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極、太極、太虛、一氣、陰陽,如何理清他們的關系?【類經圖翼】曰:
「 太虛者,太極也,太極本無極,故曰太虛。天元紀大論曰:太虛廖廓,肇基化元。此之謂也 。」
廖廓,是形容太虛寬廣寥廓,無邊無際,大而無外,小而無內。
也就是形容我們的性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嗔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盡同虛空。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復如是。」
所以太虛的虛,其實就是虛無的道體,也就是無所住的空,什麽都沒有,這個地方就是「無極」,「無」的極限處,連「無」也沒有,一物不立。
這個是道體,是萬物的本源,所以說是「肇基化元」,肇基,就是萬物的基礎,是萬物生化的源頭。
所以「 太極者,天地萬物之始也。太始天元冊文曰:太虛廖廓,肇基化元。老子曰:無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 」
也就是老子說的:「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那麽一切都是從無中生出,這正是真空生妙有,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所以【類經圖翼】裏接著說:
「 孔子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邵子曰:若論先天一事無,後天方要著工夫。由是觀之,則太虛之初,廓然無象,自無而有,生化肇焉,化生於一,是名太極 。」
太極生兩儀,這個後面會講。這裏說「先天一事無」,所以先天是虛無的,一物一事都沒有,離一切相,所以說「廓然無象」。
如果要返回這個先天虛無的無極狀態,就需要再後天下功夫,所以「後天方要著工夫」。
從這裏就可以看出,「太虛之初,廓然無象」,什麽都沒有,無形無相,沒有任何形象。
然後「自無而有,生化肇焉」,這個時候就是即一切相,也就是道生萬物,無不從此法界流。
但總歸都是歸於太虛,都是從這裏流出,故無不歸還此法界,都是從這個先天一氣而生出,故曰「化生於一,是名太極」。
接著是:
「 太極動靜而陰陽分,故天地只此動靜,動靜便是陰陽,陰陽便是太極,此外更無余事 。」
意思是說,無生而太極之後,因氣動而生陽,靜而生陰,所以天地不過是此動靜,動靜不過是此陰陽,陰陽不過是此太極,除此之外沒有別的事了。
這其實也就是周子【太極圖說】中說的:「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
其實太極便是這先天一氣,一氣而分陰陽,這便是太極生兩儀。故【悟真篇】雲:「道自虛無生一氣(太極),便從一氣(太極)產陰陽。」
「 夫太極者,理而已矣。朱子曰:象數未形理已具。又曰:未有天地之先,畢竟先有此理 。」
故大德曰:「陰陽一氣也,一氣屈伸而為陰陽。動靜一理也,一理隱顯而為動靜。」
屈伸,實則為動靜,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同時,氣即理也。
故先儒曰:「天下無理外之氣,亦無氣外之理。故理不可以離氣,氣不可以外理,理在氣亦在,氣行理亦行。」
那麽就明白「動靜一理」的意思了,氣動時,理便顯;氣靜時,理便隱。故「一理隱顯而為動靜」。
同時要明白心氣相依,心即理也,我們的心之本體是「寂然不動」的,同時又具有「感而遂通」的妙用。
太極生兩儀者,太極寂然不動,本無形象,唯為清凈光明之體,此為無生之理性。
然後無生而無不生,感而遂通起無量妙用,從而動則顯象起用,乃名為生。「生之謂性」,「生」字即是「氣」字,猶言「氣即是性」也。
所以太極動,就是「感而遂通」,就是真空生妙有,就是「 廓然無象,自無而有 」,這個時候就有了陽。
然後靜時,就是「寂然不動」的本體,什麽都沒有。所以王陽明說:「靜可以見其體,動可以見其用。」
也就是「無善無惡者理之靜,有善有惡者氣之動。不動於氣,即無善無惡,是至善。」
善惡即陰陽,無善無惡者,便是太極之初,寂然不動,不動故曰靜,所以「無善無惡者理之靜」。
有善有惡者,便是太極動而生陽,有陽便有陰,故「有善有惡者氣之動」。
當任何時候都是「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時,也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此時便是道家說的純陽,也就是乾卦, 就是後天返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