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佛教四大菩薩:大智大行大悲大願

2024-08-29國風

佛教作為一種古老而深邃的宗教和哲學體系,涵蓋了眾多菩薩,每位菩薩代表著不同的品德、職責和智慧。


菩薩的主要職責是協助佛一起教化眾生,傳播佛法,普渡眾生。而菩薩最終修行成佛的。菩薩都是立下宏願,為了解救眾生的苦難,以自我奉獻的精神而留住人間,並且以種種不同的化身來到民眾中間,隨時隨地解救危難,所以菩薩大慈大悲的精神,植於民心,使人倍感親切可敬。



熟悉佛教的同修們都知道,如今佛教在其發源地印度早已經式微,我們中國已經是佛教的中心所在了,尤其是大乘佛教。


而大乘佛教也被稱為「菩薩教」,和更註重修自身也被稱為「羅漢教」的小乘佛教有很大不同,其核心教義之一就是「自覺覺他」——通俗點說就是「普度眾生」的 菩提薩埵 (菩薩)。


而在眾多菩薩之中,名氣最大的自然莫過於文殊,普賢,觀音,地藏這 四大菩薩 了,被稱為佛教四大菩薩,它們各自代表著特定的品質和精神。


下面我們一起共同學習一下。



文殊菩薩·智慧第一·道場山西五台山


文殊菩薩的全稱是「文殊師菩薩」,也叫法王子,乃是諸大菩薩之首。 其實文殊菩薩早已經成佛,只是為了幫助我佛釋迦牟尼在我們的「娑婆世界」裏面傳法而降臨的,佛祖也曾告訴過弟子們,文殊菩薩乃是七佛之師,他自己在百萬劫之前也曾聽文殊菩薩傳過法。


熟悉佛法的師兄們都知道佛家最看重的就是「智慧」,沒有智慧,一切功德都無從談起,哪怕積累的福德再多也不過是「香象掛瓔珞」罷了,而文殊菩薩最大的殊勝就是智慧,四大菩薩之中號為智慧第一。


在眾多佛經之中文殊菩薩都曾經代替佛祖來為弟子們說法,尤其是【維摩詰經】之中那位「難纏」的維摩詰居士,讓佛祖座下的舍利弗目犍連等諸位弟子都吃盡苦頭,最後還是文殊菩薩出馬才「搞定」他的。


文殊菩薩的道場在山西五台山,坐騎是代表「勇猛無畏」的青獅,常用的法器是玉如意和劍。


文殊菩薩代表智慧, 道場在 山西五台山, 坐騎是 頭青獅,叫虬首仙。本是上古妖神,青毛獅子得道,後拜在通天教主門下,為其親傳弟子,法力高強。


文殊菩薩的形象,童子形則喻天真純潔。左手持如意,右手執寶劍。金剛寶劍能斬群魔,比喻大智慧好像一把鋒利的寶劍,能斷一切無明煩惱。身坐白蓮台,表示清凈。但大部份文殊菩薩像都是身騎獅子,以獅子勇猛,威風震懾魔怨, 表示菩薩智慧威猛。

文殊師利菩薩為何被尊為四大菩薩之首呢?


文殊菩薩是佛教智慧的象征,稱大智文殊師利菩薩,是一切菩薩智慧的老師,文殊師利菩薩與普賢菩薩是釋迦牟尼佛的左右 脅侍 ,合稱"華嚴三聖"。


文殊菩薩的形象,通常是手持慧劍,騎乘獅子比喻以智慧利劍斬斷煩惱,以獅吼威風震懾魔怨,法相十分的莊嚴,受人敬仰。

法法平等,菩薩不應有次第之分,四位菩薩代表著不同的佛法支柱,所謂的第一或之首,是凡夫按照自己的理解來斷定的。


文殊菩薩又被稱做大智文殊師利菩薩,智慧最為第一。 文殊師利菩薩不僅是佛法中智慧最高者,其佛果功德更是不可思議的。文殊師利菩薩的智慧,也是為了詮示佛果的智德。


為什麽文殊菩薩為法王子呢?法王是佛之德號,以無漏智,伏滅一切煩惱,廣修六度萬行,漸漸轉八識而成四智;至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才能稱為真正法王。


