼應,她是一個頑皮、爛漫,不會被環境禁錮,走在整齊的佇列裏,但不斷突破規則去體驗的普通小女孩(至少在系列的前幾冊中是如此)。

在初讀【瑪德琳】時,許多讀者會疑惑:瑪德琳所居住的巴黎的大房子是孤兒院嗎?其實並非如此,瑪德琳與其他十一個小女孩生活的大房子,是寄宿學校,老師同電影【音樂之聲】裏的瑪莉亞一樣,是位修女。在談及故事背景的設定靈感時,貝梅爾曼斯透露,瑪德琳的寄宿學校生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他自己兒時的體驗——小貝梅爾曼斯曾被送到羅滕堡的一所寄宿學校,他和同伴們每天都排成兩條直線,穿過那個古鎮。小貝梅爾曼斯是最小的那個,但和瑪德琳不同,他走在第一排前面,不是在最後拉著老師的手。

以上談及的內容,可以被看作是「瑪德琳系列」的整體設定,就像是那些古老傳說的開頭「很久很久以前……」的復雜版本。這樣的設定並不足以支撐起一個故事,至少對貝梅爾曼斯來說是如此,所以哪怕瑪德琳的形象早有雛形,他也遲遲沒有動筆創作這本繪本。而是於1938年和妻子、女兒一起,來到巴黎這座他從小就憧憬著的城市尋找靈感。

【世界金獎級插畫藝術家系列:路德維格·貝梅爾曼斯】,作者:[英]勞裏·布列頓.紐厄爾[英]昆丁·布雷克,譯者: 王語微,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2020年9月。

他不停速寫著巴黎的模組屋,捕捉「人類生活的碎片」。所以在【瑪德琳】中,讀者不僅可以看到巴黎的地標性建築,如埃菲爾鐵塔、巴黎歌劇院、鐘樓怪人、聖心大教堂、盧森堡公園等,還能看到與主線故事毫不相幹的巴黎人生活圖景:下雨了,遛狗的先生帶著小狗狂奔;晴天的公園裏,有人推著輪椅帶著病人曬太陽;杜樂麗花園裏,園丁叼著煙修剪灌木、戴眼鏡的紳士坐在長椅上餵鴿子;賣花的女士在沒生意的時候,坐在一邊織毛衣……貝梅爾曼斯的熱情正來自生活,就像他在【金籃子旅店】中描繪的瑪德琳一樣,磚縫或舊籬笆上的灰塵都是有趣的。

顯然,對巴黎的速寫與細節的捕捉早於【瑪德琳】的故事情節浮出水面。貝梅爾曼斯自己也坦誠道:「故事中的文字為我提供了最多樣化的插圖使用空間,我可以畫鮮花、夜晚、整個巴黎等各種細節。這一切都在那裏等待使用,而瑪德琳仍然像一個未出生的靈魂一樣徘徊。」這樣的創作興趣方向影響了【瑪德琳】這部作品的核心風格,它並非是一部故事層層遞進、一切嚴絲合縫、主旨鮮明的作品,但它肆意瀟灑,快樂又充滿熱情。

現在,一切準備就緒,就等瑪德琳從貝梅爾曼斯的生活裏「蹦出來」。

不論發生什麽,

都能變成好事

1938年,貝梅爾曼斯和妻子、女兒一起,來到了法國西海岸的約島,就是在這裏,瑪德琳從他的生活中「蹦了出來」。

但這靈感到來的瞬間,很難被稱作是件「好事」。約島是一個「毫不自命不凡」的度假小島,貝梅爾曼斯一家人以二十五美元的價錢租到了度假小屋,門口就是私人海灘,它離海灘那麽近,以至於「床上總會有沙子」。一天,貝梅爾曼斯騎自由車去買龍蝦,「雙手插在口袋裏,沿著回家的路踩著踏板」。在轉彎處,貝梅爾曼斯與麵包師的汽車相撞——這是島上唯一一輛機動車。貝梅爾曼斯和自由車一起摔進了灌木叢中,手臂受傷了,但根據法國的交通規則,發生事故的車要留在原地,從而判斷事故責任方,因此麵包師拒絕送他去醫院。於是貝梅爾曼斯帶著龍蝦,步行去了醫院。

【玫瑰小兔】,作者: [美] 路德維格.貝梅爾曼斯,譯者: 糖果魚童書,中國人口出版社,2021年7月。

「等了一會兒,一位老醫生來了,他的下唇上粘著一根煙頭。他檢查並清洗了我的傷口,然後用一根鈍針搖搖晃晃地鉆進了我的手臂。‘對不起,’他說,‘但你的皮膚非常非常堅韌。’我被安置在一張白色的小床上,我的胳膊花了一段時間才愈合。我的護士是個粗壯的快樂女性,我的床上還有用來搖動的手柄。在隔壁的病房裏,住著一個剛做過闌尾炎手術的小女孩,她站在床上,非常自豪地向我展示了她的傷疤。我的病床上方的天花板上的裂縫,有時看起來像一只兔子。」

