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明清皇榜走下來的山東大家

2024-07-17國風

□劉永加

今年高考已進入發放錄取通知書階段,又有很多考生即將跨入理想大學的校門。

在實行科舉考試的明清時期,中了狀元,要在皇宮外張貼皇榜,真是「一舉成名天下知」,其中就有不少山東狀元。據統計,明代產生了山東狀元5人、清代山東狀元有6人。

藏書大家焦竑

明萬歷十七年,祖籍日照的焦竑參加了在北京舉行的會試,因為其表現優異奪得狀元,被授翰林院修撰,主修【國史】【經籍誌】,後來他還擔任皇長子侍讀等職。因為焦竑品行耿直,敢於直言論事,仕途不是很順利,但他博覽群書、嚴謹治學、成就非凡,成為晚明傑出的藏書家、古音學家、文獻考據學家。

焦竑(1540年-1620年),字弱侯,號漪園、淡園,由於幼年時家境不富裕,使得焦竑養成了嗜書、集書、抄書及後來刻板印書的習慣。

據【明史·文苑·焦竑傳】記載:「(焦竑)博極群書,自經史至稗官,無不淹貫,善為古文,典正訓雅,卓然名家。」

焦竑定居南京時,把自己的藏書樓命名為「淡園」「抱甕軒」「竹浪齋」「萬軸稷」「五車樓」「欣賞齋」等。【淡生堂藏書訓】中更是記載:「金陵焦太史弱侯,藏書兩樓,五楹俱滿。余所目睹,而一一皆經校讎探討。」

焦竑

焦竑的藏書都是透過抄寫副本、購買、與友人透過目錄交流資訊,請朋友代為尋求所得,以抄本和宋代、明代刊本居多。焦竑每收藏到每一部書,他都要親自校勘,並蓋上自己特有的印章。焦竑不僅藏書,更善讀書,明末著名學者黃宗羲曾評價他說:「先生積書數萬卷,覽之略遍。」

焦竑藏書、著書,同時也刻書。明萬歷二十五年他刻了自編【兩蘇經解】七種六十七卷;萬歷二十六年刻【詩學匯海大成】三十卷;萬歷三十四年刻自著【淡園集】四十九卷、【淡園續集】二十七卷;萬歷四十一年刻自著【易筌】六卷、【附錄】一卷。

對於焦竑的藏書,一些學者給予了高度評價,晚清學者葉昌熾,在【藏書紀事詩·焦竑】中寫道:「委宛羽陵方蔑如,廣寒清暑殿中儲。校竑但惜無臣向,【七略】於今未有書。」

出使北韓的朱之蕃

明萬歷二十三年,山東茌平人朱之蕃獲得殿試第一名,授翰林院修撰,此後進為禮部侍郎,改吏部。朱之蕃才華橫溢,工繪畫,竹石兼東坡神韻,山水酷似米芾。

萬歷三十三年冬,明神宗朱翊鈞決定派遣時任禮部右侍郎的朱之蕃作為使臣出訪北韓。朱之蕃感責任之重大,「奉使若無冰檗操,才如班馬也徒然」,表達了自己不辱使命的決心。

朱之蕃來到北韓後,在王京漢城(今首爾)受到熱烈隆重的歡迎。北韓國王設盛宴款待這位大明使者,聽說朱之蕃善於書畫,每每求畫乞字,他定是有求必應。北韓才士寫詩贊道:「翰苑獨高唐法從,狀元尤擅漢文章。鵬衢策步雲程闊,龍額書名禦墨香。」

在參觀北韓明倫堂時,朱之蕃了解到明倫堂既是講堂,也是科舉考場,朱之蕃在此與北韓六館學士唱和切磋詩文,傳播孔子儒家學說,賦詩贈答,應對如流,且語言得體。臨別之際,朱之蕃揮毫寫下了【北韓重修明倫堂記】,北韓學士稱贊道:「揭來華扁觀嘆聲,留與千秋賁外藩。」

朱之蕃還為「明倫堂」題寫了匾額,落款為「賜進士及第翰林院修撰欽差正使金陵朱之蕃書」。 離開北韓回國前,朱之蕃發現有不少中國古代名人書畫、古玩寶器流落在北韓民間,於是他將自己的財物悉數拿出,換回這些名家字畫、古玩寶器。