【法華 經】雲:我為法王,於法自在。

唯獨有大圓鏡智成就佛果後彰顯,佛才是無上正覺的法王,而 文殊師利菩薩之所以稱法王子,原因在於文殊師利菩薩可傳佛心印



普賢菩薩·苦行第一·道場四川峨嵋山


普賢菩薩,和文殊菩薩一般分列佛祖的左右側,他們師徒三人也被合稱為「華嚴三聖」。


普賢菩薩是華嚴三聖之一, 是有名的大願王,也稱「普賢薩埵」、「普賢大士」、「普賢如來」、「遍吉士」等,是毗盧遮那佛的脅侍,與金剛薩埵同體,是佛陀的助理,也是法門的護法。


普賢菩薩最為殊勝的地方· 是他的「苦行」,或者說是行動力,如果說最有智慧的文殊菩薩是廣大信徒的「導師」的話,那麽普賢菩薩就可以看作是監督大家做功課的「督查」,讓大家一絲不茍的修行,不能有絲毫懈怠。


普賢菩薩的道場· 在四川峨眉山,坐騎是代表「沈穩踏實」的六牙老白象。


普賢菩薩代表實踐, 道場在 四川峨眉山, 坐騎是 黃牙老象,即靈牙仙。如來佛祖與騎乘獅子的文殊菩薩共稱為佛之賢士,合稱為華嚴三聖。


白象代表是 願行殷深,辛勤不倦,六牙表示六波羅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慧智。 佛教稱六牙白象為菩薩所化,以表威靈象征願行廣大,功德圓滿。


白象象征力量巨大,也就是 象征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一定要堅韌不拔,有大無畏的精神才會成功。


普賢的意義,依據【圓覺經】記載之義為「體性周遍曰普,隨緣成德曰賢」;【探玄記】則解釋為「德周法界曰普,智順調善曰賢」。


華嚴宗祖師宗密大師另有三釋: 「一、約自體,體性周遍曰普,隨緣成德曰賢;二、約諸位,曲濟無遺曰普,鄰極亞聖曰賢;三、約當位,德無不周曰普,調柔善順曰賢。」


一般文殊、普賢常是並稱的,文殊騎青毛獅子,普賢乘六牙白象;文殊表示智、慧、證三德,而普賢則顯示理、定、行三德,合為解行並重。


如善財童子的五十三參,乃文殊菩薩開始,表示為從智慧而契入,最後向普賢問道,五十三參圓滿,表示從行而證悟,故有所謂:「文殊般若自在,普賢三昧自在。」即為定慧合一之義。


普賢菩薩在因地修行時, 發下十大願行, 做為修行法門,期能圓滿佛果,吾輩學人可效法「普賢十大願」作為修行目標。


內容如下:


一者、禮敬諸佛:是人格的尊重。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禮敬諸佛,就是尊重一切眾生的人格,如常不輕菩薩雲:「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皆當作佛。」此即是人格的尊重。


二者、稱贊如來:是語言的布施。布施財物、公理、正義、佛法,都有難度,唯有語言的布施,容易做到。佛陀在因地修行時,就是修習贊歎法門,所以比彌勒菩薩提早成佛。可見贊歎他人,布施善言的重要。


三者、廣修供養:是結緣的實踐。在修學佛法中,供養父母、師長、三寶,有二種供養、三種供養、四種供養、十種供養,無論任何一種供養,都是最好結緣溝通的管道。就是居住在極樂國土的大眾,也要每天晨起「各以衣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可見供養結緣在修學佛法過程中的重要性。


四者、懺悔業障:是生活的反省。眾生在日常生活裏,身、口、意三業經常造下難以彌補的過失,因此,需藉著「作法懺」、「取相懺」、「無生懺」來清凈身心。如佛世時,造下五逆重罪的提婆達多,最後也經由懺悔而得救。所以,生活中的反省懺悔非常重要。