就這樣,在意外與疼痛中,貝梅爾曼斯也沒有停止用欣賞的眼光打量著周遭的一切,於是,瑪德琳誕生了。

他將自己在醫院中觀察、體會到的一切樂子,都寫入了【瑪德琳】的故事。一天夜裏,瑪德琳突然大哭起來,她得了急性闌尾炎住進了醫院,「兩個小時以後,在擺滿了花的房間裏,瑪德琳醒了過來」,她發現自己的床可以搖上搖下,天花板上的裂痕像一只大兔子。另外十一個小姑娘在老師的帶領下來探望瑪德琳,但瑪德琳並不像想象中那麽愁眉苦臉的,她活蹦亂跳,有許多玩具和糖果,最酷的是「瑪德琳的肚子上有一道疤!」所有的小姑娘從醫院出來都悶悶不樂,她們吃麵包、刷牙、上床睡覺,半夜卻都哭了起來——「我們也要割盲腸!」

【瑪德琳】內文圖。

貝梅爾曼斯一再宣稱,瑪德琳並非是由他想象出來的人物,而是由瑪德琳自己本身的樣子決定的——「是她自身堅持要以這樣的方式出現。」貝梅爾曼斯在凱迪克獎頒獎典禮的演說中說道。

顯而易見的是,瑪德琳的存在就像貝梅爾曼斯本人的存在一樣,他們都無比擅長快樂,擅長觀察並咂摸生活的趣味,更厲害的是,能把壞事變成好事,並為自己感到驕傲。

這對於貝梅爾曼斯來說,並不容易,因為他並沒有一個快樂的童年。1898年,貝梅爾曼斯出生在奧匈帝國的梅蘭(現義大利北部小鎮梅拉諾)。他生活在一個富有但並不幸福的家庭,母親是德國富有酒商的女兒,父親則是來自比利時酒店經營世家的畫家。貝梅爾曼斯的童年寂寞又奢侈,他由家庭教師陪伴著在奧地利的特勞恩湖邊的豪宅裏生活,很少見到父母。他的家庭教師來自法國,用法語和小貝梅爾曼斯溝通,這在他最初的生命體驗中種下了對法國,尤其是巴黎的鄉愁。

1904年,貝梅爾曼斯六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徹底離開了家庭,遺棄了正在懷孕的妻子和小貝梅爾曼斯,小貝梅爾曼斯在情感上依賴著的家庭教師也突然自殺身亡。貝梅爾曼斯和母親一起,去德國雷根斯堡投奔母親的家人。從小講法語的貝梅爾曼斯突然進入一個德語的世界,他嚴肅強勢的德國親戚們希望抹去他身上浪漫的法國氣息,更厭惡他對繪畫的喜愛——那或許源自他們對貝梅爾曼斯的畫家父親的厭惡。很快,貝梅爾曼斯被送到位於羅滕堡的寄宿學校生活,就像小瑪德琳一樣。

【世界金獎級插畫藝術家系列:路德維格·貝梅爾曼斯】內頁圖。

在貝梅爾曼斯十二歲的時候,他回到出生地梅蘭,開始在自己叔叔的酒店工作。因為忍受不了領班服務生的毒打,貝梅爾曼斯開槍擊中了對方的腹部。於是在1914年,十六歲的貝梅爾曼斯離開故土,於平安夜抵達了美國紐約。

在抵達紐約的那個寒冷冬夜,貝梅爾曼斯富有的父親沒有按約定來接他,這個十六歲的少年蜷縮在艾利斯島移民局度過了在美國的第一個晚上。幾經周折,貝梅爾曼斯在麗思卡爾頓酒店找到了一個服務生的工作,並在此陸續工作了十六年。

破裂的童年、被父母遺棄的悲慘經歷都沒有讓貝梅爾曼斯變得陰郁,紐約成了他的藝術淘金地,他以一己之力投向生活,也堅定地選擇「快樂」。

畫吧!

