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如果中國古代畫家看見一張照片級別的寫實派畫作,會有什麽感覺?

2024-06-17國風

中國古代畫家還真評論過。

清代中期的官員畫家鄒一桂在他的【小山畫譜】中這麽評價西洋畫——

西洋人善勾股法,故其繪畫,於陰陽遠近不差錙黍。所畫人物屋樹,皆有日影。其所用顏色與筆,與中華絕異。布影由闊而狹,以三角量之。畫宮室於墻壁,令人幾欲走進。學者能參用一二,亦其醒法。但筆法全無,雖工亦匠,故不入畫品。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西洋人繪畫擅長線性透視,畫中的一切都有陰影,看起來就像是真的一樣,設色用筆和中國畫完全不同。但他們的畫作雖然工細卻顯得匠氣,沒有筆法,所以都是不入流的東西。

鄒一桂的畫是怎樣的呢?

鄒一桂是清初六家之一的惲壽平的女婿,惲壽平擅長沒骨花鳥,鄒一桂深得其真傳,也是一代花鳥畫大家。為了更好地創造花鳥畫,鄒一桂還經常寫生,在家裏種了不少花草,在其著作裏詳細總結了不同植物的區別。

鄒一桂跟乾隆年間著名的傳教士畫家郎世寧合作過,親眼見過西洋畫,所以他對中西方繪畫的比較,絕非空談。上面是上海博物館收藏的幾幅鄒一桂畫作,除了沒什麽陰影以外,總體已經算是比較寫實了。

另一位清代畫家鄭績在【夢幻居畫學簡明】中把西方繪畫稱為「夷畫」,他是這麽說的——

或雲:夷畫較勝於儒畫者,蓋未知筆墨之奧耳。寫畫豈無筆哉?然夷畫則筆不成筆,墨不見墨,徒取物之形影,像生而已。儒畫考究筆法墨法,或因物寫形,而內藏氣力,分別體格,如作雄厚者,尺幅而有泰山河嶽之勢;作淡遠者,片紙而有秋水長天之思……夷畫何嘗夢見耶。

還有位叫松年的清代畫家,在他的【頤園論畫】中這麽評價西洋畫——

西洋畫工細求酷肖,賦色真與天生無異,細細觀之,純以皴染烘托而成,所以分出陰陽,立見凹凸,不知底蘊,則喜其工妙,其實板板無奇,但能明乎陰陽起伏,則洋畫無余蘊矣。
又雲: 昨與友人談畫理,人多菲薄西洋畫為匠藝之作。愚謂洋法不但不必學,亦不能學,只可不學為愈。
然而古人工細之作,雖不似洋法,亦系纖細無遺……可謂工細到極處矣,西洋尚不到此境界。

這幾位畫家的論調基本差不多,都承認西方繪畫的寫實功夫和工整細致。但他們一致從傳統中國畫的審美出發,認為西洋畫雖然寫實,但沒有中國畫的筆墨線條(所謂筆法),過於死板匠氣,不夠氣韻生動。

有沒有看法不同的呢?有的。

曾鯨 人物肖像冊頁

明朝末年有個叫曾鯨的畫家,以人物肖像畫出名。據說他每畫一幅人物肖像,就要設色烘染數十層,以此表現人臉部的肌肉結構,使其看起來更加真實。曾鯨有沒有受過西洋畫的影響呢?我們沒有確切依據,但曾鯨是福建莆田人,一生主要往來於江浙一帶。都是當時經濟發達,傳教士活動比較頻繁的區域,所以很多學者認為,他曾吸取了一些西方繪畫的技術。

*.不過在曾鯨之前,明朝已經有類似畫風的肖像了。

更確定的例子是姑蘇版畫。清代時期,蘇州地區的版畫產業非常發達,日本學者稱這一時期的蘇州木刻版畫為「姑蘇版畫」。姑蘇版畫的一大特點,就是借鑒了西方繪畫中的線性透視和明暗法,營造出寬闊真實的視覺效果,以及物體的立體感。姑蘇版畫也曾大量傳入日本,對日本的浮世繪也很有影響。上面就是幾幅姑蘇版畫。

【京師生春詩意圖】全圖

放大後的紫禁城

繼續放大,宮殿前列隊朝賀的百官以及文字域內的乾隆詩作

繼續放大,大殿台階上的官員

同樣來自蘇州的清代宮廷畫家徐揚,也在自己的畫作中展現出對線性透視的運用。他有一幅叫【京師生春詩意圖】的作品。這幅畫采用鳥瞰視角,又借鑒了西方繪畫中的線性透視法。畫家仿佛一架飛在高空的飛機,航拍記錄下乾隆年間,北京新年前夕的一幕。從遠方觀看,這幅畫描繪了京城的輪廓、紫禁城的布局,城中的街區,乃至遠方的山川,如地圖一般寫實、準確。放大以後,又可以看到宮中朝賀元旦的官員、街上的人流、兩旁的商販、玩鬧的人群……人的視角就如同相機的大變焦鏡頭,從廣角一路延伸至長焦。一瞬間,有種當年在刺客信條2裏面爬上聖母百花大教堂的樓頂,同步俯瞰翡冷翠全城的感覺。

只不過,徐揚也好,曾鯨也罷,更不要說創作姑蘇版畫的無名畫匠們,這些專業畫家在古代傳統藝術的圈子裏,地位終究還是不如鄒一桂這類官員文人畫家高。而在文人畫家的評判標準中,氣韻生動,追求意趣的畫作,才是更得人賞識的上品。

這種評判體系,至少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南朝的藝術理論家謝赫在他的【古畫品錄】,總結了中國傳統繪畫的六法,也就是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摹寫這六條。可見,中國傳統繪畫雖然也追求寫實,但寫實並不是唯一的標準,在這之上,繪畫的生動、畫中人物山水所蘊含的精神氣質,才是中國古人更看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