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蘇軾寫下【洗兒戲作】,字字句句都是人間清醒,為人父母者多學學

2024-09-11國風

北宋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蘇軾被貶黃州的第四年,愛妾王朝雲產子,夫妻二人給幼子起名蘇遁。

在給新生嬰兒沐浴時,蘇軾寫下了一首七絕【洗兒戲作】,出人意料地表示,希望自己的兒子將來不要太聰明,寧願他生得「愚且魯」,一生無災無難,最後還當上大官。

這件事可稀奇了!普通人家的父母想讓自己的孩子當官,哪一個不是求神拜佛的希望兒子天資聰穎,就沒聽過有人希望自己兒子生來是個笨蛋,還妄想能當大官的,除非那是皇帝的兒子。

蘇軾這麽聰明,怎麽會不懂得這個道理呢?那麽,他為什麽要這麽說呢?下面還是讓我們先看一下這首詩的原文。

【洗兒戲作】賞析

【洗兒戲作】——北宋·蘇軾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這首詩的第一聯是用大白話寫成的,意思非常淺顯明了。 大概就是說,人人都渴望生一個聰明兒子,可我卻不那麽想。因為我自己就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以致於蹉跎了一生。

為什麽這樣講呢?因為在這件事情發生的四年之前,也就是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蘇軾就因為「烏台詩案」被關進了天牢。

要不是有兩宮太後和歐陽修、王安石等重臣的傾力相救,蘇軾差一點就魂歸西天了。那麽,他為什麽會卷入「烏台詩案」呢?很顯然,一切正是因為蘇軾太聰明了。

蘇軾少年早慧,八歲以前就熟讀經史子集,學貫儒釋道三家。二十一歲和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上京趕考,結果會考、制考「雙榜奪魁」,一時傳為佳話。

當時大宋朝全國上下,乃至金國的官員和老百姓都聽說過蘇軾的大名, 據野史記載:北宋滅國的時候,金兵打進汴梁,還派人到處搜集蘇軾的詩稿呢。

所以在「烏台詩案」以前,蘇軾其實是很驕傲的。 但是, 蘇軾也有一個非常大的缺點,那就是嘴巴有點「毒」,有一點得理不饒人。

因為自己比別人聰明,見識比別人多,所以蘇軾就經常嘲諷不如自己的人(其中還包括自己的親戚、朋友),於是得罪了很多朝中的官員。

再加上蘇軾很會寫詩詞文章,時常把自己的政治見解寫進這些文字裏面,就給陷害他的人留下把柄。於是 元豐二年,他就被台諫官員們揪住了一個機會,說他「訕謗皇上」,集體將他彈劾了。

【洗兒戲作】後兩句,說的就是蘇軾當時內心的想法,他說他希望自己新出生的這個兒子,將來看上去又蠢笨、魯鈍。

因為蘇軾透過觀察朝堂上那些身居高位者的情形,發現反倒是一些庸常之輩,最終居然可以無災無難,一直做到公卿那樣的大官。 這一點表面上看是反常的,但是仔細一想卻是合乎邏輯的。

根據宋代野史的介紹,與蘇軾同時代的王珪、蔡確、張璪等人本來全部就是庸才,卻做到了副宰相級別的大官。 可見一個人的「聰明」,對他的仕途不但沒有幫助,很有可能還是有害的。

孔子曾經在【論語】說過:「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寧武子是春秋時期衛成公、衛文公手下著名的賢臣,孔子指出寧武子為官之道,就是在遇到國家有道之時,表現出自己的聰明;而在國家無道的時候,就裝糊塗。

