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蘇軾最孤獨的一首詞,末尾幾個字火遍大江南邊,整首詞直擊人心

2024-10-03國風

古人對孩子教育的重視,即使是今天,仍有許多人都達不到那個程度。大家熟悉的「孟母三遷」的故事,有多少父母能夠做到呢?

但也有一些家長對孩子的未來保持著清醒的認識,比如蘇軾。他就與其他父母不同,他不「望子成龍」,反而希望孩子「愚且魯」,這是為何呢?

元豐三年,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到黃州,這一貶就是五年。蘇軾剛到黃州時,住在定惠院,這一時期的他雖然身上擔有「黃州團練副使」的職務,但卻被勒令不能辦公,行動還受到監視。

親朋好友對他更是避之不及,當然,他自己也不願見人,整日和僧人們吃一些粗茶淡飯,日子過得也有幾分意思。

不久後,他們一家又搬到臨臯亭。迫於生計的蘇軾在友人的幫助下,申請到荒地五十畝,讓他能學習陶淵明,過上自食其力的生活。

在度過最初的一段艱難日子後,蘇軾在這裏的一切都逐漸步入正軌,在元豐六年,也就是他到達黃州的第三年,他的侍妾朝雲為他生下一子,取名為「蘇遁」,小名幹兒。

這件喜事給蘇軾的被貶生涯帶來了些許慰藉,他還親自寫下【洗兒戲作】,紀念此事。

洗兒戲作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在中國古代,有「洗兒」的習俗,在嬰兒出生後的第三天或滿月時,會邀請親朋好友為嬰兒洗身,以示慶祝。

在這一過程中,父母和來的賓客都會表達對孩子表達出最美好的祝願和期待,祈禱孩子長得健康聰慧。這種以「洗兒」為主題的詩,就被稱作「洗兒詩」。

這首詩的大意應該很好理解:每個人都希望他們的孩子有一個聰明的頭腦。只不過,我自己卻因為「聰明反被聰明誤」,耽誤了一輩子。

我只希望我的兒子是愚蠢和遲鈍的,沒有任何災難和困難,官至公卿。

初看這首詩時,想必很多人都覺得荒謬,怎麽「愚且魯」還要到公卿呢?其實這首詩絕對是他有感而發,是身為父親的美好祝願。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這句話都在明白告訴大家,我自己就因為聰明而被連累。

雖然當年自己曾因為才學名動京師,但卻因為在王安石變法期間,蘇軾看到新政的弊端和不足,提出反對,得罪新黨,導致「烏台詩案」的發生,險些喪命。

舊黨上台後,又認為王安石變法中有許多好的一面,可以保留,所以他站出來發言,卻又得罪了舊黨。把新黨、舊黨得罪個遍,讓他兩方不討好。

而這,正是因為他太聰明,對什麽都看得透徹,不願意用圓滑的態度來處理問題。

「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這句話簡單直白,表面上是對孩子的期待,實際上是蘇軾對自己坎坷人生的不平,也是對「愚且魯」官員的諷刺。

蘇軾透過觀察得知,發現朝堂中許多人,並不是「聰明人」, 但他們卻能夠不費周章地就獲得高位。從表面上來看,這非常不正常,但細究之下,又覺得合乎情理。

與蘇軾同朝為官的許多人,他們未必能有蘇軾的才華,但他們的仕途卻比蘇軾順遂不少,有的還能夠官至宰相等, 由此可見,一個人的「聰明」不僅對他的做官生涯不僅沒有幫助,反而「有害」。

從更深層次看,這首詩其實也揭示了蘇軾對朝堂時局的失望和對宦海起伏的厭倦。正是這種現實,讓他不願面對,一心只想逃避。

平心而論,這首詩不算蘇軾作品中的佳作,不過情感真摯,表達了一位父親的美好願望。

只是,可惜的是幹兒未滿周歲而早夭,沒能做到「愚且魯」,也為它也蒙上幾分悲情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