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老子活了多少歲?老子是怎麽死的?

2024-09-09國風

老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以博學而聞名,被認為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著成了千百年來令人百讀不厭的「天書」——【道德經】,聖人孔子周遊列國時曾到洛陽向老子問禮。而他的影響遠不止在道家之內,更是覆蓋哲學、宗教、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多個領域,是西方人眼中的東方三大聖人之一。

老子姓李名聃名耳,另一名老聃,字伯陽。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歷鄉曲仁裏人。出生時期各史料記載有差異,大約在公元前571年。老子少年時就和名家學習,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史書無所不習,可以稱得上少有學問,因此在公元前551年,老子經推薦,入周王室守藏室為吏,也就是圖書管理員。守藏室是周朝收藏典籍的地方,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老子在此如魚得水,博覽群書,學問猛漲,三年後又升任守藏室史,名聞遠播。

但聲名過旺,即便是這樣一個閑職,老子還是要受到權貴排擠,在公元前535年,被免去職位,之後出遊魯國,也是在此時,17歲的孔子第一次問禮於老子。之後老子又官復原職,在公元前526年,接待了孔子的第二次拜訪。在公元前516年,老子又被罷官,隨後先回故裏,後去往秦國。在這期間,51歲的孔子,曾於公元前501年,第三次拜訪老子問學。【史記·】中曾記載孔子對老子的評價:「鳥,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遊;獸,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縛之,遊者可用鉤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於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可見在孔子心中,老子的學問修養有多高。

公元前485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發衰敗,就準備出函谷關去雲遊。函谷關守將尹喜知曉老子學問,很敬佩他,當知道老子要出關雲遊,覺得可惜。就想用辦法留住老子,於是,尹喜對老子說:「先生想出關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但老子僅在函谷關住了幾天,就交出了一篇五千字的著作,而相傳,這篇著作就是後來傳世的【道德經】。寫完此書後,老子離開函谷關,騎著大青牛走了,相傳歸隱修煉於景室山,也就是後來的老君山。公元前471年,老子死於秦國,享年101歲,但胡適認為,老子至多不過活了九十多歲。

史載老子在周朝做守藏室史的時候,多次回家探望母親,希望母親可以和他一起生活,方便自己照顧。但是老子的母親因為在陳國相邑住久了,對這裏產生了感情,所以不願意搬遷到周國。就這樣,老子在周朝做官,母親卻在陳國生活了30年。

有一天,老子得到家書說母親病危。於是就向周天子請假,說回家探望病危的母親。等到老子到家的時候,母親已經去世。老子面對著母親的墳墓,回想起母親的音容笑貌以及對自己的養育之恩,傷心欲絕,於是就坐在地上不吃飯也不睡覺。沈思許久之後,老子頓悟,發現自己竟如此愚笨,頓時感到如釋重負,隨之而來的是一陣饑餓和疲憊,於是他飽餐一頓後倒頭大睡。

家裏的仆人和侍女都覺得非常奇怪,老子前後差別為何如此之大,於是就問老子發生了什麽?老子回答道:「人活在這個世上有情感也有理智。有情感,所以可以感覺到家庭人倫的和諧溫暖;又因為理智的存在,所以能通情達理,遇到事情時不會忙亂。情感,要依附於理智,理智要掌控情感。如果情感控制了理智,那麽人就會變得昏庸且做事顛倒;如果用理智來統治情感,那麽人就會變得聰慧,做事合乎制度。母親生了我,對我恩重如山。現在母親離我西去,我對母親的情感難舍難分。情感難以割舍是人之常情,但如果在這時難以保持理智,那麽整個人就亂了。所以無論我現在再怎麽悲痛也不能放任自己。現在我醒悟了,可以用理智來統治情感,所以情感得到了節制,做事就恢復了理智,因此肚子感到饑餓就要大口吃飯,身體感到困乏就要去睡覺。」

家仆問道:「如何用理智來統治情感呢?」

老子回答道:「人生在世,都是從無到有。既然是從無到有,那麽也必然會從有再變回無。沒有我和母親存在的時候,就沒有了母子之情。有我和母親的時候,母子之情才得以存在。現在母親離我而去了,母親已經沒有了情感,只剩下我還保有情感。等到母親和我都不存在的時候,那就什麽情感也沒了。人的感情沒有的時候和感情變沒的時候有什麽區別嗎?是沒有差別的。因此,沈溺於離別之情中痛不欲生,難道不是愚笨嗎?人們都是這樣,骨肉母子之情難以割舍,這本合乎情理,沒有什麽不對。可是因難以割舍而不去節制,任其釋放而不管不顧,就違背了自然運轉的道理。違背自然運轉的道理是多麽愚笨啊!我想到這裏的時候,就有了饑餓感而想要吃飯,感覺困倦而想要睡覺。」

