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大部份居士,在臨終都做不到不牽掛子孫後代!

2024-04-10國風

曹雪芹先生在【紅樓夢-好了歌】中言:「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紅樓夢這句話,可以說把人世間的真相徹底顯露出來了。

很多世間人都覺得神仙好,特別是修學人,也說想要了生脫死。但可惜嘴巴上想要了生死的人多,內心想要了生死的人,卻是寥寥無幾。為什麽寥寥無幾呢?只是因為兒孫忘不了。從古到今,癡心的父母真的很多,但孝順的兒孫又有幾個呢?常言道,久病床前無孝子。中國古人為什麽要講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時,把孝字擺第一呢?那是因為孝順兒孫誰見了,紅樓夢裏說的很清楚了。正是因為世間真正的孝子賢孫,那是很少見的,所以歷朝歷代才要提倡孝,把孝擺在第一步。為何中國要講二十四孝呢?要贊嘆二十四孝呢?無非是因為孝子少,所以以此為榜樣。

但可惜每一個生兒育女的父母,總是覺得自己的子女肯定會孝順。這也正是,紅樓夢所說的,癡心父母古來多。如果有一天,當這樣的父母,在久病將死時,才真正發現自己的兒女根本不孝,甚至這一生都是在坑自己,在傷害自己的,那這個在臨死之際的父母,想必是愛恨交加吧!

宋朝無為子楊傑先生言:「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 」對於修學的居士而言,如果你的愛心太重,特別是對子女的愛心太重,那你想要臨終解脫,是不大可能的。我發現很多修學的居士,當他的子女出生,特別是老居士,當他的孫子或孫女或外甥或外孫女出生的時候,那種愛的心,簡直是猶如洪水一般,滔滔不絕,連綿不斷。巴不得告訴全世界,他的孫子,他的外甥是有多麽的好看可愛。好像擁有了孫子之後,就擁有了這個世界上最美好的一個寶藏,從此之後他的眼裏嘴裏心裏全都是孫子了。朋友圈的頭像也換成了孫子的照片,或者和孫子的合照,朋友圈裏所發的內容,各種視訊和照片,也都是孫子了。

大家有沒有發現,年輕的時候你往往對子女的牽掛沒那麽濃?但是等到年齡增長到了老年之後,當你有了孫子,孫女,外甥,外甥女,你那個牽掛之心就大振幅提升,甚至增加好多倍。只要聽到孫子孫女們一點點不好的事情,你就牽腸掛肚,茶飯不思。當聽到孫子孫女們出息了,你高興的不得了,見人就說,逢人便誇。

但可惜,這份牽腸掛肚的心,只限於後代子孫,而不是對於正法,對古大德的著作有這份牽腸掛肚。你很難做到得到一本古大德的著作,內心歡喜踴躍,猶如發現這個世間最美好的寶藏!你很難做到,在看一本古大德宣講妙法的著作時,根本停不下來,就像是在看電視連續劇一樣的精彩,就像是在和自己的孫子孫女一起相處時的那份愉悅,看書時不覺得腰酸,不覺得背痛,更多的是一種慶幸和歡喜。這種對法好樂的心,就怕你從來沒有過!修學的人對法找不到真正好樂的心,而對於子女,對於兒孫,卻能牽腸掛肚,你說他最終的結局會是在哪裏呢?

清朝紀曉嵐先生【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中有一篇名叫「鬼念子孫」的文章,紀曉嵐先生在這篇文章當中寫道:「又佃戶何大金,夜守麥田。有一老翁來共坐,大金念村中無是人,意是行路者偶憩,老翁求飲,以罐中水與之。因問大金姓氏,並問其祖父,測然曰:‘汝勿怖,我即汝曾祖,不禍汝也。’細詢家事,忽喜忽悲,臨行囑大金曰:‘鬼自伺放焰口求食外,別無他事。 惟子孫念念不能忘,愈久愈切, 但苦幽明阻隔,不得音問。或偶聞子孫熾盛,輒躍然以喜者數日。群鬼皆來賀;偶聞子孫零替,亦悄然以悲者數日,群鬼皆來唁。 較生人之望子孫,殆切十倍。 今聞汝等尚溫 飽,吾又歌舞數日矣。’回顧再四,叮嚀勉勵而去。先姚安公曰:‘何大金蠢然一物,必不能偽造斯言。’聞之,使人追遠之心油然而生。」

這段話是紀曉嵐先生說道,又有以租種土地為生的農民何大金,他夜間守著麥田,有一個老翁來和他共坐,何大金心想,村中沒有這個人,便以為是行路人,偶爾過來休息下。老翁請何大金給他些水喝,何大金便以罐中的水給老人家。這位老人便問何大金的姓氏,並且也問起了他的祖父,表情悲傷地說道,你不要恐懼,我便是你的汝曾祖,不會傷害你的。細細詢問何大金的家中事,在聽聞的時候忽喜忽悲,臨行時囑咐何大金到:鬼除了自己等候放焰口求食外,別無其他事要做。唯有子孫念念不能忘,時間越久越真切,但苦於陰陽幽明阻隔,不能得到陽間人的音迅。或偶爾聽聞子孫熾盛,輒躍然歡喜好多天天,群鬼都來賀喜;偶爾聽聞子孫零落,也悄然悲傷好多日,群鬼也都來慰問。鬼對於子孫的在乎程度,比較活人來說,太約要真切上十倍。今天聽聞你們尚且溫飽,我又可以歌舞數日了。再四回顧看向何大金,一再叮嚀勉勵後才離去。先父姚安公說到,何大金是愚蠢的一個人,必不能偽造這樣的話。聽聞後,使人追遠的心油然而生。

