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上承魏晉,遠紹唐風。明朝36首七言絕句:感概深遠,別有一番風味

2024-07-22國風

01

春蠶

明·劉基

可笑春蠶獨苦辛,為誰成繭卻焚身。

不如無用蜘蛛網,網盡蜚蟲不畏人。

劉基是明開國功臣,這首詩以春蠶作比,寫出了詩人對命運多舛者的感慨。春蠶辛苦結繭,最終卻化蝶破繭,自身消失,詩人對此感到可笑又惋惜,認為其不如無用卻自在逍遙的蜘蛛,能在蛛網上捕食蜚蟲而不受人打擾。劉基透過此詩表達了對無私付出和默默犧牲的同情,以及對順應自然、怡然自處的生命哲學的思索。

02

湖堤曉行

明·李昱

宿雲如墨繞湖堤,黃柳青蒲咫尺迷。

行到畫橋天忽醒,誰家茅屋一聲雞。

李昱描繪了黎明分時湖堤上的一幕。濃重如墨的夜雲環繞湖畔,黃柳與青蒲在微光中若隱若現,使人仿佛迷失於這咫尺美景之中。當行至畫橋之際,天色突然轉亮,伴隨著遠處茅屋傳來的一聲雞鳴,喚醒了清晨的湖畔世界。這首詩充滿詩意地展現了晨起行走的驚喜與寧靜,賦予讀者一種超脫世俗、接近自然的仙人體驗。

03

客中夜坐

明·袁凱

落葉蕭蕭江水長,故園歸路更茫茫。

一聲新雁三更雨,何處行人不斷腸。

袁凱曾任監察禦史,後因事為明太祖不滿,假裝瘋癲才得以歸隱。他以旅人為視角,在寂靜深夜勾勒出一幅思鄉畫面。落葉紛飛,江水滔滔,歸鄉之路顯得更加遙遠而迷茫。新雁哀鳴,三更夜雨,每一個在外漂泊的行人都會因此觸動心中的愁緒。詩人借助淒美秋夜景色,表達的是身處異鄉的孤獨與思歸之情,宛如仙人在凡塵中的寂寥凝視,寄予深深的懷舊與鄉愁。

04

天平山中

明·楊基

細雨茸茸濕楝花,南風樹樹熟枇杷。

徐行不記山深淺,一路鶯啼送到家。

楊基筆下的天平山風景如畫,細雨滋潤著楝花,南風輕輕吹拂著成熟的枇杷。他在綿綿細雨中緩步前行,全然忘記了山路的深淺,只記得一路鶯歌婉轉,陪伴著他回到了溫暖的家。此詩展示了大自然的和諧美麗,以及詩人隨遇而安、樂享自然的心境,如同仙人漫步山水之間,盡享天地間的清新與寧靜。

05

燕山春暮

明·張羽

金水橋邊蜀鳥啼,玉泉山下柳花飛。

江南江北三千裏,愁絕春歸客未歸。

張羽與高啟、徐賁、楊基並稱「吳中四傑」他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春末燕山的景象,金水橋邊蜀鳥啼鳴,玉泉山下柳絮飄飛。他從江南遠眺北方,盡管兩地相隔三千裏,卻共同沈浸在春天即將離去的愁緒之中。詩人作為遠方的過客,感嘆春歸人未歸,這份深切的鄉愁與季節流轉交織在一起,仿佛仙人俯瞰人間,對時光荏苒和人生聚散的深深感慨。

06

雨後慰池上芙蓉

明·徐賁

池上新晴偶得過,芙蓉寂寞照寒波,

相看莫厭秋情薄,若在春風怨更多。

徐賁在雨後池邊駐足,看到雨後的芙蓉花在寒冷的水波中孤寂地綻放。他勸慰道,即使秋意漸濃,也不必遺憾,因為在春風中芙蓉也許會有更多的哀怨。詩人透過對雨後芙蓉的撫慰,傳達了對生命輪回、四季變換的深刻理解,以及對世間萬物榮枯變化抱持的一種豁達灑脫的態度,就像一位溫文爾雅的仙人,以細膩的情感體悟自然界的微妙變化。

07

春暮西園

明·高啟

綠池芳草滿晴波,春色都從雨裏過。

知是人家花落盡,菜畦今日蝶來多。

高啟以春末西園為背景,描繪了一幅生動的畫面。陽光灑滿清澈的綠池,映照著滿目芳草;春天的繁華盛景似乎都在雨季中悄然流逝,此時已近尾聲。然而,詩人觀察到,當庭前院後的花朵紛紛雕落,菜田裏的蝴蝶反而聚集得更多。這是一首富有哲理的田園詩,揭示了自然生態的迴圈更替,流露出對生活情趣的獨特見解,猶如仙人靜觀世事變遷,發現平凡中的盎然生機。

08

宮女圖

明·高啟

女奴扶醉踏蒼苔,明月西園侍宴回。

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宮禁有誰來?

