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玄奘西行,他歷經的艱辛和取得的成就,能治愈你所有的頹廢和抱怨

2024-09-17國風

我們最初了解的唐玄奘,大概都是【西遊記】中為求取真經,跋山涉水九死一生,既帶有神話色彩,又未脫凡人本色的唐僧。在【西遊記】中,他是堅強的,又是可憐、迂腐的,甚至膽小如鼠的。 這不排除作者為了凸顯孫悟空的形象而故意為之,但當我們去掉神話的外衣,了解一個真正的玄奘後,他一定讓你佩服得五體投地。

玄奘生於公元602年,俗名陳煒,今河南偃師人。出生官宦家庭,父親頗有學問,曾是隋朝的江陵縣令。玄奘是父親最小的兒子,小時候就品信溫厚,勤學好問,又儀表堂堂,深得周圍人贊許。

當時的洛陽是全國的佛教中心,玄奘的二哥陳素在洛陽凈土寺出家,經常帶著玄奘去廟裏聽誦經之聲,長期潛移默化下,玄奘對佛學也產生了濃厚興趣。十三歲時,因為誠心向佛,他被負責度僧的大理寺卿鄭善果破格錄取,從此成為一名正式僧人。玄奘學習非常刻苦,又善於思考和領悟,不僅能復述內容,還能深入分析講解。後來,他和哥哥又先後到長安和成都遊學,兩三年間,就通曉無數佛家經典,其勤奮的程度,比現在考985的孩子有過之而無不及。

武德五年,玄奘二十三歲,正是瀟灑快活、風流倜儻的年紀,多數同齡人在這時要麽結婚生子,要麽鮮衣怒馬,遊歷四方,但玄奘對這些俗世幸福絲毫不在意,因為他的信念堅定——刻苦鉆研佛學,成為一代宗師。

他不顧二哥阻攔,先後到荊州天皇寺等地講經學習,遊歷大半個中國,五年後才回到長安。這時,玄奘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青年佛學大師。

名望對他來說,或許只是浮雲,隨著對佛學研究越深,他越發現國內佛學存在的一些問題。恰好這時中印度學者波頓密多邏來到長安,向玄奘介紹了印度佛學的情況,玄奘聽了,內心被深深地震撼,毅然決定西遊取經。

我們不難想象,他的決定一定遭到親朋好友的反對,甚至俗人的嘲諷,但都絲毫不會動搖他的決心。

玄奘終於出發了,出長安,過秦州,沿河西走廊一路來到涼州。涼州是邊塞重鎮,朝廷對出入境管理極為嚴格,玄奘在涼州惠威法師的幫助下,才混出涼州,繼續混在商人隊伍中,晝伏夜出,風餐露宿,最後到達瓜州。

讓玄奘稍感欣慰的事,瓜州刺史獨孤達是一名虔誠的佛教徒,非常恭敬地接待了玄奘,為他繼續西行提供了很多幫助。但不久,涼州追捕玄奘的文書送到瓜州,要沿途州縣捉拿後送到長安。幸運的是,瓜州州吏李昌被玄奘勇敢無畏的堅持所感動,便撕掉文書,放玄奘西去。

去玉門關外的路上有五座烽火台,玄奘經過時,曾有熟悉此路的老者苦勸玄奘不要西區,免受路途險惡之苦。 玄奘毅然答道:「我為求大法,發願西行,若不到婆羅門,絕不東歸。縱然死在半路,也不後悔!」 老者被深深感動,便將自己熟悉路途的馬換給玄奘,自己騎上玄奘的馬,兩人結伴同去玉門關。

但出了玉門關後,老者卻再也不肯繼續陪伴玄奘,玄奘只好辭別老者,獨自上路。

黃昏的大漠,血色殘陽下,漫漫黃沙中,一個孤獨而堅毅的身影,渺小又偉大! 沒有精靈,沒有朋友,沒有詩和遠方的浪漫,沿途堆堆白骨和駱駝糞訴說著旅途的兇險,也成為玄奘唯一的路標。

到第一座烽火台時,玄奘又累又餓,看到烽火台邊的一汪清水,便趕緊往皮袋裝水,不料一支箭從他頭頂掠過,接著又是第二支。玄奘知道被哨兵發現,趕緊大喊告知緣由。哨兵帶他見了守衛烽火台的校尉,校尉玉祥也是信佛之人,在了解了玄奘的來歷和他旅途的經過後,感動不已,遂放玄奘過第一座烽火台。

對於玄奘來說,苦難的旅程似乎才剛剛開始。莫賀延磧沙漠長八百多裏,堪稱人跡罕至,不見鳥獸,沒有水草的不毛之地。一連四五天,玄奘滴水未進,渾身如著火一樣難受,腿上如綁石塊一樣寸步難行,最後暈倒在大漠中。

這個苦命而執著的行僧,最終感動了老天爺,一陣涼風從他臉龐吹過,他終於醒了,爬起來後,憑著剛才休息換來的些許體力,忍著饑渴,搖搖晃晃繼續前行,他的腳步是那樣無力,但眼神依然那樣堅定,目光穿透眼前的大漠和無邊的天際,一直射向遙遠的西天。

