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王維與白居易,一人一首獨處詩,均道出人生不易、且行且歌的情懷

2024-03-28國風

許多時候,我們需要獨處的空間,為了躲避紅塵紛擾,或者不願再疲於奔命,或者單純想靜一靜,回味一下一路走來,哪些事值得,哪些事錯付。

在回味的過程中,思緒慢慢平靜,身心得到放松,我們開始關註一些看似無意義,卻十分頤養身心的事,比如,忽略已久的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常常無視的大漠孤煙、落日長河。

這些本是唾手可得的美好,卻被我們忽視太久。蘇軾曾感慨,「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李清照亦自我安慰,「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人壽幾何,逝如朝霜,面對壓力,何妨看淡一些,寄情山水,簡衣素食,無欲則剛,也許這才是對自己最好的款待。

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唐·王維【酬張少府】

不一定到了晚年才好靜,在人生的某個關卡,經歷了一些事,可以瞬間成長起來。未必是心冷了,卻一定是看開了,所以對許多事不再牽扯,從此「萬事不關心」。

頷聯「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表明王維不但對許多事不再關心,而且對自己的認知也已非常清醒,明白自己的能力終是有限,與其再去做徒勞的事,不如從此歸隱山林,落得個清凈。

其實,王維在年輕時誌向遠大,希望為國立功,筆下的詩總是激情澎湃,「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漁陽。」「漢家君臣歡宴終,高議雲台論戰功。」「新豐美酒鬥十千,鹹陽遊俠多少年。」

可惜,他先被造反的安祿山囚禁,後被新帝唐肅宗審訊,之後又被奸相李林甫貶去邊塞,仕途荊棘叢生,坎坷不斷,很難不萌生退意。

在山林中解衣納涼,晚風習習,山月照在琴弦上,琴聲隨著水聲四處流淌。此時的他回顧往昔,想去理順無常的際遇,卻也沒有那份心思了。

譚寧願去聽那水浦深處的漁歌,往來古今都在歌聲中,人生的際遇到頭來都只不過是滄海一瞬。

鳥棲魚不動,月照夜江深。

身外都無事,舟中只有琴。

七弦為益友,兩耳是知音。

心靜即聲淡,其間無古今。

唐·白居易【船夜援琴】

公元815年,唐朝廷發生了一起驚天血案,宰相武元衡被刺殺,官員們噤若寒蟬,不敢妄議。這時,白居易站了出來,提出嚴懲兇手。似乎並不意外,他很快被貶謫到江州反省去了。

於是便有了「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的千古名篇。除了在瑟瑟秋風中聽一曲悲涼的琵琶,更多時間,他都在獨處,這首【船夜援琴】就是在獨處時有感而發的。

月亮照著深邃的江面,四周無聲,紅塵俗事都很遙遠,小舟中只有我和一張琴。琴弦高低起伏,似知道我的苦衷,琴聲輕盈疏淡,撫慰著我的心。

琴弦就是我的好友,帶給我片刻的忘憂。我的耳朵亦是琴弦的知音,它明白我,我懂得它。我與古琴在天地間相伴相惜,超然物外。任時光飛逝,古今變遷,這與我們又有何幹呢?

白居易完全處在忘我的狀態,這種狀態讓他忘記了被貶謫的悲慘現實,同時也讓他接受了事實,並且調節著自己的情緒,以便重新再來。

看似輕松,實則需要極大的智慧和韌性。並非不需要努力了,而是,有入世的勇氣,也有出世的灑脫。只要心中留有一盞明燈,存著一絲熱愛,生活縱然不易,也不妨礙我們且行且歌。

—— 春祺 ——

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