高啟以一幅宮女圖引發聯想,畫面中女奴在醉態中踏上青苔小徑,她們在西園侍宴結束後月光下歸來。小犬隔著花叢對著暗影空吠,深夜的皇宮內除了宮女們的歸來,再無他人來訪。詩人借此場景傳達了宮禁生活的寂寥與無奈,同時也暗示了宮廷內外的生活對比,給人以一種穿越時空、窺探歷史畫卷的感覺,仿佛親見那晚唐宮闈之中的冷清情景。

09

題古木蒼藤圖

明·藍仁

風雲氣質雪霜蹤,獨立空山慘淡中。

慚愧藤蘿爭附托,年年春色換青紅。

藍仁借古木蒼藤圖抒發情感,古木歷經風雨滄桑,獨立於空山之中,飽含歲月痕跡與堅韌氣質。而藤蘿攀援其上,每年更換青紅,不僅增添了生命的活力,也襯托出古木的孤獨與威嚴。詩人以此贊揚古木的傲骨與尊嚴,並寓言般地提醒人們應當有所依傍,但不應失去自我,保持獨立的人格精神,如同仙人超凡脫俗,悠然自立於天地間。

10

枇杷山鳥

明·林鴻

沈香煙暖碧窗紗,綠柳陰分夏日斜。

夢覺只聞鈴索響,不知山鳥啄枇杷。

林鴻描繪了一幅夏日午後寧靜的畫面,沈香煙霧溫暖著碧綠窗紗,窗外柳蔭下日影斜照。夢醒分時,只聽見鈴索輕響,原來是有山鳥在枇杷樹上啄食果實。此詩體現了詩人對自然和諧美的欣賞,以及對日常生活中點滴美好的敏感捕捉,讓人感受到如仙人的閑適心境與對自然親近的愉悅。

11

春雁

明·王恭

春風一夜到衡陽,楚水燕山萬裏長。

莫道春來便歸去,江南雖好是他鄉。

春風吹過,大雁一夜之間抵達衡陽,它們從楚水至燕山,跨越萬裏長空。詩人提醒我們,不要以為春天一來雁群就要離開,其實江南雖美好,終究不是它們的故鄉。王恭借春雁遷徙的自然現象,寄寓了對家鄉的思念和對離別的感慨,仿佛一位超脫的仙者對人間世事有著超越常人的洞察與思考。

12

劉伯川席上作

明·楊士奇

飛雪初停酒未消,溪山深處踏瓊瑤。

不嫌寒氣侵入骨,貪看梅花過野橋。

楊士奇描繪了一場雪後宴會的場景,雪花剛停歇,酒興還未消退,他們踏著皚皚白雪步入溪山深處。盡管寒氣刺骨,眾人卻毫不在意,只為貪戀那一片雪中盛開的梅花,走過野橋,享受賞梅的樂趣。這首詩呈現了文人士大夫追求高雅情操、熱愛自然的情趣,仿佛一群仙友暢遊仙境,不畏嚴寒,盡情陶醉於冬日雪景與早春梅香之中。

13

發淮安

明·楊士奇

岸蓼疏紅水荇青,茨菇花白小如蓱。

雙鬟短袖慚人見,背立船頭自采菱。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楊士奇從淮安出發時所見的水鄉風光。岸邊蓼花稀疏地點綴著紅色,水中的荇菜呈現出一片青翠,茨菇花潔白小巧如荷葉。少女們梳著雙鬟,穿著短袖羞於被人看見,於是背對著船頭,獨自在水上采擷菱角。詩人細膩地捕捉到了江南水鄉生活的一幕,充滿了清新自然的氣息和濃郁的地方風情。