又走了幾裏路後,玄奘的體力再次到達極限,但終於看到了泉水,暢飲一番後,他再次將水裝滿皮袋,又走了幾天後,終於越過大漠,到了伊吾國。

高昌王鞠文泰仰慕玄奘,熱情招待他,還挽留他在高昌講授佛法,因為心有所念,玄奘辭謝了高昌王的美意,堅持繼續西行,高昌王感其執念,遂贈錢物和五十多名精靈和腳夫,並寫了二十四封信給沿途各國國王,讓他們對玄奘給予照顧。

西行之路,艱險異常,剛走過烈日炙烤,饑渴難耐的大漠,他們又跋涉來到冰雪覆蓋,溝壑縱橫,寒氣逼人的淩山。一行人在大雪山中走了七天,爬冰臥雪,忍饑挨餓,翻過雪山後,已經有十分之三四的人丟掉性命。後來,玄奘一行人又來到比淩山更兇險的大雪山,在這裏不僅要忍受寒冷的侵襲,還要面對強盜打劫,不知他們是怎麽渡過難關的。

踏平坎坷成大道,歷經艱險見曙光。在翻越大雪山之後,玄奘終於到達了目的地——印度。

印度在唐代叫天竺,是著名的佛教勝地,但當時的印度處於四分五裂狀態。到達印度後,玄奘先後遊覽了北印度的鍵馱邏國,迦濕彌羅國,一路拜謁佛教名勝,學習佛教文化,熟讀三十萬頌經典,並抄寫了很多經文。

兩年後,玄奘又不懼艱險,先後來到半笯蹉國,曷羅暗補羅國。在路過波羅奢大森林時,還遇到五十多個強盜,強盜們想要殺人滅口,圖財害命,幸得玄奘機智勇敢,再加上當地一農夫相助,才救出了大夥兒,但錢財卻被洗劫一空。

玄奘的足跡先後踏遍印度五部一百一十個國家,最後,定居於摩揭陀國那爛陀寺。

這裏是大乘佛教的中心地,寺院林立,誦經聲連成一片。那爛陀寺是五十多座寺院中最大的寺院,寺中除了有戒賢法師這樣的佛學權威,還收藏無數佛學經典,以及天文、地理、醫藥等各類書籍。玄奘在這裏如饑似渴地學習和鉆研,佛學的造詣進一步深厚。

當時的印度佛學界有透過辯論來交流學問的傳統。唐貞觀十六年十二月,已經在印度研習佛學多年的玄奘早已成為得道高僧,他代表那爛陀寺參加了由印度戒日王倡議舉行的辯論會。參加這次辯論會的有印度十八個國家的國王和學識淵博、善於雄辯的僧侶六千多人。

玄奘是這次辯論的「論主」。他在闡述經典過程中,竟然沒有一個人能辯倒他。戒日王對玄奘的表現佩服和尊敬,請玄奘坐在身披錦幢的大象上巡遊,一路上萬眾歡騰,巡行者們高呼到:「中國法師,立大乘義,破諸異見。十八月來,無敢論者,普宜知之。」

在印度十三年的歲月裏,玄奘雖然專心投入到研習佛學之中,但一日也沒有忘記生長的故土,當留學求經的願望達成後,玄奘回國的念頭便與日俱增。 印度人民和戒日王一再挽留他,鳩摩羅王甚至說願意替玄奘造一百座寺院,換他留在印度,但玄奘歸意已決,眾人便不再挽留。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玄奘終於要出發了,戒日王贈送給他無數珍貴的禮物,他都謝絕了,只留下馱經的馬匹和大象。玄奘用它們馱著歷年搜集的六百五十七部佛經和佛像、花種等物,踏上了回國的路途。

回國時,玄奘改變路線,途經阿富汗、帕米爾高原南部邊緣,經過疏勒、於闐、鄯善、敦煌、瓜州一路前行,終於回到了闊別近二十年的故土。

貞觀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日,玄奘帶著無數佛學經典和滿身學問來到長安,得到唐太宗的隆重歡迎。 太宗皇帝從玄奘歸來在於闐時的上表中,早已了解了玄奘的經歷,心中無比驚喜。他在朱雀橋邊為玄奘開了一個十分隆重的歡迎會,讓百姓參觀玄奘從印度帶來的佛學經典和佛教文化物品。整個朱雀大街人山人海,參觀的人群排了幾十裏長隊。

回國後的玄奘並沒有躺在昔日的榮耀上接受眾人的頌揚,他組織各地高僧百余人,夜以繼日地轉譯經典,著書立說,竟到了「三更暫眠,五更又起」的地步。 又過了十九個春秋,玄奘才將取來的經書轉譯整理完畢,共有一千三百多萬字,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除此之外,玄奘還應唐太宗的要求,完成聞名中外的【大唐西域記】,這部書成為那時候,甚至現在研究印度、尼泊爾、巴基史坦和中亞等地歷史地理的重要文獻,後來被多個國家轉譯。

麟德元年(664)二月五日,玄奘終於走完傳奇的一生,留給後人永遠的傳奇,

玄奘的故事,和大禹治水、張騫出使西域、司馬遷撰寫【史記】、蘇武北海牧羊、李時珍完成【本草綱目】的故事一樣傳奇,在他們身上,充分體現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為了理想無所畏懼的精神,在他們面前,我們又有什麽理由頹廢和抱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