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頓漸之爭:密宗蓮花戒與禪宗摩訶衍的那場辯論,誰勝誰負?

2024-02-05國風

禪宗主要盛行於漢地和日本、南韓。為什麽近在咫尺的青藏高原卻沒有禪宗呢?其實,禪宗也曾傳入過青藏高原,但在密宗的較量中,當地的人選擇密宗而放棄了禪宗。而放棄禪宗的原因,據說是密宗高僧蓮花戒與禪宗高僧摩訶衍展開了一場辯論,結果摩訶衍失敗了。但是,根據【布頓佛教史】【修習次第論】【頓悟大乘正理訣】【勇授問經】【實相寶藏論自釋】等相關史料的記載,摩訶衍似乎並沒有輸,甚至可能贏了,但為什麽禪宗還要結束吐蕃呢?

公元7-8世紀,印度密教和中國禪宗幾乎是同時傳入吐蕃。密教傳入後與當地苯教發生了沖突,導致很多人不再信苯教,信眾都向密教寺院進獻供養。而禪宗的摩訶衍大師更狠,他主張佛門弟子不需燒香拜佛,不需修布施六度,不需念咒做法。結果使吐蕃的眾多寺廟,不僅是苯教寺院,連密教寺院都斷了香火。沒有人再來布施了。寺廟的收入大減。

因此,密教與禪宗在吐蕃爆發了沖突。為了平息糾紛,赤松德贊贊普將印度的密宗大師蓮花戒請了過來,讓他與摩訶衍辯論。

辯論的地點在桑耶寺。

密教以蓮花戒為主辯手,另有益西旺波等數名密宗高僧為助手。

禪宗以摩訶衍為主辯手,另有吐蕃弟子南卡·娘波、魯欽·桑吉益西等人為助手。

赤松德贊贊普先向雙方各獻一個花環,然後宣布辯論規則,誰輸了就把自己面前的花環敬獻對方!勝利的一方將確定為吐蕃的國教。

然後,雙方就開始辯論。

這次辯論共進行了三年,討論了很多個問題,下面略舉兩例。

例一:關於什麽是「大乘佛教」的問題?

密教和禪宗都自稱是「大乘佛教」,但兩者的修行方法卻有很大的差異。當時的吐蕃僧人對此非常迷惑,不知何者才是真的大乘。

蓮花戒問:「所言大乘經者,何名大乘義?」

摩訶衍答:「【楞伽經】曰:緣有妄想,則見有大小乘,若無妄想,則離大小乘。無乘及乘者,無有乘建立,我說為大乘。」

摩訶衍的意思,大、小乘的區分本就是一種妄想,執迷於大小乘區別者實已落於小乘,只有離於分別想才是大乘。

又問:「【楞伽經】雲:所言與聲聞授記,化佛化聲聞授記,據此只是方便調伏眾生,數個義中,涅槃道是三乘也。若離於想,大小之乘,無可言者,謂無想不?觀大小乘,非無大小;譬如聲聞,證涅槃後,大小之乘,更無所觀,此聲聞人,豈得言入大乘道不?」

答:「所言化佛與化聲聞授記者,聲聞人為未見法身,及以報身,唯見化身。所以化身授記,正合其理。【楞伽經】雲:我所說者,分別爾焰識滅,名為涅槃;不言涅槃道,是三乘也。【楞伽經】偈:預流一來果,不還阿羅漢。是等諸聖人,其心悉迷惑。我所立三乘,一乘及非乘,為愚夫少智,樂寂諸聖說,第壹義法門,遠離於三趣,住於尤境界。何建立三乘,諸禪及無量,無色三摩地,乃至滅受想,唯心不可得。準斯經義理,所說三乘皆是方便導引眾生法門。又【思益經】雲:網明菩薩問思益梵天言,何為行一切行非行?梵天言:若人千萬億劫行道,於法性理,不增不減,是故名行一切行非行。我念過去阿僧抵劫,逢無量阿僧抵諸佛如來,承事無空過者,並列苦行十二頭陀,入山學道,持戒精進,所聞智慧,讀誦思惟。」

摩訶衍認為,從「果」上說本無大小乘之分。佛陀區分大小二乘,是為慧根淺薄的凡夫設立的方便法門。在「方便」這一點上,大乘和小乘是一樣的,其實都是「小乘」。

而蓮花戒則以「菩提心」作為劃分大、小二乘的標準,具備救世的慈悲心和證道的菩提心者就是大乘,反之就是小乘。蓮花戒認為大乘需要廣修方便、智慧二道,智悲雙運,既要通達空性,又要廣修布施,攢足福德資糧才能成道。

概括起來就是:禪宗的摩訶衍認為,大、小乘都是對凡夫設立的方便法門,從佛果的角度來說,是沒有大、小之別的。連佛果本身也是無所得的,如果認為有一佛果可證,那還是落在小乘裏面,因此不需要去廣修種種方便。

而蓮花戒認為要在菩提心的基礎上,廣修種種方便,才能證得果位。兩者的區別在於:蓮花戒認為佛果很重要,是要一步步地「證」。而摩訶衍認為佛果本就是一種方便,不必認假為真,種種方便可修也可不修。

敦煌壁畫中摩訶衍大師像

例二:關於是否要修「六度萬行」的問題?