所以不管在台上的皇帝本身是「有道」還是「無道」,那些 善於和稀泥的「庸人」,始終都能夠立於不敗之地。

寧武子因為這個原因成為衛國兩朝元老,人人都稱他賢能。但是他真的有治國之才嗎,我看也不見得。只不過他這樣的做法,的確是成全了自己在後世的名聲。

這些 古人為官做事的大智慧,其實早就寫在經書裏面了,只是普通人讀書不認識,沒有參透當中的內容,蘇軾卻是讀明白了的。

所以有人說,蘇軾寫這首詩是為了諷刺當時朝堂政治的昏庸,讓聰明人獲罪,平庸之輩升官,在我看來,那倒也不一定。因為詩裏說的,很有可能是蘇軾內心的真實想法。

假如把一個國家當成一個有限責任公司,那麽皇帝就是這個公司大老板,所有官員都是他手底下的員工。

你這個員工聰明,如果能為老板所用自然是好的,但是 光有聰明還不行,你還得聽老板的話,會看老板的眼色行事。

老板需要你聰明的時候,你才聰明,不需要你聰明的時候,你就得裝糊塗。甚至有時候老板出了錯誤,你還得主動出來背鍋。

你不能因為自己太聰明,表達欲望又很強烈, 每一次公司開會都跳出來高談闊論,還對大老板和別的高管冷嘲熱諷,搞得別人像傻瓜一樣,誰會高興?

作為蘇軾大老板的宋神宗,其實算是宋朝一位比較有能力的君主了。王安石是宋神宗的老師,他提出要透過「變法」來改善國家的經濟問題,增強國家實力,這正好對了宋神宗的胃口。

為什麽這樣說呢?這是因為宋太宗主政的時候,丟掉了國家的北方屏障——「燕雲十六州」。從此以後,北方遊牧民族時常南下打劫,搞得北宋不勝其煩。

宋神宗打算透過「變法」實作富國強兵,一舉收回「燕雲十六州」,一勞永逸地解決掉邊患。 蘇軾認為王安石「變法」想法是好的,但是措施太激進,又不利於民生,所以經常上奏表達對新政的不滿。

可是蘇軾根本沒鬧明白,新政雖然是王安石提出並主導的,但是真正想渴望推動新政的,就是宋神宗本人。

盡管我們從歷史後來者的角度看,蘇軾反對激進的改革才是正確的思路,在這一點上他的確顯得比神宗高明。

但是 蘇軾身為臣屬,一而再,再而三地攻擊新政,而且還在奏表上面陰陽怪氣地暗諷宋神宗,「新黨」不弄他才怪。

假如蘇軾「傻」一點,完全看不出變法後面存在的危機,又沒有那麽強烈的表達欲望,平時順著皇帝的心意講話。沒事就寫寫宮廷詩歌逗宋神宗這個老文青和曹太後開心,時間一長,官階自然會隨著資歷往上漲。

再說蘇軾在眉山的時候,八歲就接觸到了道家的學說。 道家的老子曾在【道德經】中說,「上善若水」、「大智若愚」。 做人就要像水一樣,懂得順應地形的流向和走勢,隨時改變自己的形狀。

有大智慧的人,一定會收斂鋒芒,扮成愚蠢魯鈍的樣子,這樣就不會像【三國演義】裏面那個楊修一樣,因為太聰明得罪了曹操,落得橫死的下場了。

結語

一個孩子的聰明勁兒,有一部份是天生的,但是另一部份是可以接受後天教化得到提升的。

有很多家長把自己的半生的精力和財力,全部都投入到孩子的早期教育中去,渴望改善他們的智力,讓他們學得真本事,再去當大官,發大財,借以實作自己望子成龍的夢想。

然而這樣想法是完全錯誤的,因為 一個人成功的先決條件並不是「聰明」。現代成功學理論早已經總結出一個人成功需要是三商並重,即智商、情商、逆境商並重。

智商是代表一個人的學習能力,也就是俗稱的「聰明勁兒」;逆商代表一個人抗挫折的能力,代表持之以恒的能力,即「韌勁」;

而情商是三商中最關鍵的一商,它代表的是一個人處事並利用社會關系的能力,說白了,就是「會做人」

民間師傅帶徒弟常說:「未曾學藝,先學做人」。 不管是開發智力,還是學習新知,在教育的優先級上,都不應該超過「學做人」。

一個人假如不懂得「做人」,不學一點為人處世之道,不能融入一個集體,並借助於當中的人事關系,除非投胎投得超級好,否則再聰明也很難實作階級跨越。

如此看來,人生在世,既愚且魯,也未必不好。父母有心培養自己的孩子,與其一味填鴨似地向他灌輸知識,不如先想想法子,教他多讀一點【中國通史】、【論語】和【菜根譚】。

  • 參考資料:
    1. 【蘇東坡新傳】——【四川人民出版社】,作者:李一冰,2020.05;
    2. 【洗兒戲作】 ,作者:蘇軾,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