14

鄉人至夜話

明·李昌祺

形容不識識鄉音,挑盡寒燈到夜深。

故舊憑君休更說,老懷容易便沾襟。

李昌祺在這首詩中表達了對鄉音和故交的深深懷念。即使久別重逢,容貌變得不再熟悉,但那熟悉的鄉音仍能穿透寒夜燈火,一直聊至深夜。他懇請朋友不要再提起那些故舊之事,因為自己年歲已長,內心脆弱,一經觸動,便容易淚濕衣襟,表露出濃厚的懷舊之情和深切的鄉土情懷。

15

石灰吟

明·於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於謙為官清廉,功績卓著,後來受到徐有貞、石亨等誣陷,竟以「謀逆」罪被殺害。他透過詠石灰表達了自己的高尚情操和堅貞節操。石灰經過千錘百煉才得以從深山開采出來,又經烈火焚燒而不懼,即使粉身碎骨,也要保持自身的清白留在世間。此詩寓言性地展現了自己忠貞不屈、潔身自好的人格理想,寓意深刻。

16

鷓鴣圖

明·徐有貞

煙雨蕭蕭苦竹秋,感人常自叫鉤辀。

披圖無限江南思,不必聞聲也自愁。

這是一首題畫詩,徐有貞透過描繪煙雨籠罩下的苦竹和鷓鴣鳴叫聲喚起了對江南的深深思念。即便沒有聽到鷓鴣的聲音,僅看到圖畫中的景象,就足以勾起無限鄉愁。詩人巧妙地借助物象傳遞了濃重的情感寄托,使讀者能夠感受到那份揮之不去的悲秋之意和鄉愁之情。

17

【梔子花詩】

明·沈周

雪魄冰花涼氣清,曲闌深處艷精神。

一鉤新月風牽影,暗送嬌香入畫庭。

沈周終生不仕,與文徵明、唐寅、仇英合稱「明四家」。他在這裏贊美了梔子花的純潔與精神風貌。白色的花瓣仿佛冰雪精魂,散發出清涼宜人的香氣,在曲折的回廊深處展現出勃勃生機。一輪新月牽引著它的倩影,暗中將那股嬌嫩的芬芳送入了畫室庭院之中,使得整個空間彌漫著詩意的韻味。

18

題姚少師畫竹

明·戴冠

北地風高卷塞雲,驚沙吹起雁成群。

客邊偶寫龍孫譜,忘卻江南有此君。

戴冠題畫之作,透過對北方狂風卷起塞雲,驚動沙塵、雁陣齊飛的景象描繪,轉而提及畫家身處異地偶爾創作的竹畫。盡管身處邊陲,卻依然不能忘記江南那挺拔勁節的翠竹。此詩借畫竹表達了作者對南方家鄉的眷戀及對竹子象征高潔品質的向往。

19

柯敬仲墨竹

明·李東陽

莫將畫竹論難易,剛道繁難簡更難。

君看蕭蕭只數葉,滿堂風雨不勝寒。

李東陽在評價柯敬仲的墨竹畫時強調,評判畫竹的難度並非在於繁復或簡潔,而是能否傳神。他指出,雖然柯敬仲的墨竹看似只是幾片簡單的竹葉,但卻能在畫面上營造出滿堂風雨、清寒逼人的氛圍,展現了畫竹藝術的極高境界。

20

【新春日】

明·祝允明

拂旦梅花發一枝,融融春氣到茅茨。

有花有酒有吟詠,便是書生富貴時。

祝允明與文徵明、唐寅、徐禎卿合稱「吳中四傑」。他描繪了春節清晨梅花初綻,春意融融,漸漸滲入到茅屋的情景。詩人認為只要有鮮花美酒相伴,有吟詠詩歌的雅興,便是書生體驗到的富足和幸福時刻,從而體現出了文人雅士對簡單生活樂趣的崇尚和對傳統文化生活的熱愛。

21

無題

明·唐寅

領解皇都第一名,猖披歸臥舊茅蘅。

立錐莫笑無余地,萬裏江山筆下生。

唐寅自稱江南第一風流才子,仕途失意,因科場舞弊案受牽連下獄,後來被放了還鄉。這首詩講述自己曾高中科舉榜首,卻選擇遠離京城榮華,回到舊居過著簡樸的生活。即使居住之地狹窄到僅能立足,但他手中之筆卻能描繪出萬裏江山的壯麗畫卷,顯示其胸懷壯誌和才情橫溢,不因物質困頓而減損精神追求。