去畫讓自己快樂的東西

雖然是畫家的兒子,也從小就喜歡畫畫,但貝梅爾曼斯並沒有接受過正統的繪畫訓練。在麗思卡爾頓酒店的工作並不輕松,長時間節奏緊張的工作讓貝梅爾曼斯忙得團團轉,酒店中嚴格的等級制度也帶來無法避開的壓力。

畫畫成了貝梅爾曼斯這位年輕的服務生的「避難所」,他在餐廳點單便簽上畫了數不清的速寫。正如法國導演雅各·塔蒂在電影【玩樂時間】中所描繪的那樣,二十世紀上半葉的酒店總在上演節奏歡快、乒乒乓乓的鬧劇。貝梅爾曼斯也樂於洞察酒店中有趣的人與極具戲劇張力的瞬間,並用寥寥幾筆,把畫面定格下來。酒店中的快節奏速寫也從某種程度上塑造了他的繪畫風格——他總能快速且準確地捕捉到人物強烈的情感和肢體的動態感。

「毫無企圖心」是貝梅爾曼斯的創作秘方。在他的隨筆【人體課程】一書中,貝梅爾曼史坦言:「在我毫無行動的企圖心時,例如在酒店裏等待電梯,或是在墻上隨意塗畫一些簡單的物件——椅子、桌子、鞋子、一張臉龐的時候,突然它就出現了,非常準確且美好。我不需要任何人向我贅述其究竟。」

【陽光先生】,作者: [美] 路德維格·貝梅爾曼斯,譯者: 糖果魚童書,中國人口出版社,2021年7月。

但是,對繪畫的渴望不單單是美好的、令人興奮的,也會在某個階段成為一種壓力。在做服務生的時期,貝梅爾曼斯報名了人體素描課程。專業的課程令沒有接受過正統繪畫訓練的貝梅爾曼斯倍感壓力——因為害怕畫錯了,他甚至「從未畫過一根線條」。但在日後的回憶中,貝梅爾曼斯認為,這次人體素描課程令他真正學會了「如何觀察」,是「在山林中的一次短暫的假期」。

確實沒人能預見到,這個在酒店裏做服務生、偶爾不知道在開小差畫些什麽、來自歐洲大陸的年輕人,會成為一位為【紐約客】畫了三十余幅封面、兩次獲得凱迪克獎的藝術家。

貝梅爾曼斯繪制的【紐約客】封面。

「想純粹地畫些給我帶來快樂的東西」一直是貝梅爾曼斯創作的出發點,不論是繪畫還是創作童書,貝梅爾曼斯都不是在畫室裏正襟危坐的那種藝術家。而他總能從孩子那裏,學習到他偶爾會忘記的東西。有很長一段時間,貝梅爾曼斯的繪畫陷入低谷,但當他在格拉梅西公園看見了一個正在畫畫的孩子,這個孩子全然出自某種純粹的樂趣在作畫,貝梅爾曼斯驚呼:

「這應該是一件讓我高興的事情——它應該是一種自發性的繪畫過程——而不是讓我痛苦絕望。我終於找到了一直尋覓的東西。我要畫一座巨大的由鋼鐵和花崗巖築成的城市,以及賣花的手推車、賣香腸的小商販,還有人類生活的其他碎片。」

貝梅爾曼斯非常熱愛他的兒童讀者,他覺得孩子們「擁有透徹的眼神並充滿熱情」,而他自己的實際年齡「大約是六歲」。作為一個繪畫藝術家,他受夠了在藝術展覽中「自我推銷」和「吻手禮」,也厭倦了畫廊中「永恒的靜物、暢銷的漂亮肖像、田園壁爐圖畫和超現實主義的噩夢」。

【瑪德琳的救命狗】內文圖。

貝梅爾曼斯與女兒芭芭拉之間曾有過這樣一段對話——芭芭拉問:「你為什麽沒有成為偉大的畫家?」貝梅爾曼斯答:「因為我太喜歡生活了,如果我不快樂,或負擔沈重,以至於完全轉向內心,那麽我會成為一個好畫家。寫作也是,我最大的靈感來自銀行余額。」

貝梅爾曼斯去世於1962年,生前一共出版了五本「瑪德琳系列」作品,其中【瑪德琳的救命狗】於1954年獲得凱迪克獎金獎。系列第六本【瑪德琳的聖誕節】出版於1985年,「本書以貝梅爾曼斯於1956年在【麥考爾】雜誌上所發表的版本為藍本,主要的故事線則取自1955年尼曼商場所發行的增刊【瑪德琳在德克薩斯州的聖誕節】,在出版前將收錄的插畫放大並重新著色。」(【世界金獎級插畫藝術家系列:路德維格·貝梅爾曼斯】)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貝梅爾曼斯的外孫約翰·貝梅爾曼斯·馬西亞諾沿用「瑪德琳」這一形象,出版了【瑪德琳講禮貌】等繪本作品。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對其續作的評價簡短又有力:「原著的快樂和活力不見了。」

不過這些都與貝梅爾曼斯本人無關了,這個「永遠坐不住的格拉斯哥流浪者、吉普賽人、壞孩子」早就畫完了他的最後一筆。

撰文/王銘博

編輯/荷花

校對/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