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加場也秒空,話劇【清明上河圖密碼】的爆款密碼是?

2024-06-22國風

首輪十六場演出全部售空,加場開票不到一分鐘便"秒光"。近日,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推出的國風懸疑舞台劇【清明上河圖密碼】,為近年演出市場的"國風熱"締造了新的票房奇景。

雖有如此驕人的成績,可在走進劇場前,難免使人心存疑慮。【清明上河圖密碼】改編自同名暢銷小說,"國風""懸疑""大IP",每一條都精準地切中"流量密碼",卻也加重了舞台創作的難度。其中又尤以"國風"為甚。這條"賽道"著實擁擠,也著實強手如林:既有【只此青綠】【杜甫】等諸多"出圈"之作在前;也有【長安十二時辰】【顯微鏡下的大明】等動輒投資上億的同類影視劇"爭鋒",的確容易吃力不討好。

"國風"的流行來自於青年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與強烈認同。我們渴望涉過時間的長河,重拾先祖們遺留的瑰寶。感官上的"復古"是對此最直接的回應。【清明上河圖密碼】的創作者們顯然熟諳目標觀眾群體的心理,舞台上的一切視聽元素都以"復古"為圭臬。置景多用木制家具,又以竹簾分割舞台空間。除了作為全劇題眼的【清明上河圖】外,【瑞鶴圖】【墨蘭圖】等宋代傳世名畫也被直接用做幕布。人物所穿服飾從面料到紋樣色彩俱要貼近歷史真實,連主角趙不尤常常拿在手中的一柄腰扇亦是盡力還原宋代的生活質感。劇組甚至用禮品鼓勵觀眾著漢服前來看戲,希冀躍出舞台的界限,形成台上台下的對傳統文化的共同推崇。

腰扇也被制作成為該劇的文創產品

台上演員現場彈琴舞劍、潑墨揮毫、詩詞應和,全方位滿足觀者想象中那個浪漫化的"古代中國"。不過,該劇選取的是原著中的"八子案",並稱"東水八子"的八位士人本就各有專長。因此,種種技藝展示並未流於舞台"奇觀"的單純堆砌,而是巧妙地嵌合進了對應的人物塑造中。尤其是在原著中較為邊緣的"墨子"江渡年和"琴子"樂致和,一執筆、一抱琴,立刻便在人物繁多的群戲場面中擁有了辨識度。而除開士人的雅興外,【清明上河圖】又是一副描繪北宋世情的風俗畫,故而導演安排花燈、傀儡戲、"二鬼相撲"等市井民俗作為換場時的銜接,也不顯突兀。

然而即便在視聽上處處追求"國風",對話劇而言依舊是不夠的。縱觀近年來廣受追捧的"國風"舞台作品,舞劇占絕對多數,間或有幾部音樂劇,而話劇似乎沒有什麽成功案例。舞劇與音樂劇原本就重於展現演員的肢體和歌喉,可以憑此同影視劇拉開距離,提供獨一無二的體驗。而話劇既便將視聽上的氛圍感做到極致,也只是與影視劇更加相似,又如何能吸引觀眾花費高昂的成本走進劇院呢?【清明上河圖密碼】聘請國內一流的特效師,用多媒體呈現出原著裏"梅船憑空消失"的奇景。但在實際觀演過程中,這個場面並沒有留下特別的印象,畢竟如今我們幾乎能隨時隨地在熒幕上獲得類似的視覺刺激。那麽,吸引觀眾"一看再看"的內核是什麽呢?

舞進觀眾席的花燈

俗語有言,"美人在骨不在皮",無奈"在皮"者多見,"在骨"者罕有。所幸,【清明上河圖密碼】的創作者們並沒有止步於國風的"在皮",而是更進一步地追求"在骨",將中國傳統的戲曲美學與士人氣節融匯其中,鑄成作品的根骨。

若是熟悉戲曲的觀眾,大約會發現劇中每個人物的性格和行動幾乎都能清楚地劃歸到各類"腳色"中去。作為偵探的主角趙不尤與"東水八子",都可以歸在"生"這個行當之下。雖各人有所不同,倒仍可在小生、老生與武生的細分中一一對應。蠻橫中帶著憨態、總是指望趙不尤負責動腦子的武官顧震,則接近"武花臉"。身材魁梧、性格莽撞的女相撲手何賽娘則是"彩旦"。二者都有"醜"行的色彩,所以他們在劇中承擔了最多的插科打諢工作,且偶有跳脫出劇中時代的表現。而八子中的鄭敦雖也是一個頗具喜感的人物,但他始終是一個"生",創作者們安插在他身上的笑料從未破壞其讀書人的身份。而剩下的三位女性角色中,簡貞與蓮觀是嫻靜文雅的"閨門旦",趙不尤的妹妹趙瓣兒則是活潑的"六旦"。