22

泛海

明·王陽明

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

夜靜海濤三萬裏,月明飛錫下天風。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哲學家,世稱「陽明學」。他以泛海為喻,表現自己面對人生困境與順逆時的心境。無論遭遇多麽險惡或是平坦,都不滯礙於心胸,就如同天空中的浮雲一樣自由穿越。夜晚靜謐之時,海浪翻滾綿延三萬裏,他猶如乘著月光下的禪杖,悠然隨天風而去,展現了一種超脫世俗、順應自然的大智慧。

23

偶見·深山曲路見

明·徐禎卿

深山曲路見桃花,馬上匆匆日欲斜。

可奈玉鞭留不住,又銜春恨到天涯。

徐禎卿在這首詩中描繪了在深山曲折的小路上偶然遇見盛開的桃花,馬蹄疾馳,夕陽西斜的場景。詩人遺憾無法停留下來欣賞這美景,只能任由手中的玉鞭催馬前行,將春天的遺憾帶到遙遠的天涯,流露出對美好事物短暫易逝的無奈以及對遊子漂泊生涯的感慨。

24

竹枝詞·十二峰頭秋草荒

明·何景明

十二峰頭秋草荒,冷煙寒月過瞿塘。

青楓江上孤舟客,不聽猿啼亦斷腸。

何景明以「十二峰頭秋草荒」起句,勾勒出一幅秋季三峽瞿塘峽畔的荒涼景色。冷煙寒月映照著長江兩岸,孤舟上的旅人在青楓江上漂泊,即使沒有聽見猿猴的啼聲,眼前的荒蕪景象也足以令他肝腸寸斷,抒發了旅途寂寥和離愁別緒。

25

贈吳之山

明·王問

城柝聲悲月未央,江雲初散水風涼。

看君已是無家客,猶自逢人說故鄉。

王問在此詩中借城樓柝聲和江雲初散的月夜背景,刻畫了吳之山的形象——雖已無家可歸,卻仍在涼風習習的夜晚,對人述說著他的故鄉。這種深深的思鄉之情和漂泊者的哀愁躍然紙上,體現了對故鄉的執著懷念和對流浪生活的沈痛感受。

26

對月答子浚兄見懷諸弟之作

明·皇甫汸

南北何如漢二京,迢迢吳越兩鄉情。

謝家樓上清秋月,分作關山幾處明。

皇甫汸借月抒懷,回應子浚兄對於遠方兄弟的思念之情。南北兩地如同漢代長安洛陽的分別,彼此間的鄉情猶如吳越之間的距離般難以逾越。然而,他們共賞的是同一輪秋夜明月,盡管各自分散在不同的關山之處,卻都能感到月光帶來的親情共鳴。

27

送明卿之江西

明·李攀龍

青楓颯颯雨淒淒,秋色遙看入楚迷。

誰向孤舟憐逐客?白雲相送大江西。

李攀龍在送別友人明卿赴江西之際,描繪了淒迷秋色中落葉飄搖、雨絲紛飛的畫面。他在詩中詢問,誰能理解並同情這位孤獨的行者呢?最後以「白雲相送大江西」的意象收尾,既表達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又寄寓了對其未來行程的美好祝願,宛如白雲悠悠陪伴著他一路南行。

28

和聶儀部明妃曲

明·李攀龍

天山雪後北風寒,抱得琵琶馬上彈。

曲罷不知青海月,徘徊猶作漢宮看。

李攀龍此詩追憶了昭君出塞的故事。在天山雪後北風淩厲的嚴寒環境下,王昭君懷抱琵琶,在馬背上奏響哀怨的樂曲。曲終之後,她似乎還沈浸在昔日的漢宮生活之中,渾然不覺身邊的青海月色,那淒美的旋律和身影在月夜中久久徘徊,令人感懷不已。

29

題【墨葡萄圖】

明·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

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擲野藤中。

這是一首題畫詩,徐渭透過描繪自身半生坎坷、年老仍落魄的情景,獨自站在書齋裏,在晚風中長嘯。他的筆下描繪出了明珠般的藝術才華,但這些價值連城的作品卻無處售賣,只能被隨意地拋擲在野藤蔓之中,暗含了對自己命運多舛及時代不識人才的深深感慨。