五者、隨喜功德:是心意的凈化。信者學佛要修學播種,以期將來的福田有所收成,但是聚集功德一定要有歡喜清凈的發心,就是一點心意,也可以隨手功德、隨口功德、隨心功德。例如毗舍佉因聞法心生歡喜,隨喜布施一件珍珠衫,而成就了精舍的建造。可見心意凈化之隨喜功德的成果。


六者、請轉法輪:是真理的傳播。佛法是救世的舟航,因此,必須常轉法輪,利益眾生。當初佛陀接受須達長者的邀請,到舍衛城說法,所以佛法才能弘揚五印度。


七者、請佛住世:是聖賢的禮遇。請佛住世對人間非常重要,當初佛陀證悟的時候,因自覺所證悟的緣起真理,世人必不能信解,而欲進入涅槃。後因梵天王之勸請,佛陀悲湣眾生,開始說法,示教利喜,眾生才得見真理之光。


八者、常隨佛學:是智者的追隨。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十大弟子以及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都是佛陀的常隨眾,由於經常跟隨佛陀左右,所以速證聖果。可見追隨智者,常隨佛學的重要。


九者、恒順眾生:是民意的重視。佛陀行事非常民主,普賢菩薩、須達拏太子能領會佛意,重視大眾的意見,不逆人意,皆是恒順眾生的精神表現。


十者、普皆回向:是法界的融和。法界要達到融和的境界,必須要「回自向他」、「回事向理」、「回因向果」,轉垢穢為清凈,轉惡世為善法,轉邪見為正道,轉生滅為寂滅。能到達法界融和的世界,普賢菩薩的大願也就圓滿了。


普賢菩薩是大乘佛教行願的象征,是實踐菩薩道的行為典範,以普賢的行願加上文殊的智慧,就是把行願和理論結合在一起,如此則能究竟圓滿大乘佛。

普賢菩薩的這十大願行基於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而實際上虛空界乃至眾生界都是無有盡頭的,這十大願行也就永無窮盡。


道貴踐行,說食不飽。佛教的修持主要體現為信受奉行,發菩提心,修菩薩行,成如來果,是佛法的真義,世尊的本懷。


一部 【西遊記】 告訴我們行者的腳步,唐僧師徒所有的成就不是建立在神通變化上,而是所經歷的九九八十一難的行程中。



觀音菩薩·慈悲第一·舟山普陀山


觀音菩薩,在廣大信徒心目中恐怕是最為親切,名氣也是最大,甚至超過文殊菩薩,這有很大原因就是她的「女相」。


其實佛祖早就給過偈言——凡所有相,皆為虛幻,修佛之人是不能太看重那些虛幻的外相的,只不過則需要有相當境界才能做到,而對於許多剛入門的信徒來說,像一位鄰家大姐甚至母親般親切的觀音菩薩顯然最具吸重力,所以觀音菩薩的「外相」也由唐代的「男像」逐漸演化為如今常見的「女像」了,就是為了更好的吸引信徒——尤其是廣大的女信徒,畢竟女人的苦難比起男人來說更多。


觀音菩薩最殊勝之處自然是「慈悲」——予樂為慈,拔苦為悲,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無數信徒遇到苦難第一時間都會默念「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甚至神通廣大的齊天大聖孫悟空都不例外。


觀音菩薩的道場 在浙江普陀山,坐騎是金毛吼,法器是玉凈瓶。


觀音菩薩代表慈悲, 道場 在浙江普陀山, 坐騎 是 金毛犼,傳說是龍王的兒子,有守望習慣,中國表柱頂之蹬龍(即朝天吼)對天咆哮,被視為上傳天意,下達民情。


觀音菩薩相貌端莊慈祥,形象多種多樣,有的手持蓮花;有的手持凈瓶普都,有的千手千眼;還有的騎著金毛犼......不管 是哪一種形象,觀音在人們的心中總是慈悲、寬容、端莊的形象。