以今日的眼光看,中國古典戲劇所遵循的"腳色制"固然有過於扁平的缺陷,但對於以情節為重、群戲較多的懸疑劇來說,恰好可以幫助觀眾迅速地建立起對人物的印象。且所謂"江湖十二腳色"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人的世界觀,行當與程式實際亦是為人物劃定了相應的社會行為規範。"閨門旦"規行矩步,方能承擔愛情戲而不至於顯得輕薄,"六旦"心性嬌憨故而可以"拋頭露面"。劇中也正是蓮觀與簡貞同"東水八子"中的宋齊愈和章美有情,不過相處時依舊要垂簾避見。而趙瓣兒能跟隨趙不尤東奔西跑地查案子,毋需如她們一般顧忌當時的"男女大防"也不顯奇怪。將腳色制運用在此處,正可以避免"國風劇"在塑造古人時常見的不倫不類之感。

"復刻

宋代市井的傀儡戲

原著作者希望為張擇端筆下的824個人都逐一賦予故事,野心極大。即便舞台劇的創作者們只從系列第一部中選取了"八子案"與"梅船案",又大刀闊斧地刪減人物、梳理線索,將體量裁剪到合適於舞台演出的大小,但還是要解決兩個可能會影響觀賞性的問題。一是情節曲折之下難免場景變換頻仍,但若大量換景必然破壞舞台上的敘事節奏。二是原著作者意在寫世情群像,對個體人物的塑造大多平鋪直敘,並不適合舞台表現。

對此,舞台劇的創作者們仍是扣住"國風"來尋找解決辦法。除了作為案發現場的客船是搭出的實景外,舞台近乎是空台,只有幾張桌椅隨著場景變化,與戲曲中的"一桌二椅"大類其趣。尤其下半場有一段趙不尤、顧震與趙瓣兒分頭查案的情節,場景零落散碎。導演處理上便采取了與戲曲中"景隨口出、場隨人移"相似的時空觀,節奏極為靈動流暢。

"以查案濟世"的

趙不尤(右

至於人物塑造,則抓住作為主要人物的趙不尤。原著中趙不尤確實有"以查案濟世"的理想,但作者是以"上帝視角"直接闡明他的心誌。而舞台劇改動了小說中的人物關系,創作出原著沒有的"舞劍明誌"這場重頭戲,讓八子中的"劍子"郎繁向趙不尤請教劍招。這場戲寫得極為精彩,既是教劍又是問心;是郎繁舍生取義前最後的猶疑與決絕,也是蟄伏市井的趙不尤在叩問己心;更是權勢逼人、查案受阻後趙不尤回憶起與故友這最後一面,抱定"以我心燈一盞,照他長夜寒天"之誌的時刻。舞劍由此便不再是單純向觀眾提供視覺景觀,而成了士人氣節的具身表現。也正是現場見證了趙不尤的體悟與轉變,觀眾才能與人物達成共情,而飾演趙不尤的賀坪精到的舞台表現力又為此增色不少。因此,當全劇尾聲,趙不尤跳脫出情節、再次帶領眾人舞劍明誌,歷史中千年未絕的這股浩然正氣仿佛跨過了光陰,溢位舞台,連線古今,激起觀眾陣陣歡呼。

郎繁劍舞

這大約是舞台劇【清明上河圖密碼】為觀眾提供的不得不"走進劇場"的理由,是現場藝術的獨有魅力。而能做到國風的"在皮亦在骨",仰賴於編導演在專業技能上的純熟與認真做戲的態度。坐在台下,我感覺到劇組始終只有一個樸素的目標:好看。而他們也的確調動了全身解數來達成"好看",這才催生出票房上的巨大成功。作為一種在今日註定相對邊緣與小眾的藝術門類,我們實在需要商業戲劇為行業註入活力,卻又常常恥於談商業。因為的確存在大量賺快錢的商業作品,以為只要買一個熱門IP,邀來幾位明星演員,便可掩蓋舞台上的粗制濫造。但【清明上河圖密碼】劇組卻是邊排邊改,十數易其稿,終於完成了從文本到舞台的形式旅行,這才是成功的跨形式IP改編真正需要耗費的心力。借由【清明上河圖密碼】,上海話劇藝術中心亦是為當下的商業話劇市場提供了一條行業水準線。

作者:熊之鶯

文:熊之鶯(劇評人)圖:演出方供圖編輯:徐璐明責任編輯:黃啟哲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