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驚艷!納蘭詞的風格竟然學自明朝王次回?七絕4首實屬風情萬種

2024-08-29國風

王次回,即王彥泓(1593—1642),字次回,江蘇金壇人,是明末著名的抒情詩人。王彥泓博學好古,工詩詞,善書法,是個才華橫溢的詩人。他娶妻賀氏,與其同歲,夫妻恩愛,相敬如賓,生有一女王朗,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女詞人。然而,王彥泓一生仕途不濟,命途多舛。他36歲喪妻,至41歲還未中舉。崇禎時,以歲貢官松江府華亭縣訓導。但此時,他已百病纏身,崇禎十五年(1642)年,他50歲時就卒於任上。

王彥泓的詩風深受晚明「前後七子」文學復古主義的影響,對唐代李商隱、韓偓、元稹、白居易的詩詞風格進行了認真的學習和繼承,特別對李商隱深婉精麗的詩風進行了大膽的借鑒與發掘。他的詩作充滿了香艷、癡情、懊恨、追憶、憂傷的文字,如「水國不生紅豆子,贈卿何物助相思」、「明明可愛人如月,漠漠難尋路隔煙」等。

王彥泓的詩歌在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兩度流行,對許多文人的創作產生了影響。如 納蘭容若的詩詞就深深地打上了王次回【疑雨集】的烙印 。此外,張恨水、郁達夫、冰心、錢鐘書等文人的作品中也能瞥見王次回的影子。

王彥泓的詩歌在當時及後世都獲得了較高的評價。如賀裳在【皺水軒詞筌】中記錄了王次回詩的影響:「王次回名彥泓,後為雲間學博,余從母孫也。喜作艷詩而工,凡數百首,見者沁人肝脾,其裏習俗為之一變。」嚴繩孫為【疑雨集】初刻本寫的序中也說:「今【疑雨集】之名籍甚,江左少年傳寫,家藏一帙。」

燈宵紀事 其一 明末清初 · 王彥泓

燈樓月沼映春雲,簫鼓風前院院聞。

但是酒旗歌板地,一時淒切想離群。

首句「燈樓月沼映春雲」:開篇即展現了一幅燈火輝煌、月光皎潔、春意盎然的畫面。燈樓高聳,月光灑在池塘中,與春天的雲朵交相輝映,營造出一種節日的喜慶與祥和氛圍。

次句「簫鼓風前院院聞」:進一步渲染了節日的熱鬧與喧囂。簫鼓之聲隨風飄蕩,家家戶戶都能聽到,展現了元宵節人們歡慶的盛況。

第三句「但是酒旗歌板地」:筆鋒一轉,由外在的熱鬧轉向詩人內心的感受。酒旗招展、歌聲悠揚的地方,本應是人們歡聚的場所,但詩人卻在此刻感到了孤獨與淒涼。

末句「一時淒切想離群」:直接表達了詩人的情感。在這熱鬧的節日裏,詩人卻突然感到一陣淒切,想要離開人群,獨自面對自己的孤獨。這種情感的轉變,使得整首詩在熱鬧與孤寂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更加突出了詩人內心的復雜情感。

燈宵紀事 其二 明末清初 · 王彥泓

踏霧天街艷步狂,微風一道染衣香。

遊人暗逐芳塵去,拾得兒家紫佩囊。

首句「踏霧天街艷步狂」:這一句生動地描繪了元宵節夜晚,人們踏著薄霧,在天街上(或指繁華的街道)盡情狂歡的情景。「踏霧」二字既點明了夜晚的朦朧美感,又增添了節日的神秘氛圍。「艷步狂」則形象地表現了遊人們穿著華麗,步伐輕快甚至略帶瘋狂的狀態,充滿了節日的歡樂與自由。

次句「微風一道染衣香」:隨著微風輕拂,似乎連衣裳都被染上了香氣。這裏的「染衣香」是詩人的巧妙想象,它不僅僅是指花香或香料的香氣,更可能是一種氛圍、一種情感的傳遞,讓人在感受到節日的喜慶之余,也能體會到一種溫馨、甜蜜的氣息。

第三句「遊人暗逐芳塵去」:在熱鬧的人群中,遊人們似乎都在不自覺地追逐著那些飄散的香氣和美好的事物(這裏用「芳塵」來象征)。「暗逐」二字既表現了遊人們內心的渴望與追求,又透露出一種不易察覺的微妙心理變化。他們或許在尋找著某個特定的目標,或許只是沈浸在這份節日的歡樂之中,享受著這份難得的輕松與自由。