觀音菩薩具有無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眾生應以何身得度,菩薩則現何身而為說法,隨緣救度,普救人間疾苦, 是佛教慈悲救世精神的最深刻詮釋


觀音菩薩名號由來·

觀音,又稱觀世音、觀自在、觀世自在,俗 稱觀音菩薩、觀音娘娘。與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和地藏菩薩一起並稱 四大菩薩 ,也是同大勢至菩薩一起,是阿彌陀佛身邊的 脅侍菩薩 ,並稱「西方三聖」。


在佛教中、民間被奉為大慈大悲、救苦救難 、有求必應的菩薩,遇難眾生只須誦念其名號,其即前往拯救解難,故名觀音。


【悲華經】 的記載,在過去的時劫中,當阿彌陀佛仍然為轉輪聖王的時候,觀世音菩薩即為此王的第一太子,名為「不眴」。


當時寶藏如來為轉輪王授記以後,不眴太子上前稟白佛陀說:「世尊,今日我以廣大音聲,告知一切的眾生,我所具有的種種善根,全部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


願我行菩薩道的時候,若有眾生遭受到種種苦惱恐怖等事,退失了追求正法的信念和力量,墮落到沒有光明的大黑暗處,身心不安憂愁孤獨貧窮困苦的時候,沒有可以求救保護的人,沒有依靠也沒有屋舍。


如果他能夠憶念著我,稱念我的名號,而那個求救的音聲被我天耳所聞,被我天眼所見,如是一切苦難眾生,若我不能為其免除如此種種痛苦煩惱者,終不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佛果。


世尊,我今天更當為了眾生的緣故,發起最上殊勝的大願,期願假使當轉輪聖王(阿彌陀佛),在西方凈土安樂世界,作完種種諸佛度化眾生的勝事,入於無余涅盤之後,乃至正法仍然住世時,我將在那時,修菩薩道利益眾生。當無量壽佛正法,在初夜分滅去之後,我即刻在其後的夜裏,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佛果,繼續度化一切眾生。」


前身 · 觀世音前身早已成就佛果, 號「正法明如來」。其後又以菩薩的身份乘願再來,到普渡眾生。正法明如來是 古佛 中的古佛,他所教化的和菩薩摩訶薩無窮無量從亙古至如今,在法界宇宙無數的銀河系中,己培育出數不盡的菩薩摩訶薩成就佛果,是十方如來之師。


「正法明如來」,為了幫助眾生脫離苦海,帶果行因,倒駕慈航,成為了觀世音菩薩,一方面化身千百億,度於一切國土六道,他無剎不現身,是千處祈求千處應的一生補處最後身菩薩,能救度一切苦難,聽一切世界聲音,沒有一點厭倦,不辭奔波,毫無怨言,就連他的眼淚也化成了21度母,一起度生,慈悲智慧不可思議。若有一眾生沒有成佛,觀音菩薩則依從誓言,決然不會成佛。


在無量劫後,阿彌陀佛滅度,西方國土正法無人護持,觀音菩薩就會在當日下半夜成佛,名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運持西方極樂世界正法。


另一方面,觀世音菩薩本覺妙心,與如來佛同一慈力,又下化眾生,與一切眾生,同一悲仰,自己身同眾生,幫助釋迦牟尼佛弘法,又幫助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說法,為一切眾生說法,大雄願力無邊無量.。觀世音菩薩一生都在為眾生奉獻自己,所以最被崇拜。


釋迦牟尼佛曾多次演說觀世音菩薩與娑婆世界的因緣。最直接的是佛在
【地藏經】
中這樣告訴觀世音菩薩:你與娑婆世界有一大因緣,所有的天龍、鬼神乃至六道中的苦難眾生,若能聞你名號,或見你形像,或敬仰贊嘆你,這些眾生必生於無上道,且必獲不轉退心,常生人道或天界,享受安樂,等到因緣成熟時,會遇佛授記,他日必將成佛的。(具體見【地藏菩薩本願經】)