仆人們聽後,都覺得豁然開朗。

寂寞身後事

關於老子是怎麽死的這一問題,一直眾說紛紜,不可確考。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當時已有老子活了160 多歲和200 多歲的傳說。前面說過,老子大約生於公元前571年。取個整數,按160 歲、200 歲計算,則老子的卒年分別是公元前411年、公元前371年。其實這是不合理的,按當時人的平均壽命和醫療條件,一個人不可能活這麽長時間。於是,又有了新的說法。如胡適在【中國哲學史大綱】中說:「老子死時,不知在於何時。【莊子·養生主】篇明記老聃之死。【莊子】這一段文字決非後人所能假造的,可見古人並無老子‘入關仙去’,‘莫知所終’ 的神話,【史記】中老子活了‘百有六十余歲’、‘二百余歲’ 的話,大概也是後人加入的。老子即享高壽,至多不過活了90 多歲罷了。」研究老子的許多學者贊同胡先生的觀點,但在細微之處也有各自的說法。有人認為,老子於公元前480年去世。也有人認為,老子去世時間為公元前471年農歷七月二十一日早晨。綜合各方面情況估計,老子可能在公元前477年去世,享年94 歲。

關於老子逝世的具體地點,說法也不一。如唐代人釋道宣在【廣弘明集·辯惑篇序】中說:「至於李叟……生於厲鄉,死於槐裏。」而孫盛的【老子疑向反訊·道宣跋】又說:「老子遁於西裔,行及秦境,死於扶風,葬於槐裏。」另據傳說,老子死於扶風。去世的當天,槐裏村的人都來了。

扶風人和槐裏人都為老子趕制了孝衣,兩村人商量殯葬事宜。為了以後能看到老子的墳墓,兩村人都要求把老子的屍體埋在自己村上。槐裏人說,槐裏有老子的家,這就是他生前所喜愛的西山,他離開槐裏的時候還說要回去呀!請你們尊重老子生前的意願吧,請允許我們的請求,把老子的遺體葬在槐裏吧!扶風百姓想到老子以不爭為待人原則的教導,便答應了,並協同槐裏百姓把老子的遺體安葬在槐裏。據此,老子當死於扶風。

老子作為長者,平素待人慈祥,他那與天地一體的闊大胸懷,他那守柔處靜忍辱含垢的性格,得到了鄉鄰老少的敬愛。因此,老子死後,人們絡繹不絕地來吊唁,痛哭失聲。

相傳老子去世的時候,鄉裏鄰裏都來吊唁。老人就像失去了孩子一樣痛哭,少年就像失去了父母一樣痛哭。這時候老子生前的好友秦佚前來吊唁,走到老子的靈旁,不跪不拜,僅以拱手致意,哭嚎三聲便停止了。

等到秦佚要轉身離去的時候,鄰居攔住他問道:「你不是老子的好友嗎?」

秦佚回答道:「當然是。」

鄰居繼續問道:「既然你是老子的好友,為何如此薄情失禮?」

秦佚回答道:「為什麽不可以?」鄰居聽後,紛紛大聲質問秦佚這樣做道理何在。

秦佚回答道:「我的做法是對的。原先,我以為他是至人,現在看來他還不是。」

秦佚看眾人不解,就解釋道:「剛才我進去吊唁的時候,看見老年人哭他如同哭自己的兒子一樣,少年人哭他如同哭自己的母親一樣。老少都這樣悲傷地哭他,一定是情感執著不必哭訴而哭訴。這些表現都是違背自然、違背人情的,忘記了我們所稟賦的生命源於自然,古時候稱之為‘遁天之刑’,即違背自然規律所受的刑罰。我老友老聃生前說過,‘生亦不喜,死亦不悲’。你們聽說過嗎?當年老聃出生的時候,是從無到有,聚氣而來,順時而生,這一切合乎自然規律,有什麽值得高興的呢?現在老聃去世,是由有歸無,散氣而滅,順時而去,同樣合乎自然規律,有什麽值得難過的呢?安於常分,順其自然,這樣悲哀、快樂的情緒便不能侵入人心中,古時候稱之為‘帝之縣解’,即上帝從困苦的境地解救出來。活著也不高興,死了也不悲傷,這才合乎自然之道。不理解這些,就不懂得老子,怎麽能算是老子的朋友呢?所以我不悲痛。」

