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由中國美術館、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鄉關何處水雲間——黃鐵山水彩藝術展」開幕。本次展覽是「中國美術館捐贈與收藏系列展」,共展出黃鐵山自20世紀60年代至今創作的水彩作品120余件(套),其中71件(套)捐贈給國家,由中國美術館永久收藏。
展覽分為三個篇章,第一篇章「跨千山,得圖中錦繡」,集中展出黃鐵山國內外寫生作品,呈現他對「自然之美」的描繪。第二篇章「歸故裏,系家國情懷」,綜合展出黃鐵山基於家鄉、祖國的主題性創作。第三篇章「觀內心,臻大美之境」,展出黃鐵山近年來對「寫意水彩」的探索與實踐。
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吳為山表示,黃鐵山先生是瀟湘文化濡染出的一位有強烈原鄉意識的傑出畫家。多年來,他深入自然,以景為源,因心造境,將一腔鄉情伴隨足跡,連成了藝術生命的線索。今春,黃鐵山先生向中國美術館無償捐贈了不同時期的力作與代表作,其心拳拳,其情殷殷,體現了沈甸甸的家國情懷和人民情懷。
黃鐵山,1938年生於湖南省洞口縣。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水彩畫藝術委員會名譽主任、湖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湖南省文聯榮譽委員、湖南省美協顧問、研究館員,享受國務院有突出貢獻專家特殊津貼,獲「第二屆湖南省文學藝術獎」終身成就獎。
展覽呈現在中國美術館一層1、8、9號廳,展出至4月28日(周一閉館)。
鄉關何處水雲間
——為黃鐵山水彩藝術展而寫
中國美術館館長 吳為山
試問鄉關何處是,水雲浩蕩迷南北。
——宋·趙鼎【滿江紅】
瀟湘,雲峰縹緲,煙水自流,是中華農耕文明的發祥地,也是中華人文始祖的匯聚地。
綿長深厚的文脈積澱,醞釀出斯土斯人解不開的望鄉情結、化不開的鄉愁思緒。黃鐵山先生,就是瀟湘文化濡染出的一位有強烈原鄉意識的傑出畫家。在他筆下,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無不是故園風物之幻化。誠如其自己所言:「我真正創作的根基是生我養我的故土。」
通常,鄉愁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對親友、鄉親、同胞的思念;第二層次,是對故園情景、故國山河、舊時風景的懷念;第三層次,是對作為安身立命根本之歷史文化的眷戀。黃鐵山先生生於湘西南,「家中吊腳樓下清溪流過,山前山後綠樹成蔭、白雲環繞。」他的人生理想,就是回歸到原生態的自然環境。他的藝術理想,則與人生理想相輔相成。因此,他畫遍家鄉風物。桃花泛暖,柳絮吹春;一泓秋水,斜風細雨;寒汀遠渚,經霜紅樹;夜山連綿,雍雍穆穆;飄飄行雲,悠悠落雁……三湘四水,盡收毫端。
藝術,不同於自然,乃人之自由的創造。而美的藝術,只有仿若自然時,才意味著成為真正的藝術,能帶來普遍的審美愉悅。它符合規律,又不受規律束縛;符合目的,卻沒有明確目的。黃鐵山先生深諳此中奧義,所畫風景忠於現實但不復制現實,而是基於自然與人之心靈交流的體會和表達。天賦、感受、情愫、學養都在吐納大地氣息的過程中被激發出來,去感受、捕捉撥動心弦的景象,並自然流淌為紙上的影像與形式——風景,於是它們被賦予了生命。而鄉愁,也經由畫筆而不斷生產、固化、累積、傳遞、重溫、釋放,幽翳氤氳,繾綣入心。
黃鐵山先生的視覺經驗並不局限於家鄉,他走出湖湘大地,走到世界各地。從洞庭湖的晨曦到甘孜雪山的朝陽,從耶路撒冷的正午到非洲大漠的夕照,從莫斯科郊外的傍晚到多瑙河兩岸的燈光。五大洲的不同日光,帶來畫面明度的千般變化,猶如跳蕩的音符,奏出世界永珍的多姿多彩,亦成為畫家不同心緒的寫照。當越來越多的異域風物進入視野湧向筆端,反而漸漸積澱出黃鐵山先生心底的文化鄉愁。文化鄉愁,藏匿於心靈最深處,具體又抽象,是個體追溯本質生命和民族追索本質起源的途徑,往往遭遇異質文化時油然而生。它可以讓創作成為過去與現實之間的擺渡者,使主體不自覺地將經過濾後的記憶完美並定格。瀟湘,正是凝結著濃郁文化鄉愁的意象。
事實上,瀟湘之於中國文人,早已超出地理概念,而代表了一種華夏民族的文化鄉愁。千百年來,一代代文人墨客、丹青聖手詠瀟湘、寫瀟湘、畫瀟湘,將瀟湘意象內化為思想情感的最深層體驗,隱秘而恒定。恰如中國美術館所藏蘇軾的【瀟湘竹石圖】,雖名為瀟湘,本身卻並無鮮明地域特征,而是隨處可見的尋常之景。拳石怪竹,坡岸煙樹,沖融而淡遠。觀之,似有輕紗般惆悵,縈繞綿綿。這惆悵,即文化鄉愁。
