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草書禪詩(六)蘇軾的正月出效尋春、雨夜宿凈行院、觀潮

2024-05-15國風

禪宗思想是印度佛教與中國老莊道家思想互相融合的一種新的東方哲學。禪宗的興盛,逐漸影響著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開啟了東方千年的智慧與美學之旅!

【正月出效尋春】: 東風未肯入東門,走馬還尋去歲春。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江城白酒三杯釅,野老蒼顏一笑溫。已約年年為此會,故人不用賦招魂。

這首詩題目的全稱為【「正月二十日,與潘、郭二生,出郊尋春,忽記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詩,乃和前韻」】。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在黃州三年的同一天,他作了三首同韻詩,這是其中第二首。

蘇軾在黃州並未消極避世,不僅寄情詩書山水,新交故舊,還實實在在為當地百姓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它讓我們知道人在逆境時,要時刻保持一顆豁達樂觀的心,才能不被往事所牽制,而是有更多的精力去發現當下的美好。

【雨夜宿凈行院】: 芒鞋不踏名利場,一葉輕舟寄渺茫。林下對床聽夜雨,靜無燈火照淒涼。

這首禪詩為蘇軾自海南島前往廉州途中夜宿「興廉村凈行院」禪房時所作。詩人哀嘆自己一生不得誌,憂如「一葉輕舟」在宦海沈浮,夜深時間,靜臥禪床,聽窗外雨聲,不由產生強烈的淒涼之感。

蘇軾以他自身的經歷告訴世人,一個人最好的歸宿,就是告別名利,寄情於山水之間,擁抱自然,只有這樣才能夠放下,去過真實儉樸的生活。

【觀潮】: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無別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廬山的煙雨和浙江的潮水,未曾到過見過,便覺得心中有千萬種的遺憾,沒辦法消除,一旦有一天去過看過,也就覺得沒什麽新奇,那煙雨依舊是廬山的煙雨,潮水依舊是浙江的潮水。

禪宗強調透過直接的體驗和領悟來達到心靈的覺醒。這種從執著到放下的轉變,體現了禪宗倡導的人們要以平常心對待生活中的各種境遇。

據傳這是蘇軾人生最後一首詩,是他在晚年收到兒子做官的信後,給兒子的回信中,寫了這首詩。他是在告誡兒子:經歷了人生所有的一切,看盡了人生所有的喜怒哀樂,最後都將回歸於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