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為什麽古書畫上,總會有很多印章和題字

2024-06-12國風

全文共

字 | 閱讀需

6

分鐘

有時候我們會在博物館或者拍賣行中看到一些古董書畫作品,但如果我們觀察的細致一點的話,就會發現在這些書畫作品上,除了作品本身,往往還有著大量的其他內容,包括在前面或者後面的小字或者大量的印章。

關於這些前面或者後面的小字,其實是大有來歷的,段玉裁的【說文解字】就寫到

「題者,標其前,跋者,系其後也」。

簡單來說,這書畫作品前面的這些話,叫做

「題」

,也就是題款,在畫上題寫詩文為叫做題,而在畫上記寫年月、寫下姓名或印章,則稱為

「款」

,這兩者要寫於作品之前。

而寫在作品之後的,則被稱為

「跋」

,主要用來說明寫作的經過或者評價內容。

上圖_ 北宋 書畫【睢陽五老圖冊頁】附書法題跋 (局部)

上圖_ 乾隆皇帝用來「落款」的印章

至於書畫上的印章,其實主要分為三類,其一是作者本人的印章,作者會在作品完成之後印下名章,其二是題跋人的印章,其三是收藏人的印章。

隨著書畫作品流轉的時間越來越長,收藏和為之題跋的人越來越多,就導致了現在書畫其上的印章和題跋越來越多的情況。

起初宋朝題跋者大多是「多不用款」,而等到元朝題跋之風盛行的時候,就成了題跋「每侵畫位」。

「題跋之風」,究竟是怎麽愈演愈烈的呢?

這還要中國書畫和中國文人本身的特點說起,在中國,畫者首先是一位文人,有著非常的文化素養,所以中國的書畫有著詩、書、畫、印一體的特點。就是因為這種特點,才漸漸發展出來題跋這一獨有的藝術形式,甚至成為了書畫作品本身必不可少的結構要素。

上圖_ 米芾(1051-1107),初名黻

起初在唐朝時,也有文人喜歡對繪畫作品進行一些評鑒,但他們很少直接將之題寫在畫面作品上,而是在另外的紙張上進行評價。

這種直接在作品上題詩寫字的風氣,始於北宋的蘇軾及米芾

,而在宋之前,沒有在畫作上題款的行為,即使有作者想要題名,也只是在很不起眼的角落上小心的簽上自己的名姓而已。

譬如說顧愷之的【女史箴】,我們就可以在畫作的末端看到顧愷之的名款,不過與箴文的筆法有所不同,多認為是後人所添。

而我們現在的約定俗成的習慣是,這些獨立於畫作的,後加入的文字,有簽名之意的為「款」,有題目之意的為「題」。

具體的來說,題跋之風是怎麽興起的呢?

上圖_ 文徵明題跋

一、蘇東坡開的好頭

錢杜在【松壺畫憶】上說:

「畫之款識,唐人只小字藏樹根石罅,大約書不工者多落紙背。至宋始有年月紀之,然猶是細楷一線,無書兩行者。惟東坡款皆大行楷,或有跋語三五行,已開元人一派矣。元惟趙承旨猶有古風,至雲林不獨跋兼以詩,往往有百余字者。元人工書,雖侵畫位,彌覺其雋雅。明之文沈,皆宗元人意也。」

可見,唐之前書畫作者少有題名,就算題名,也只是寫小字藏於「樹根石罅」,甚至有些作者雖有丹青,但卻寫不來一手好字,慚愧之下,只能落款於紙背。

在這種情況下,出了一位與眾不同的落款者,這就是蘇軾,這位老先生落款時非常豪橫,就喜歡「大行楷」,甚至單獨寫個名字都不滿足,遇到特別喜歡的作品時就會寫上三五行評語。

上圖_ 蘇軾(1037年—1101年),世稱蘇東坡

蘇東坡那可是名揚千古的大文豪,他的所作所為,自然有一批人模仿。

這麽一來,到了元代,大部份人都會行大楷,並寫評語,人們覺得這些評語,雖然侵占畫作,但是也別有一番風雅,於是蔚然成風。這就是所謂「雖侵畫位,彌覺其雋雅」。

當然,關於為什麽題跋之風在元代大為興盛,我們不能把原因全都推到因為蘇軾開了個好頭上,這只是一個誘因而已。

上圖_ 蘇軾的書畫作品 (蘇東坡)

二、書畫觀念的逐漸轉變

剛剛說了,我們的書畫作品,講究一個書、畫、印,但這種觀念並不是一下子就建立的,而是在書畫藝術發展的過程中慢慢形成的,起初,書就是書,畫就是畫,兩不相幹。

但是在元朝的時候,書畫藝術已經發展到了書畫一體的程度,

「書畫異名而一體」

的觀念在元朝已經得到了認同。

所以明沈灝在【畫塵】上說:

「元以前多不用款,款或隱之石隙,恐書不精,有傷畫局。後來書繪並工,附麗成觀。」

題跋之風在這一時期大為流行,和這種「書繪並工,附麗成觀」的思想有密切的聯系。

上圖_ 元代名家名畫——趙孟頫畫選

三、時代環境的改變

元朝文人有一個重要的特點,那就是受到異族統治,文人士大夫本身不被重視,政治仕途不順的文人們轉而專情於詩畫歌賦,以此抒寫胸中的意欲。這就導致了元朝一代文藝的繁榮,元曲就是因此而興盛的,同理,書畫也在這一時期達到了繁榮,題跋也就隨著書畫的繁榮而繁榮起來了。

元人的統治打破了原有的文化秩序,使得整個社會呈現出強烈的動蕩狀態,這種變動自然會反映在文化之上。

註重武力的遊牧民族建立的王朝,並不在意「得士者昌,失士者亡」的觀念,實施本民族保護政策和對漢人的歧視政策,許多官職都明文規定唯蒙古人和色目人才能出任。還廢除了科舉以及畫院制度,即使後來重開科舉,但名額卻要被世襲、恩蔭等等方式擠占。

文人成為時代棄子,他們的滿腔痛苦,只能透過書畫歌曲等形式進行抒發。

上圖_ 王肯堂題記

其實題跋的興起,也反過來影響到了書畫本身,元之後的文人作畫時,往往就已經預留了他人題跋的空間,元之後的款字題跋,本身就成為了畫面構圖的一部份,而且是非常有講究的。

落款和題跋在畫面的整個結構中,要怎麽處理?

需要根據構圖的開合、疏密、虛實以及顧盼關系,統一安排。既不能過長也不能過短,更不能過大或者過小,字型的選擇,究竟要選用楷書、行書還是篆、隸,都是需要根據具體的畫面,反復考慮的。

而對於優秀的畫作來說,題字位置恰當,詩詞內容富於靈性,書體的選用又合乎常理,那麽會為畫作增色不少;相對應的,如果選擇的位置不當,內容不知所雲,字型有與畫面不配,就會反而弄巧成拙。

上圖_ 董其昌題跋及乾隆畫枯木文石

結語

有元一代,題跋的突然興盛,其實反應了且記錄了一個時代的精神面貌,對於理清中國繪畫的發展脈絡,有重要的意義,探究其背後的轉變緣由對於研究中國繪畫史有著深遠的影響。

參考資料:

【1】【中國畫題款藝術】沈樹華

【2】【元代書畫論】陳高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