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清代才子湖畔閑步,吟誦兩首七律,雖無警言妙句,卻值得細細玩味

2024-02-09國風

鄉愁是離開故土時就深藏於心的銘印,遊子在他鄉奔波,心頭就經常會不自覺地湧起對故鄉的思念。可是由於路途遙遠,又不方便返回,人們只好想方設法地排遣滿腹愁情。

古代很多才子都有這樣的體驗,他們或解酒消愁、或托人捎信,有時音信隔絕、身受羈絆,只好獨自一人外出散心。下面分享清代才子湖畔閑步,吟誦兩首七律,雖無警言妙句,卻值得細細玩味 。

攜酒菱湖亭上

清末民國初 · 梁鼎芬

二月春風陌上閑,飄零尊酒又看山。

聞鶯未識誰家柳,臨水難回少日顏。

寄傲羲皇陶令醉,許身稷契杜陵孱。

古人誌想無尋處,空有遺文落世間。

梁鼎芬 是晚清著名的文學家、詩人,廣州番禺人,光緒二年考取舉人,四年後又中進士,並在翰林院行走。梁鼎芬性格耿直,曾上書彈劾李鴻章;他的才學非凡,也被晚清重臣張之洞所欣賞。這首詩創作於詩人被貶謫期間,有一次他在湖畔閑步,偶有所感,於是即興題詩。

時值早春二月 ,詩人悠閑地在陌野中散步。這些年來他四處飄零,而今流落異鄉,再次孤身一人,攜酒登山眺望。黃鶯在枝頭歡鳴,詩人卻不知是誰家栽種的柳樹;臨水覽顏,早已兩鬢染霜,不再有年少時的風度。

詩人渴望像陶淵明那樣襟懷曠達,仿佛回到了羲皇年代,並在濁酒中尋覓真意;可是他又想效仿孱弱憔悴的杜甫,心系社稷和百姓。古人的真實想法實在無處考察,詩人只能在傳世的古籍中細細琢磨。

開篇點出時間和地點,「 陌上閑 」三字又表明詩人心情非常放松。黃鶯歡唱,讓才子頓時想起了家鄉的春景,兒時的一幕幕美好畫面便一一浮現在眼前。而當詩人走近水邊,發現自己在水中的倒影竟然如此憔悴,心湖中更顯得起伏跌宕。

頸聯描述了作者矛盾的心境,他既渴望像陶淵明那樣不慕名利、瀟灑不羈,享受太古時代的生活情調;同時他又非常崇敬杜甫寬廣的胸懷,希望能為社稷和民生作出應有的貢獻。

結尾展現出詩人孜孜以求的進取精神,雖然無法穿越到古代社會,也不能面對面地與先賢促膝交談,了解其真實的思想和觀點,所以他只能不斷鉆研流傳下來的典籍,期望從中尋覓古人思想的真諦和精髓,防止以訛傳訛,混淆視聽。

雨行湖堤

新雨飄飄道少人,閑亭芳草自相親。

江山信美非吾土,花柳無情又晚春。

便有好懷安得盡,已成獨往不辭頻。

誰能解會胥疏意,故國驚心淚滿巾。

梁鼎芬才高八鬥,被後世稱為嶺南近代四家之一,他分別在嶽州書院、鐘山書院、兩湖書院擔任過院長,可謂桃李滿天下。才子還曾是清代最後一位皇帝溥儀的老師,張之洞也誇獎「言學事惟鼎芬是任 」。梁才子累官署布政使,後來因為彈劾袁世凱而去官。

詩的大意是 :春天時細雨紛紛,人行道上遊客稀少;冷清的亭閣與萋萋的芳草,相互映襯,令人覺得親近和閑雅。這裏的江山確實非常美好,卻並非我的故鄉;花木無情,又臨近晚春時節,豈能不讓人傷心。

頻繁地獨來獨往,每次都來不及與親友告別,詩人縱然還有美好情懷,又怎能盡情表達。才子不得不悲慨,誰能體會自己四處飄零的心情。每次夢中回到故園都會突然驚醒,流淌的熱淚更是沾濕了衣襟。

作者首先描繪了一幅清新寧靜的畫面,細雨浥塵、芳草青青,遊客稀少、亭閣空寂,不過詩人仿佛非常喜歡這樣的幽靜氛圍。「 自相親 」三字,就委婉地道出了一種天人合一、物我融合的親近感受。

元代虞集曾悲嘆,「江山信美非吾土,漂泊棲尺近百年 。」頷聯采用了其第一句話,然後詩人又嘆息草木無情、春意闌珊,時光總是在不知不覺間就悄悄流逝,可是很多想要完成的事情卻毫無頭緒,從而讓人倍感孤寂和淒涼。

頸聯感嘆人在宦途、不由自主。楊萬裏曾有詩句,「便有好懷安得盡,不知造物底相窮 」,詩人又采用了其首句,並以「 不辭頻 」三字,表達出經常匆匆趕路、不辭而別的無奈之意。

結尾傳達出作者濃烈的鄉愁,「 胥疏 」指飄零、奔波,「故國」即故園的意思。詩人以「 驚心、淚滿巾 」,抒寫了一種難以抑制的思鄉之情。

梁鼎芬的這兩首七律情感真摯,表達委婉,作者透過春景的描寫,展現出對大自然的熱愛,抒寫了美好難駐的遺憾,更嘆息常年奔波、難與親人團聚的悲愁,雖然沒有警言妙句,卻依然讓人們感同身受,值得反復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