當黃鐵山先生走遍世界後再次表現故鄉時,故鄉之於他,便不僅是一種地域歸屬,更是一種文化歸屬。此際,因「時空過濾」而生出的文化鄉愁,使其作品的審美內涵日臻豐富與深刻。如其近年所作的【故鄉組畫】:濕潤的水汽和天光相互穿透,望鄉人的思緒順著溪流江河,沿著鄉路山徑飄向故裏,平凡的景物因映襯著詩性的輪廓而生面別開。再如【峎山日暮】【月夜】,畫家將鄉愁最濃時的故鄉記憶,幻化為一輪返照的夕陽或高掛的圓月,杳杳漠漠,朦朧微茫。在畫中,畫家個人記憶重疊於現實場景,畫出了既屬於現實又屬於想象的,安隱、深邃、悠遠的「無何有之鄉」。一幅幅或有意或無意描繪的畫面,象征著記憶中的精神家園,既有狀如眼前的熱烈,又有恍若前塵的安謐,實作了「存在」與「虛無」的統一。
曼妙審美意境的營造,離不開畫家對四季晨昏以及陰晴雨雪等多種場景氛圍的細致觀察體味。黃鐵山先生正是如此。他認為「寫生是我與自然溝通、聯系的橋梁」「作品都從自然中發現」。深入自然,以景為源,因心造境,便是黃鐵山先生的創作法門。他透過大量平、仰、俯等多視角來捕捉美感和構造規律,尤擅用陰影加強畫面光感和空間感,利用物象之間的橫豎交叉以及所形成的點、線、面關系營構形式感。至於技法,更是爐火純青——光影迷離的山際線和林際線,被濕筆畫法處理出虛虛實實的空間層次;迅疾掠過紙面的幹筆,精準地刻畫出細節質感,筆紙間因速度而尚未接觸的空白,恰到好處地灑透出林間斑駁的陽光;飛白、擠白則不露痕跡地區隔屋際與天空、樹幹與樹葉。於此,光線明暗、透視遠近所產生的和諧感,物象交叉重疊的節奏感、律動感,共同開拓出一條與心靈世界相通的自然之路。
多年來,黃鐵山先生將一腔鄉情伴隨足跡,連成了藝術生命的線索。在外化心象的過程中,鄉愁使他的情感得到撫慰,精神世界因同時擁有了過去和未來而變得豐沛。故,他的鄉愁也不再僅是惆悵,而更多的是溫度、是堅守、是方向、是擔當。他曾提出,中國水彩畫應該「變成有份量的藝術交響」,「應該有大國氣象,應該與社會生活、人民情感休戚相關,應該有更深的思想內涵和意境」。斯言鏗鏘,之於業界、之於社會、之於時代,彰明昭著,擲地有聲!黃鐵山先生也一再強調,水彩畫要厚重。而藝術上的厚重,實源於藝術家情懷的深摯。今春,先生向中國美術館無償捐贈了不同時期的代表作七十余幅。其心拳拳,其情殷殷,正是先生沈甸甸的家國情懷和人民情懷之映現。
故裏悠悠無遠夢,掉頭有宅系雲根。鄉愁,曾經是黃鐵山先生水彩藝術中個體記憶的墨點。但崢嶸跌宕的生命體驗,讓他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體溫和生生不息的湧動,也讓他心中的鄉愁在文化的碰撞、對話、融合中獲得昇華,生長出新的意義和價值,並具有了超越性之維度。
作品欣賞
金色伴晚秋 黃鐵山 紙本水彩
33x83.5cm 1984年 中國美術館藏
草原之晨 黃鐵山 紙本水彩
32x60.5cm 1988年 中國美術館藏
綠衣紅顏春光媚 黃鐵山 紙本水彩
46.8x53.7cm 1965年 中國美術館藏
金鯉銀鰱滿洞庭 黃鐵山 紙本水彩
46.5x54.5cm 1965年 中國美術館藏
洞庭漁光曲 黃鐵山 紙本水彩
53x75cm 1994年 中國美術館藏
北海漁港 黃鐵山 紙本水彩
54x79cm 1997年 中國美術館藏
夯莎暮色 黃鐵山 紙本水彩
56x99cm 2012年 中國美術館藏
湘西春霧 黃鐵山 紙本水彩
55x98cm 2009年 中國美術館藏
沅水晨光 黃鐵山 紙本水彩
55x75cm 2010年 中國美術館藏
哈尼梯田 黃鐵山 紙本水彩
55x75cm 2002年 中國美術館藏
藥王山下 黃鐵山 紙本水彩
75x55cm 1998年 中國美術館藏
江華林區組畫·木排 黃鐵山 紙本水彩
39x47cm 1979年 中國美術館藏
西湖秋荷 黃鐵山 紙本水彩
75x100cm 2007年 中國美術館藏
小院日當午 黃鐵山 紙本水彩
84x60cm 1986年 中國美術館藏
故鄉組畫·古村 黃鐵山 紙本水彩
78x110cm 2021年 中國美術館藏
故鄉組畫·田野 黃鐵山 紙本水彩
丹吉爾模組屋 黃鐵山 紙本水彩
54x78cm 1989年 中國美術館藏
聖彼得堡 黃鐵山 紙本水彩
55x78cm 1998年 中國美術館藏
布列斯的傍晚 黃鐵山 紙本水彩
55x80cm 1998年 中國美術館藏
非洲西海岸 黃鐵山 紙本水彩
75x98cm 2004年 中國美術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