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潘耀昌:黃賓虹中國書畫觀

2024-03-22國風

潮新聞客戶端 ​采訪 孟明月 張雨珂

20世紀的中國美術史上,黃賓虹以重塑「渾厚華滋」的民族性格為己任,身體力行地實踐中國傳統書畫藝術承傳、演變和發展的過程,在創作中創新筆墨表現,並對「內美」的畫學思想進行了闡釋,展現出飽含生命力的家國擔當。黃賓虹的藝術創造與畫學思想紮根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在晚清以後中國美術由古典形態向現代發展模式轉變的歷史語境中生成,具有獨到的形式風格和鮮明的學術主張,是百年中國美術的珍貴遺產。黃賓虹逝世以後,他的藝術和畫學思想所蘊含的強大能量持續輸出,影響了現當代中國美術變革的同時,也被書畫家、理論家們一次次地重新解讀、擴充套件和塑造,營造出一個以畫之內美、畫之民學等民族美學精神為中心的宏大場域,成為當代中國美術開拓未來的豐富資源和不竭動力。在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如何在優秀傳統文化滋養下孕育出表達時代風貌、引領時代風氣的藝術精品,是美術界的新時代命題。本期刊發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潘耀昌,中國文聯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長兼秘書長陳振濂,中國美術學院教授任道斌三位專家新論,以期為研究者提供啟示。

黃賓虹 漢陽歸舟 74×32cm 1954年

黃賓虹對中國傳統書畫有深刻的理解,也具有世界性的視野,所以他的中國書畫觀是基於傳統的,也是面向世界的。將黃賓虹的中國畫觀和實踐,與潘天壽、林風眠等畫家對比看,可以更容易地看清楚他書畫思想和理論的獨特性。

黃賓虹與潘天壽:不同而同

黃賓虹認為畫非寫實,在看到「畫無中西」的同時,更主張以書入畫,擁護融「詩書畫印」為一體的、宋元以來的繪畫傳統。在這一點上,他的中國畫實踐思路和圖式總體上接近潘天壽的理想。即他們都主張以文人畫傳統為基礎開發中國書畫,在實踐的層面,以書入畫是他們的共識。然而,與潘天壽中西繪畫要保持距離的觀點不同,黃賓虹不強調東西繪畫的差別,而是提倡一致性。黃賓虹在其文章和與朋友的通訊中,多次說過「畫無中西」的觀點。晚清以後,西方繪畫的傳入中國,對原有的繪畫傳統施加影響,這是不可回避的歷史趨勢,討論黃賓虹、潘天壽的中國畫觀,要充分註意到這個宏觀背景。於是產生了這樣的問題:黃、潘二人對西畫的態度不同,但為什麽在中國畫的主張上是殊途同歸的?

概括來說,黃賓虹與潘天壽都主張發揚宋元以來的文人書畫傳統,但在關於中西繪畫關系的看法上產生了分歧,緣於他們選擇了不同的比較觀察物件。黃對比的是西方現代派以來的藝術,潘對比的是西方文藝復興傳統,也就是西方古典藝術的透視話語體系。這兩個參照體系傳入中國的時間先後不同,但都大規模地對中國繪畫產生了影響。

中國人面對西方繪畫的最初選擇,是在西方文化處於強勢狀態下開始的。自從利瑪竇來華之後,西方人對中國文化開始持有種種偏見。在美術領域,以西方美術史論及相關學術為框架或參照,來附會中國美術作品及其歷史。這種認識影響到知識界,使人們難免不唯西方馬首是瞻,看不到西方繪畫走過的彎路和已經存在的問題。

黃賓虹 篆書七言聯句 67×33cm 1968年

中西繪畫分屬不同文化體系,各有特點和自身的發展過程。20世紀五六十年代,潘天壽基於維護中國書畫的生存權利的考慮,將國畫系單獨分立,目的就是建立以國學為基礎的文化知識體系。在這之前,美術學院的繪畫合並在一起稱之為「繪畫系」,後來潘天壽再將其分為油畫、水粉、版畫等等,按畫種劃分,國畫被誤認為一個畫種,在諸多畫種中,顯然西畫占有優勢。潘天壽讓國畫獨立出來的目的,是試圖以文化劃分東西繪畫,而不是按材料劃分畫種。

20世紀之後,現代繪畫則突破透視話語的單一手法,呈現文化多元特性,把審美趣味和藝術靈感轉向非西方文化,與傳統中國畫有走近趨勢。在這個背景下,再看黃賓虹與潘天壽的不同而同,就較容易理解。他們立論的基礎或者目的,都主張在宋元以來形成的傳統文人書畫基礎上,發揮中國文化的民族性特征和優秀成分來開發中國畫。

黃賓虹與林風眠:同而不同

基於近代中國繪畫共同的社會背景和發展境遇,黃賓虹與林風眠的中國繪畫觀是同而不同的。其「同」,表現在他們看到了西方現代派繪畫與傳統中國畫中的相近之處,主張中西繪畫可以相通、相融。與黃賓虹「畫無中西」的說法相似的,是林風眠提出的「調和中西藝術,創造時代藝術」。對於林風眠而言,「調和中西」是指在繼承中、西繪畫歷史遺產的基礎上,在藝術的「形式」和「情緒」兩方面進行融合,建立中國繪畫新的審美體系。林風眠認為:中國畫的寫意描繪註重主觀上抒發感想,陶冶性靈,其中想象的成分遠大於寫實模仿,尤其是明清之後的文人畫,在鄙視形似方面變本加厲,「逸筆草草,不求形似」,有過於「自娛」的傾向而成為「缺陷」,所以他批判中國傳統文人畫是「把藝術陷於無聊時消倦的戲筆」。如何糾正這一問題呢?中國民間藝術對於自然的樸素的、直接、強烈的形式和情感表現,是林風眠所註意和看重的,也是他作品中國韻味的來源。林風眠批評文人畫過於「自娛」並主張從民間藝術中汲取營養,基於對傳統中國文化的熱愛和對西方現代繪畫的認識,這與他的成長、留學教育經歷相關。

黃賓虹一方面主張「畫無中西」,「學國畫可不必去學西畫,但好的地方是可以采取的」(黃賓虹語),也從許多西方文化人、藝術家喜歡中國畫的事實出發,認為「宇內共稱東方文化,語言文字,各種學術,皆以文明開化之久,萬古不磨。」黃賓虹特別留意西方認識關註、喜愛中國傳統書畫的事例,在文章或與朋友、學生的通訊中多次提及。

黃賓虹有著強烈的文化自信意識,他從宋元文人畫精神出發,在實踐中堅守以書入畫,強調中國書畫的筆墨和線的表現,嘗試在與中西文化交流溝通中開發中國畫,這是既淵源古老又具有現代性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