末句「拾得兒家紫佩囊」:在遊走的過程中,詩人意外地拾得了一個紫色的佩囊(古代女子常佩戴的裝飾品)。這一細節不僅為全詩增添了幾分趣味性和生活氣息,更可能寓意著詩人與某位女子之間的一段美好邂逅或是對未來某種美好情感的期許。紫色的佩囊作為一種信物或象征,讓詩人對這段經歷產生了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憶。

燈宵紀事 其三 明末清初 · 王彥泓

春空淡白照銀紗,一徑幽尋避月華。

記得畫橋南畔去,綠楊陰下是他家。

首句「春空淡白照銀紗」:這句詩描繪了一幅春日夜晚的寧靜景象。春夜的天空呈現出淡淡的白色,月光如銀紗般灑落,營造出一種清新而幽靜的氛圍。這裏的「淡白」和「銀紗」相互映襯,既表現了月光的柔和與明亮,又凸顯了春夜的清新與雅致。

次句「一徑幽尋避月華」:詩人沿著一條幽靜的小路尋覓,似乎有意避開那過於明亮的月光。這裏的「幽尋」表達了詩人內心的尋覓與向往,而「避月華」則可能是為了避免月光的直接照射,從而更加專註於自己的內心感受或是對某個特定目標的追尋。

第三句「記得畫橋南畔去」:詩人回憶起自己曾經前往過的一個地方——畫橋南畔。這裏的「畫橋」可能指的是裝飾精美、景色如畫的橋梁,而「南畔」則指明了具體的方位。這句詩透過具體的地點回憶,將讀者帶入了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場景中。

末句「綠楊陰下是他家」:在畫橋南畔的綠楊樹下,是詩人曾經到訪過的人家。這裏的「綠楊陰下」不僅描繪了樹木的繁茂和陰涼,還增添了一種溫馨而親切的氛圍。而「是他家」則直接點明了詩人的目的地和心中所系之人,使整首詩的情感得到了昇華。

整首詩透過描繪春夜的美景和詩人的尋訪經歷,表達了詩人對過去美好時光的懷念和對心中所愛之人的深切思念。詩中的「春空」、「銀紗」、「畫橋」、「綠楊」等意象相互交織,構成了一幅幅生動的畫面,讓讀者仿佛置身於那個充滿詩意的夜晚之中。同時,詩人透過「幽尋」和「避月華」等動作描寫,也展現了自己內心的微妙變化和情感波動。

燈宵紀事 其四 明末清初 · 王彥泓

趙李鈿車昔昔遊,酒邊燈下共遲留。

如何月照金堂夜,只有梅花伴莫愁。

首句「趙李鈿車昔昔遊」:「趙李」可能代指古代貴族或名門望族,這裏用以泛指遊人或情侶。「鈿車」是指裝飾華美的車駕,常用來形容貴族或富人的出行。整句詩描繪了昔日(或元宵佳節時)趙李兩家的華麗車駕頻繁出遊的盛況,暗含了節日的熱鬧與繁華。

次句「酒邊燈下共遲留」:「酒邊燈下」描繪了人們在節日夜晚的聚會場景,酒香四溢,燈火通明,營造出一種溫馨而浪漫的氛圍。「共遲留」則表達了人們在這種氛圍中的留戀與不舍,不願離去。這句詩進一步強化了節日的歡樂與人們之間的深厚情感。

第三句「如何月照金堂夜」:「月照金堂」描繪了月光照耀下的華麗殿堂(或富貴人家的庭院),金堂在月光的映照下更顯輝煌。「如何」二字引出下文,表達了詩人對眼前景象的感慨與思考。這句詩為全詩的情感轉折做了鋪墊。

末句「只有梅花伴莫愁」:在這輝煌而熱鬧的夜晚,詩人卻註意到了一個孤獨的身影——梅花與莫愁(莫愁可能是指某位女子,也可能是泛指憂愁之人)。梅花作為高潔、堅韌的象征,在這裏與莫愁相伴,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意境。這句詩既表達了詩人對孤獨與憂愁的同情與關註,也寄托了詩人自己內心的某種情感與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