鄰人聽完之後,好像有所感悟。於是接著問道:「你既然沒有感到傷悲,那你為何又大哭三聲?」

秦佚笑著回答道:「我大哭三聲,不是因為悲傷,而是在與老聃告別。第一聲是表明老聃的出生應時合理;第二聲是言明老聃的離世也同樣應時合理;第三聲是表明老聃在世間所傳的無為之道應時合理。老聃的一舉一動都應時合理,我有什麽好傷悲的呢?」鄰居們聽後都說秦佚是老聃真正的朋友,所以推舉秦佚為主葬之人。

老聃入土的時候,秦佚用悼文贊頌老聃道:「老聃大聖,替天行道,遊神大同,千古流芳。」

千秋萬歲名

老子客死他鄉,長眠於終南山麓。據【弘明集】記載:老子生於賴鄉,死就槐裏。此外還有老子墓一直留存今日,老子墓位於陜西省周至縣樓觀台的大陵山。宋代人羅泌所撰【路史·後記七】註釋中說:「今眉縣柳谷水西有老子墓。」後魏酈道元在【水經註·渭水下】中說:「(就)水發源於南山的就谷,向北流經大陵西,世人稱這個大陵為老子陵。」今陜西「西樓觀」山中,有「老子墓」和「吾老洞」。

相傳老子過世後,尹喜等人把老子的遺體安葬在樓觀台西側的大陵山中,老子墓中有老子的衣冠,吾老洞中則有老子的頭骨。傳說大陵山上原本沒有建築物,老子死後,尹喜的門人弟子在大陵山上修建了宮觀,並在這裏一邊傳道授業,一邊休養生息。尹喜在研讀【道德經】的同時,撰寫了【關尹子】一書,也稱之為【文始真經】,可算是對【道德經】的最好詮釋。後來,尹喜等人先後以長壽而終。他們的門人弟子為了紀念他們,把他們的遺體分別安葬在老子墓的左右。自此以後,終南山樓觀台被改名為「說經台」,後世隱人、賢士也稱為「仙都」樓觀台。

終南山腳下有老子墓,【莊子】明確記載老子之死,胡適說它「決非後人所能假造」。然而,司馬遷為什麽說老子離開周朝以後,「莫知其所終」呢?這是耐人尋味的。司馬遷是西漢左馮翊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在郎中任內,跟隨漢武帝巡視西北諸郡縣,去過陜西,後任太史令十年,閱讀皇家所藏典籍,撰寫【史記】時也瀏覽過諸子百家的著作。然而,他不知道老子墓的存在?沒見到關於老子逝世的記載?要說不知道老子墓的存在,或許有可能,要說沒見到關於老子逝世的記載,就匪夷所思了。或許司馬遷認為【莊子】關於老子逝世的記載不可靠,在其他歷史典籍中又缺乏相關記載,所以才有這樣的表述。這也不失為司馬遷信以傳信、疑以傳疑的史德。在有些學者看來,這種秉筆直書的文字竟然成為某些人出於各種目的而神化老子的淵藪,這是不公平的。司馬遷並沒有神化老子,他人神化了老子,不應當讓司馬遷承擔罪責。

老子逝世二百多年後,其學說開始為統治者所青睞。五百多年後,老子開始為統治者和道教徒所神化。戰國時期天下大亂,老子學說沒有受到各國重視。秦朝統一天下,短命而亡,未顧及道德之學。漢朝建立後,黃老之學吸取先秦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順應秦末社會動亂後民心思定的形勢,強調清靜無為,主張輕徭薄賦、與民休息、不幹涉或少幹涉人民的政治生活和經濟生活,以安定民心,發展社會生產。這些思想和主張,為統治者所采納,「文景之治」的出現與此不無關系。武帝即位後,雖然罷黜黃老、刑名百家之言,獨尊儒術,但黃老之學已深入人心。在西漢以及東漢前期,道家學說屬於政治範疇,老子還沒有被神化。

東漢中葉以後,宦官外戚專政,天災人禍不斷,社會階級矛盾空前激化。同時,在宮廷之內,窮鄉僻壤,讖緯神學彌漫,供奉黃老道。在民間還出現「黃帝」、「黑帝」、「真人」、「黃帝子」等,用宗教形式組織農民反抗和起義。「五鬥米道」、「太平道」應運而生,成為道教誕生的重要標誌。在這種歷史背景下,老子被推上了道教教主的地位。明帝(58-75年)時,佛教傳入中國。從此,開始神化老子,把黃老同浮屠一並供奉。

