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芊荷藝術空間舉辦「日課」展,請聽藝術家的良苦用心

2024-03-17國風

3月16日至4月21日,上海芊荷藝術空間舉辦「日課——陳翔、湯哲明、錢軼士、謝興濤作品展。

本次展覽策展人熊宜敬認為,「為藝術而生活,為生活而藝術」,有時間的日常生活肯定很藝術,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現代的藝術家何妨一如前賢,藉由創作來記錄與分享自己的生活態度,不也是一樁雅事?

藉由這場「日課」畫展,我們也得以走近陳翔、湯哲明、錢軼士、謝興濤這四位海上水墨畫家,看他們是如何分享自己的生活態度和藝術態度,聽聽他們創作時的良苦用心。

展覽現場

陳翔:派出幾個老頭代我去放松

藝術家陳翔的青綠山水中,總能遠遠的看見幾個老頭,或一人獨自泛舟,或兩人草亭閑談,或三人行於山道,徜徉林間。據說這是陳翔山水作品中的「詩眼」,那麽,他為何要畫這幾個閑適的小老頭?

陳翔表示,畫老頭等於是畫我自己,我把我的理想都寄托在了老頭的身上。我把我做不到的事情,派老頭去做,讓老頭代替我去感受大自然,代替我去放松。

陳翔【春溪舟橫】
陳翔【衡山詩意】
陳翔山水作品局部

湯哲明:「景宋」之旅帶來下筆自信

藝術家湯哲明筆下山水巍峨壯觀,氣象萬千,尤其他的作品【梵凈樂土】,遠遠看去,猶如海派繪畫大師吳湖帆筆下那團著名的蘑菇雲。但湯哲明笑稱,自己從未到過梵凈山,是根據視覺材料繪出此幅。

湯哲明【梵凈樂土】

湯哲明長期醉心於兩宋尤其北宋山水畫,他把自己的藝術取法之旅命名為「景宋」,他向先賢學習,向自然師法。他曾多次遊歷寫生太行山,本著懷古之心師法造化,向山川造化索取靈感與滋養。他的「景宋」,是景慕先賢的心聲與藝術提煉的原則,透過寫生太行山,由師古而至師造化,最終達到了師心的進階,即驗證中國畫的成法並超越成法,終而向「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妙境進發。此次畫【梵凈樂土】以及【仙都瑞色】,都體現了他由師古至師造化乃至師心給他帶來的下筆自信。

湯哲明【仙都瑞色】
湯哲明【青山白雲】

錢軼士:一面湖水用了四五種不同的藍色

藝術家錢軼士此次展出的【赤城】、【青湖】【赭岱】、【玉嶂】等作品描繪了祖國大西北的壯觀景象。他的作品色彩強烈而不搶眼,山勢峻峭而壯美,帶來獨特的視覺沖擊。

錢軼士表示,這批作品重在敷色,用的是傳統方法,但選擇了礦物、水彩和國畫等多種顏料疊加使用,追求效果。比如黃色的山體,最下面一層用了傳統的赭石,最上面用是朱砂,顯出了山體的厚重,但又不沈重。

錢軼士根據大西北的獨特物象來畫,但借鑒的還是畫江南的細膩手法。他說,大西北的山形和色彩與我們環太湖流域不同,它明亮,色彩純度高。比如畫湖水,雖然是藍色,但裏面卻有四五種顏色一層層地疊加。

錢軼士【赤城1065】
錢軼士【青湖1115】

謝興濤:老材料,新用法

謝興濤的山水作品畫在絹本上,透露出幽雅的懷古之情。但他的絹本底紋比一般絹本粗放很多,為作品平添了一股厚重的質感,而這種效果的達成,卻是謝興濤對材料進行了長時間馴服後取得的成果。

謝興濤【柳塘消夏】
謝興濤【峨眉飛瀑】

謝興濤表示,這種絹本是用野蠶絲做的,是幾十年前的老材料。剛開始時還不能使用,因為它的經緯紋路比較粗,一受水,材料就會鼓起來,要用蒸汽熨鬥熨燙到一定程度,才能落筆。

謝興濤覺得,畫這種材料比在宣紙上創作難度高很多,平時宣紙上染兩遍顏色,這種絹本上要染五到八遍,而且還不容易控制。畫工筆畫時,筆墨不能太濕,太濕容易跟著經緯線跑;也不能太幹,太幹筆墨拖不開。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摸索,謝興濤終於馴服了材料,才有了今天大家看到的散發著懷古幽情的絹本山水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