六度是指:布施、持戒、精進、安忍、禪定、般若。這是修菩薩道的六種途徑。

蓮花戒問:六菠蘿蜜等及諸法門,要不要?

摩訶衍答:如世諦法、六菠蘿蜜等,為方便顯勝義故,非是不要。如勝義離言說,六菠蘿蜜及諸法門,不可說言要與不要,諸經廣說。

問:世間及第壹義諦,是一是異?

答:不一不異。雲何不一?妄想未盡已來,見有世諦。雲何不異?離一切妄想習氣時,一異不可分別。

問:此方便為顯示第壹義故,只為鈍根者;為復利鈍俱要?

答:鈍根不了勝義者要;利根者不論要不要。

又問:六菠蘿蜜等及余法門,不可言說要不要者,何為不可說?

答:為法性理,即不可說。據法性理中,要不要,有無一異。俱不可得。

又問:言經文廣說,如何說為說言要不要不會。

答:經文廣說,鈍根說要;利根不論要不要,譬如病人要藥,求渡河人要船,無病之人不言要不要,渡河了,更不要船。

蓮花戒認為,六菠蘿蜜是菩薩必修之道,方便與智慧需要同時修(雙運),二者不能截然分開。菩薩不僅要修學佛法,還要學世間技能工巧。否則如何利益一切有情?智慧與方便雙運,就是在修佛法的同時,也要修醫、工等世俗技藝。蓮花戒認為,如果專修佛法,而不修世俗技藝者,很難證道得解脫。

摩訶衍禪師認為,在世俗諦中,要修六菠蘿蜜,因為凡夫未離妄想,離不開這些世俗技法。但在勝義諦中,則不必強調智慧,也不必強調方便。因為兩者本無區別,世俗諦即是勝義諦,兩者無二無別。若離妄想,世諦及第壹諦,不一不異,不作分別。他舉了一個例子,說患病的人要吃藥,而沒有病的人無需吃藥;要渡過江河的人需要船只,不過河的人當然也不需要船只。

蓮花戒認為有江河需要渡過(求得解脫),所以渡船很重要。而摩訶衍認為證知本無河需渡,渡船也就無所謂重要不重要了。你誤以為需要過河,那渡船當然非常重要,但如果你明後了不需要過河呢?

此外,雙方還討論了很多其他問題,但歸結起來還是一個頓、漸之爭。這在漢傳佛教中曾進行過詳細的討論。禪宗內部也因此分為北宗和南宗。以神秀為代表的北宗主張漸修。而以慧能為代表的南宗主張頓悟。

其實,在漢傳佛教中,除了慧能的南禪,其他宗派都是主張漸修的。而密宗的漸修只是加入了一些持咒、設壇、身法等秘密內容。

後世為了調和頓漸兩派,而提出「漸修頓悟」,認為事需漸除,理則頓悟。認為法理可以頓悟,但事情還得一步一步來做。這貌似有理,實則與慧能的本意不符。但不符也沒辦法,因為無知凡夫占了眾生的絕大多數,你如果從大悲心出發,不可能拋下他們不管。

蓮花戒與摩訶衍的那場辯論發生於赤松德贊贊普的晚年。而信奉密宗的巴·賽囊是他在宗教方面所倚重的大師。辯論進行到第三年時,赤松德贊已病入膏肓,他將辯論的事完全交給了巴·賽囊。

蓮花戒與摩訶衍的辯論,本來都有自己的佛理依據,很難說某一方完全正確或不正確。但巴·賽囊還是代表赤松德贊宣布:摩訶衍和尚輸了。

幾天後,赤松德贊贊普病逝。

傳說摩訶衍的弟子認為自己的師父明明贏了,而巴·賽囊卻判他輸,對此十分憤怒。於是他們在一次法會上公然刺殺了蓮花戒。

當然,這只是傳說。沒有資料顯示刺殺蓮花戒的人是摩訶衍的弟子。況且,辯論結束後,摩訶衍就回敦煌去了。三年後,蓮花戒才被人刺殺。此事明顯與摩訶衍沒有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