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楊天周|攝影:剎那的永恒

2024-06-27國風

© 楊天周

然而不論物質、精神或記憶總會消逝,永恒就像地平線,看似近在咫尺卻遙不可及,一座座建築就是人類在這場如誇父逐日般的旅程中創造出的一個個微小標記。

感謝 楊天周 對gooood的分享

計畫簡介

「剎那的永恒」是由建築攝影師楊天周創作的系列影像,意在探討建築流動的邊界。這一系列的拍攝物件十分多樣,涵蓋久負盛名的大師作品、平平無奇的民居、無人問津的廢棄構築等等。攝影師捕捉了這些不同建築物與象征永恒的地平線交匯的剎那,顯示出時間、空間與記憶的交匯在特定時刻使人造物成為了建築,揭示了建築流動而模糊的邊界,引導觀者思考建築的本質。

英國英格蘭奇韋爾斯通,2024 © 楊天周

希臘的黎波裏,2023 © 楊天周

法國埃沃,2019 © 楊天周

希臘查拉卡斯,2023 © 楊天周

英國英格蘭鄧傑內斯,2021 © 楊天周

義大利西西裏島錫拉庫薩,2023 © 楊天周

義大利西西裏島巴萊托,2023 © 楊天周

義大利摩德納,2017 © 楊天周

希臘馬尼島科基諾賈,2023 © 楊天周

自序

建築是什麽?代代學者為精確定義建築做出過種種嘗試,卻莫衷一是。相比各類冗長復雜的定義,我偏愛以下簡潔而富有詩意的表達——建築是遠方天地交匯而成的地平線。它遼遠模糊,不可觸碰,卻給人希望與慰藉。當人們眺望遠方,盡頭的地平線總能喚起人類遠古的記憶,時間與空間在此交匯延展,人們得以在此窺見永恒的秘密。

希臘雅典,2023 © 楊天周

葡萄牙佩尼謝,2023 © 楊天周

德國瓦亨多夫,2019 © 楊天周

希臘瓦蒂亞,2023 © 楊天周

中國山西應縣,2023 © 楊天周

瑞士多姆萊施格,2019 © 楊天周

建築的本質或許就在於對永恒的追求——或是物質上,或是精神上,或是記憶上。歐洲教堂以磚石砌築,沐浴風雨,屹立千年;伊勢神宮一次次拆解重建,周而復始,永不停息;中國的園林樓閣被代代文人墨客記錄,卷帙浩繁,千古流傳。然而不論物質、精神或記憶總會消逝,永恒就像地平線,看似近在咫尺卻遙不可及,一座座建築就是人類在這場如誇父逐日般的旅程中創造出的一個個微小標記。

瑞士瓦爾斯,2019 © 楊天周

義大利西西裏島埃透納火山,2023 © 楊天周

突尼西亞赫爾格拉,2024 © 楊天周

西班牙加利西亞,2023 © 楊天周

突尼西亞杜茲,2024 © 楊天周

突尼西亞齊比利,2024 © 楊天周

突尼西亞沙比卡,2024 © 楊天周

建築對永恒的追逐並非體現在每時每刻。磚石教堂的永恒體現於人類在時間切片中與它一次次對望的時刻,伊勢神宮的永恒體現在拆解與重建的過程,文字記錄中建築的永恒體現在被閱讀的瞬間。這意味著建築只有在與永恒發生關系的某段時間才能被稱為建築,而這樣的區間或許並不在建築使用時,也可能在設計、施工或被遺棄成為廢墟的過程中。完整的雅典衛城想必難以與如今的衛城廢墟相媲美,建成的聖家堂大概也再難如這百年施工間帶給人憧憬與力量。

突尼西亞托澤爾,2024 © 楊天周

中國山西渾源,2023 © 楊天周

希臘曼蒂尼亞,2023 © 楊天周

英國倫敦,2020 © 楊天周

日本兵庫縣稻名川,2019 © 楊天周

義大利西西裏島吉貝利納,2023 © 楊天周

瑞士蘇姆維特,2019 © 楊天周

如此可見建築的邊界是流動的。即便最負盛名的建築,也僅在某些時段名副其實,而最平凡的構築也擁有屬於自己的非凡時刻。荒原上廢棄的建築框架、沙漠中籍籍無名的水塔、隱匿於山海角落的民宅,也或曾在某個剎那接近永恒,為人類追逐地平線的旅途添上一個個微小卻蘊含無限可能的標記。而我則嘗試著記錄下這一個個渺小又偉大的歷史時刻。

中國河北秦皇島,2018 © 楊天周

英國英格蘭布萊頓,2021 © 楊天周

葡萄牙萊卡達帕爾梅拉,2023 © 楊天周

葡萄牙阿科澤洛,2023 © 楊天周

葡萄牙萊卡達帕爾梅拉,2023 © 楊天周

楊天周

英國巴特雷特建築學院建築學碩士

上海同濟大學建築學學士

圖片標註:

©Tianzhou Yang – TJAP 或 © 楊天周

網站:tjapstudio.com

小紅書:添粥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