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一首超短詩,句句有深意,評臧克家詩歌【三代】

2024-02-07國風

格命草詩評

原文

三代

文/臧克家

孩子

在土裏洗澡;

爸爸

在土裏流汗;

爺爺

在土裏葬埋。

1942年

賞析

今天分享一首臧克家先生的詩【三代】,這首詩很早就讀過,後來給忘了。今天翻看詩集,又遇到這首詩,一讀便有了印象。這首詩非常精短,樸素且直觀,但是描寫人物細節很傳神,非常有個性。詩歌的構思非常精巧,這是對生命行程的總結和思考。詩人立足於勞苦大眾,展現他們的生存狀況,有著強烈的生命意識。詩人短短幾句話,藏著苦難的身影。下面就這些簡單的分析,深入詩歌探討一番。

首先從標題說起,「三代」,詩歌內容截取了三代人的某個生存片段,非常具有代表性。而「三代」的片段,就是一代人的縮影。題文結合,讓人感受到了詩歌的深意,並非字面這麽簡單。詩歌的內容仿佛暗示著,三代,每一代人都是這麽過活的。仿佛有吃不完的苦一樣,仿佛他們就是土生土長的,一輩子離不開土地。這正展現了底層農人的生存面貌,放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之下,這也是無奈之舉,還好,時代是不斷進步的,思想是不斷解放的。而用歷史的眼光看問題,又是另一種味道。接下來,分析正文。

「孩子/在土裏洗澡」,這裏還看不出苦難的跡象,倒是可以感受到絲絲童真。然而,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底層人民的孩子和上層人民的孩子區別可就大了。單說教育,那就是差之千裏。起點的差距,雖然起不了決定性的作用,但是也給底層人民的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在連鎖反應之下,他們的逆天改命成了小機率事件。而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在童年時,都是快樂的,這恐怕是人生最美好的回憶了。

「爸爸/在土裏流汗」,這句將勞作寫得非常形象傳神。底層人民,缺少文化和技術,只有將心血全放在土地上,靠著辛苦地勞動,養家糊口。太史公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對於父親這一輩人來說,他們好像是在溫飽線上掙紮著,一直在土地裏摸爬滾打,能夠將一家老小都養活,已是莫大的幸福,其它恐怕都是奢望。他們這一代底層人民的苦難是深刻的,出路也是非常有限的,所能選擇的,無非土地而已,這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征。試問,誰不想改變呢?誰不想過得更好呢?他們或許也有過幻想,但是僅此而已,時代的局限性,造就了他們的苦難身影。這就是一代人的命。

「爺爺/在土裏葬埋」,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為什麽寫到詩裏,尤其和前面的內容聯系起來,感覺上就不同了呢?這或許來自苦難傳遞的一種心理暗示及影響。三代之間的苦難大迴圈,仿佛有無盡的苦等著他們吃。最後,葬到土萊恩息了,仿佛還受著土地的壓累一樣。離不開土地,苦就一直延續著,一代傳一代。

詩歌從頭到尾,三代人都在強調一個「土」字,這就是一種特有的土地情結,也可稱為苦難情結。土地,從生存的角度來看,意味著艱苦勞作。這首詩寫於1942年,在那個年代,底層人民有什麽盼頭呢?就是和土地深深地結緣,有了土地,就不愁吃穿,就可以過上好日子。後來一系列的土改都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歷史總是在不斷試錯中前進,而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才是科學的,有進步意義的。詩歌是一個時代的銘印,它的作用,是為了讓人們不忘記。作為新時代的我們,一邊學習,一邊吸取教訓,從而更好地不斷向前進。

最後想說的是,苦難就是苦難,苦難不值得歌頌。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或授權作另解。您覺得呢?

拋磚引玉,就詩論詩,以寫代學,至此,就結束了。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歡迎評論區交流。如果您有值得推薦的詩歌,歡迎留言告訴我,一同欣賞,共同進步。我是詩者格命草,歡迎關註,下期詩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