而修學的人想要了脫生死,無非就是在自己臨終的時候,不要有羈絆,不要心中思緒萬端,難舍難分,以至於貪生怕死。但一般的人又哪能那麽容易,在臨死的時候,放下對子孫後代的牽掛。有一些修學的人已經結了婚,也有了子女,他們說到自己不會牽掛子女的。當一個人有了子孫後代,竟然能說到他不牽掛子女,那這種人的根機,想必是極度高超的根基。此等根基遠遠超過我之上,非我所能匹及,此種豁達的心境,恐遠超我十倍百倍乃至萬倍之上。換成是本幻,我真做不到那麽灑脫,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若非超拔高人何以能達到呢?

所以當有人問我,為什麽選擇單身出家修學,那我要告訴他,我的根基比較差,若是結了婚有了子女,再有了孫子孫女等後,我就怕真做不到能夠在臨死的時候放得下子孫後代。就怕臨終的時候,因為對後代而內心產生羈絆,而貪生怕死,因為根基差所以不敢選擇結婚修學。一些已經結了婚,又有了子女的人,甚至有孫子外孫等的人,既然能夠做到那麽灑脫,自說他自己毫無牽掛,這種根基真的太高超了,非我等下根人所能揣測一二也。

但如果只是嘴上說了生脫死,而不是源自於內心,那就怕臨終的時候,難有好的結局。正如明朝顓愚觀衡禪師,他在【示真覺受禪人】中言:「即今出家兒,每每言為求出生死,又不知將何物出生死?若以身出生死,從古至今,一切聖凡,誰能色身常住?若以心出生死,此能知能覺之心是生死本,元無自性,何能出生死?若謂有常住真心,本無生死。既本無生死,何假修為?設雖本無生死,非修證莫能顯現。既本無生死,顯現何得?不顯現何失?既無得失,又求顯現何為?雖是語默動靜,人事往來,即如無主孤魂相似。自己本命元辰不知,杳杳冥冥,逐物流轉,業盡報終,命光遷謝。那時還是出生死耶?不是出生死耶?

此又且置。即今日用間,今日早起,如是穿衣吃飯、放屎屙尿、迎賓待客、禮幾拜佛、誦幾行經、困來打幾個瞌睡,明日早起來還是者些衣食茹退,還是者些賓客、禮誦,有何新鮮,有何增益。試將禮誦為出生死耶?待賓客為出生死耶?以穿衣吃飯為出生死耶?以放屎屙尿為出生死耶?

諦審日用此數事外,畢竟以何行出生死? 若此數事外,別無一行可舉者,每日人前言向上、言出生死,即是無慚人,不唯欺人,實自欺了也。 若謂別有念佛、參話頭工夫,以為超越者,究竟到頭,與未念佛、未參話頭者有何差別? 試參看。 病筆略語此。」

的的確確,修學人每每講了生脫死,究竟何為生死?何為了生脫死?自心深處不能明了,思之不到,言之不出。試問又如何了生脫死呢?

昔日黃鑫居士和陳青根居士,都分別和本幻講道,若是開汽車想要不緊張,那必須要開足夠的路程,才能在開車上路時內心不慌,不害怕不恐懼。世俗道理,人盡皆知,但修學上的道理,不少人卻一片茫然。修學之理與此世俗之理,難道天地之別嗎?其實理亦不過如此。

修學了生脫死的見解,平常都不接觸,都不知曉,真到生死現前之時,必然一片茫然,心生恐懼。就像一個人,雖然拿了駕駛證,但是考好駕照之後,五六年,七八年,甚至十幾年沒有再開過車,那讓他上路的時候,必然一片茫然,心生大恐懼,甚至根本就不敢開了。新手拿到駕照之後,只有不斷堅持去開,然後邊上有老司機,如果能夠好好的指導他,那他在老司機的指導下,又加上開了一定的路程之後,若幹時間下來,自然而然就會變得熟練,開車的時候內心就不會慌張,碰到突發事件就能夠沈著應對。

在修學上,何嘗不是如此?當無常還沒有到來的時候,你應該廣泛看閱諸大古德的著作,特別是諸大聖賢古德闡述了生脫死道理的著作,要額外去研習。諸大聖賢古德那都是已經成就了的大德,我們看諸大聖賢古德的書,就是在吸取他們的經驗,吸取諸大聖賢古德成功的經驗,這需要修學人不斷去研習。

永明延壽大師的後身是宋濂先生,宋濂先生示現的時候,特別告訴修學人要堅持看書,先生每天都堅持看書,到老的時候也依然每天堅持。當我們只有內心深入於諸大聖賢的教誨中,我們才有能力臨終解脫。

千言萬語一句話,千萬不可不讀歷代古大德的著作,也不要執著唯讀民國時期某位大德的著作,而不向清朝,明朝,唐朝,宋朝,乃至更早時期的古德那裏進發。我們只有堅持不懈去吸收歷朝歷代諸古德聖賢的智慧,最好是每一天都堅持讀。

對古代的聖賢大德,無論是在家的善知識,還是出家的善知識,都應該要懂得恭敬和尊重,要善於去學習。不要以傲慢的心,覺得在家的善知識肯定不如出家善知識,這是一種極度愚蠢的想法,而傲慢的人終究是得不到法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