朱之蕃作為上國大臣,既不索要財物,還拒收饋贈,為此北韓友人贈詩寫道:「動人符彩儀朝野,蓋世才名震狄鞮……惟應不沫清風在,吹盡東韓百萬黎。」

「毛驢宰相」傅以漸

傅以漸(1609年—1655年)是聊城東昌府人,根據【東郡傅氏族譜】記載,其始祖傅回曾於明成化年間,由江西吉安永豐縣至山東東昌府冠縣任知縣。

在清朝開國後舉行的第一次殿試中,傅以漸一舉奪魁,從此走上仕途。他先任宏文院修撰,次年即充任會試同考官;清順治五年,傅以漸任【明史】纂修官,順治八年書成,任國史院侍講;順治九年充【清太宗實錄】纂修官,後來官至武英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

傅以漸後來身居相位,但生活非常勤廉節儉,「食不重味,常衣再浣之衣」「自處無異寒素」。難能可貴的是,他作為當朝宰相,上朝時不是騎馬坐驕,而是經常騎毛驢,這在當時是一件稀罕事,為此順治皇帝專門給他手繪了一副「狀元騎驢圖」,一時傳為佳話。

傅以漸

據嘉慶年間進士、工部尚書張祥河【關隴輿中偶憶編】記載:「順治開科狀元為東昌傅相國以漸。相國嘗扈隨聖駕,騎蹇驢歸行帳。上在高處眺望,摹寫其形狀,戲題雲‘狀元歸去驢如飛’。片幅二尺許,設色古茂。余道出東昌,登傅氏禦畫樓,其裔孫傅秋坪出賜件獲觀……」

後來傅以漸做了康熙皇帝的老師,仍然是騎驢出門,康熙曾給他牽驢解鞍。有人曾寫詩描述了這一情景:「閣老騎驢來金殿,康熙引韁走在前。若非太保展雄才,清鼎豈能安如山。」

順治十五年,傅以漸因病辭官返回家鄉養老,回鄉後他依然很低調,史料中記載:「(傅以漸)每聞百姓疾苦,若切於身,閭裏有義舉,必贊成之。自處無異寒素,汲獎寒素,惟恐不及,未嘗有疾言遽。」

傅以漸平時衣著樸素,也不接受地方官的宴請。他在家休養一年多,除了教養族中子弟外,幾乎閉門不出。他在給【聊城縣誌】作序時自稱「養病邑人傅以漸」,可見其為人處世的謙恭低調。

林則徐欣賞的孫毓溎

孫毓溎是山東濟寧人,清代體仁閣大學士、兩江總督孫玉庭之孫。

孫毓溎得中清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科狀元,官授翰林院修撰。道光二十六年出任雲南學政,恰逢民族英雄林則徐任雲南總督,他在協助處理政務時,深得林則徐賞識。

孫毓溎到雲南上任後,「宣廟知公宿儒,簡放雲南學政。下車厲風節,廣教育,厘剔奸橐,振拔寒俊,士論翕然。」當時林則徐正在雲南,孫毓溎建言獻策,被林則徐采納。

林則徐很看重他,兩人相處共事三年,寫詩唱酬,往來十分密切,成為摯友。

道光二十九年正月,林則徐、程矞采與孫毓溎同遊昆明黑龍潭,並歡飲於大觀樓下,程矞采時任雲南布政使。事後,林則徐即事成詩二首,寄書孫毓溎。

林則徐的詩寫道:「碧雞台畔拓荒莊,準備披襟共納涼。藥籠知君搜采遍,間看秋士踏槐黃。在此詩後林則徐又贈詩一首。妙筆新詞點石欄,舊吟應笑小蟲寒。何期拂卻塵埃滿,替寫蘭亭換骨丹。」

從林則徐贈詩可以看出,林則徐與孫毓溎相互仰慕,兩人親密無間的友情,已超出從政同僚的一般關系,由此可見林則徐對孫毓溎的賞識。

鹹豐元年,孫毓溎被破格提為山西按察使,不久調浙江按察使,後署布政使。由於積勞成疾,孫毓溎辭官歸裏,閉門養病。

孫毓溎祖孫四代在朝為官,他的叔叔孫瑞珍、堂弟孫毓汶官至尚書之職,不少家人身居要職,家門之盛無以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