30

戚將軍贈寶劍歌

明·王世貞

曾向滄流剸怒鯨,酒闌分手贈書生。

芙蓉澀盡魚鱗老,總為人間事漸平。

此詩贊揚戚繼光將軍的英勇事跡,他曾揮劍斬殺激流中的兇猛巨鯨,而在酒宴結束後,將這把曾經立下赫赫戰功的寶劍贈送給了書生。劍身上的魚鱗花紋雖已磨礪得蒼老,但這一切都是為了人間的安寧與和平付出的見證。

31

曉征

明·戚繼光

霜溪曲曲轉旌旗,幾許沙鷗睡未知。

笳鼓聲高寒吹起,深山驚殺老阇黎。

戚繼光是明代將門之後,著名的抗倭將領和軍事家,人稱「戚家軍」威震四方,後來因為張居正死後,受排擠,罷歸。他這裏親自描寫的行軍畫面,清晨部隊沿著霜覆蓋的溪流蜿蜒前進,旗下旌旗飄揚,有些沙鷗還在夢中未醒。隨著笳鼓聲高昂響起,寒冷的晨風吹起,即便是深山中修行的老僧也被這陣勢所驚動。

32

七夕醉答君東

明·湯顯祖

玉茗堂開春翠屏,新詞傳唱【牡丹亭】。

傷心拍遍無人會,自掐檀痕教小伶。

厭倦了宦海的沈浮,看透了官場的汙濁,告別官場後的他在故鄉購置了一處書齋名為「玉茗堂」。湯顯祖在七夕之夜酒醉之時回信給朋友,玉茗堂前翠綠的屏風內傳出新詞【牡丹亭】的傳唱之聲。他罷官歸來不願阿附近權貴,詩人內心深處的悲傷無人能懂,唯有自傷自憐,強忍淚痕,教導伶人如何演繹劇中的情感。

33

天竺中秋

明·湯顯祖

江樓無燭露淒清,風動瑯玕笑語明。

一夜桂花何處落,月中空有軸簾聲。

描述了中秋節時天竺寺外的場景,江邊樓閣無燈火,只有一片清冷的月露,風拂動竹林發出悅耳的聲響,仿佛笑語一般。一夜之間,不知桂花灑落在何處,只有月光透過窗簾,空留下簾動的聲音,一種寂靜而又深遠的中秋意境躍然紙上。可是又滲透著「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平添無限惆悵。

34

郵亭殘花

明·徐熥

征途微雨動春寒,片片飛花馬上殘。

試問亭前來往客,幾人花在故園看。

徐熥寫下了旅途中的情景,春寒料峭時節,細雨蒙蒙,行進在征途上的詩人看到花瓣紛紛從樹上落下,殘留在馬背上。他向郵亭來來往往的旅客提問,又有多少人還能有機會在自己的家鄉欣賞這樣的春花爛漫呢?此詩飽含對家鄉、對春花的深深眷戀以及旅途奔波的寂寞情懷。

35

【漓江舟行】

明·俞安期

桂楫輕舟下粵關,誰雲嶺外客行艱?

高眠翻愛漓江路,枕底濤聲枕上山。

俞安期描繪了自己乘坐輕舟順漓江而下的情景。詩句表達了一種輕松愉快的心情,認為即便是在嶺南之外,人們常說行程艱難,但在桂木打造的船槳引領之下,乘坐輕便的小舟駛過粵關,並沒有感到行旅艱辛。反而詩人更喜愛漓江這一段旅程,甚至於在船上高臥時,耳邊的江水濤聲宛如枕底之音,窗外的群山倒映入眼,仿佛成為了枕上的風景,表現了作者對漓江風光的深深陶醉與贊美。

36

渡易水

明·陳子龍

並刀昨夜匣中鳴,燕趙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湲雲草碧,可憐無處送荊卿!

陳子龍是崇禎進士,清軍破南京後,一直積極抗清。在這首詩中借古抒懷,運用燕趙之地荊軻刺秦王的典故,表達了深深的壯誌難酬和國運憂慮之情。詩中寫道,昨晚並州刀在刀鞘中鳴響,似在預示著燕趙之地將有大事發生,那裏的悲壯歌聲最讓人難以平靜。易水依舊潺潺流淌,岸邊青草如茵,然而今日卻再無像荊軻那樣的壯士,能夠在此接受人們的送別,踏上去完成救國大業的征程,反映出詩人對國家現狀的深深憂慮與無奈。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不妥,聯系我立即刪除

創作不易,喜歡請關註收藏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