到桓帝(147-167年)時,在皇宮裏都修建了黃老、浮屠之祠。

魏晉時期,從身世、形象、職業等方面,把老子塑造成為一個出身非凡、相貌特別、世為帝師的神仙。不過,這只是一種初步的、低階的宗教化。

南北朝時期,無論在神學理論上,還是在神化實踐方面,都比較成熟、完善了,老子成為神宗、仙主合二為一的太上老君。

隋唐時期是道教興盛和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老子宗教化的鼎盛時期。尤其在唐代,統治者自認老子為祖宗,積極利用道教來鞏固政權,道教主動依附李唐政權,借以發展自己的勢力。在這種互相依托、互相利用的特殊關系中,太上老君受到隆重的禮遇,其地位也青雲直上,登峰造極了。一方面,統治者憑借手中權力,對老子優禮有加,譬如:貞觀十一年(637年)七月,太宗下令在亳州修建老君廟。

乾封元年(666年)二月,高宗親自到亳州老君廟祭拜,追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

神龍元年(705年)二月,中宗恢復國號為唐時,依舊封老子為玄元皇帝。

開元三年(715年),以二月十五日為老君降生之辰,定為玄元節。

開元十九年(731年)五月,玄宗命在五嶽(東嶽岱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西嶽華山、北嶽恒山)各建老君廟一座。

開元二十九年(741年)正月,玄宗頒發詔書,命令在兩京(長安、洛陽)和各州修建玄元皇帝廟一所,每年依道法齋醮,並設立「崇玄學」,招收生徒,使他們學習【道德經】及【莊子】、【列子】、【文子】,每年準照明經例參加考試。

天寶元年(742年)正月,玄宗下令在京師太寧坊、東都積善坊舊邸修建玄元廟。二月,加老子尊號為開元天寶聖文神武皇帝。唐玄宗親自祭拜玄元廟,頒發詔書,將【古今人表】中的玄元皇帝升入上聖,並為他的弟子們加號:莊子為南華真人,文子為通玄真人,列子為沖虛真人,庚桑子為洞虛真人,改【莊子】為【南華真經】,【文子】為【通玄真經】,【列子】為【沖虛真經】,【庚桑子】為【洞虛真經】。在亳州真源縣先天太後及玄元廟,各設定令一人。兩京崇玄學各設定博士、助教,又設定學生一百員。

天寶二年(743年)正月,追尊老子為大聖祖玄元皇帝,改崇玄學為崇玄館、博士為學士、助教為直學士。三月,親自拜謁玄元宮,為聖祖母益壽氏加號為先天太後,並下令在譙郡(治所在今安徽亳州市)修建廟宇。改定玄元廟名稱,在西京為太清宮,東京為太微宮,天下諸州為紫極宮。九月,譙郡紫極宮之名,準照西京例,稱為太清宮,先天太皇及太後廟也都改稱為宮。

天寶三年(744年)三月,詔令兩京及天下諸郡,在開元觀、開元寺,以金銅鑄造玄元等身天尊及佛各一軀。

天寶七年(478年)五月,冊封老子為開元天寶聖文神武應道皇帝。

十二月,由於玄元皇帝在朝元閣顯靈,改朝元閣為降聖閣。並改會昌縣為昭應縣,改會昌山為昭應山。封昭應山廷為玄德公,修建祠宇。

天寶八年(749年),玄宗親自拜謁太清宮,冊封老子為聖祖大道玄元皇帝。

天寶十三年(754年),玄宗到太清宮朝拜,供獻物品,並封老子為大聖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

開成五年(840年),武宗頒布敕書,以二月十五日玄元皇帝降生日為降聖節,並規定休假一日(有人說休假三日)。

另一方面,道教徒頻繁施展太上老君顯神降世的故伎,為李唐政權效勞,這在道教史上是空前的。此外,道教徒從神學理論上不斷地總結和發展,使老子宗教化程度日益加深。這方面的成果,集中表現在唐末道教學者杜光庭的【道德真經廣聖義】一書中。該書於天復元年(901年)撰成,其中第二卷專門闡述「老君事跡、氏族、降生年代」,分為三十段,可以說是對唐以前老子宗教化過程的總結。太上老君已被神化為至高無上無處不在的神靈。

北宋以降,太上老君的地位和作用比之李唐時期有所降低。其主要原因在於,趙匡胤黃袍加身時,好事者阿諛逢迎,炮製了玉皇大帝的輔臣翊聖保德真君顯神降世、輔佐君主的故事,宣揚翊聖保德真君與趙氏祖先有淵源關系,以討好宋太祖。於是,顯神降世、輔佐君主者不再是太上老君,而是翊聖保德真君了。不過,老子作為道教天尊,一直延續至今。

歷代統治者及道教徒所神化的老子固然不可信,不可取,但是他們的造神活動客觀上也宣傳了老子,擴大了老子及其學說的影響。特別是唐代崇玄學(館)的設立及其教學實踐,在老子學說的傳承過程中起了積極的作用。當然,這一切歸根到底還取決於老子學說本身的博大、精深和玄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