觀音菩薩的信仰千百年來早已廣泛流傳。她是大乘佛教慈悲救世精神的體現。觀世音菩薩象征泛在的真理,無形而無所不在,有「人類的仁慈保護者」之稱。


觀音菩薩十二大願。

1.廣發弘誓願: 廣發弘誓大願心,度盡眾生消煩惱。

2.常居南海願: 泛海救迷度有情,善念南海觀世音。

3.尋聲救苦願: 為人諸病臥高床,誠念大士得安康。

4.能除危險願: 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

5.甘露灑心願: 觀音慈把甘露灑,煩惱於是化成蓮。

6.常行平等願: 彌陀加持常有念,隨似觀音平等心。

7.誓滅三塗願: 觀音菩薩救苦聲,願度三塗除諸障。

8.枷鎖解脫願: 誌心持念觀自在,枷鎖苦痛得解脫。

9.度盡眾生願: 有情眾生誓願度,曠劫精勤慈悲海。

10.接引西方願: 虛空之中引凈土,至心誠念觀世音。

11.彌陀受記願: 觀音精勤宏願力,彌陀受記下世佛。

12.果修十二願: 十二大願弘誓深,有情共證無上道。



地藏菩薩·誌願第一·道場安徽九華山


地藏菩薩(梵語:Ksitigarbha),因其「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所以得名。


佛典載,地藏菩薩在過去世中,曾經幾度救出自己在地獄受苦的母親;並在久遠劫以來就不斷發願要救度一切罪苦眾生尤其是地獄眾生。所以這位菩薩同時以「大孝」和「大願」的德業被佛教廣為弘傳。也因此被普遍尊稱為「大願地藏王菩薩」,並且成為了漢傳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


唐朝來華求法的地藏比丘被認為是地藏菩薩的化身。這位出身新羅王族的僧人所在的安徽九華山也被視為地藏菩薩的應化道場,並因此成為了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千百年來香火鼎盛。


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這是地藏菩薩的名言。他是「願」的化身,這個願望十分偉大: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地藏菩薩的 道場在 安徽九華山, 坐騎是 諦聽。諦聽形似獅子,又稱」獨角獸」。相傳地藏卓錫九華,立誌修行,因諦聽晝夜相隨,才能逢兇化吉,終成佛法。


地藏菩薩,也被稱為地藏王菩薩,常駐地獄之中,掌管十殿閻羅以及無數亡靈。


和其余菩薩在人間度眾生不同,地藏菩薩選擇了陰暗苦難的地獄,並行下宏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所以被稱為誌願第一。


其實眾生都處於六道輪回之中,生生不息,不停有靈魂投生離開地獄,但又不停有靈魂進來,因此是絕對不會空的,地藏菩薩其實這就等於是永遠放棄了成佛的可能,一直在地獄為眾生服務,絕對也是大慈大悲。


地藏菩薩
被尊稱為「大願地藏王菩薩」,這是因為地藏菩薩在過去世中,發下了如恒河沙般數量眾多的願望,誓救一切罪苦眾生脫離苦海,其「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宏偉大願境界高遠、震古爍今。


如果能夠盡力持誦地藏菩薩名號及心咒,不僅可以積累解脫的殊勝資糧,而且能成辦各種所願;更重要的是,憶念和隨學地藏菩薩勇猛精進、無私無畏的精神,以及度盡眾生、方成佛道的無上菩提心。


地藏菩薩度盡六道一切眾生後,自己才成就佛果的誓言,是菩提心最響亮的代言詞,更是十方三世諸佛菩薩共同的願行。地藏菩薩這一如黃金般珍貴的發願究竟是哪一種菩提心呢?我們不妨先來了解下菩提心的分類。


菩提心有兩種· 菩提心有兩種: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還沒有真正的行動,只是有一種心願:為了度化一切眾生,我一定要成佛,叫做願菩提心;不但心裏有這樣的願望,而且去實踐六度萬行,這就叫做行菩提心。


因為每個人慈悲心的力度都不一樣,所以願菩提心也有三種不同的層次。


第一·最殊勝的發心 , 是牧童似的菩提心。


牧童一般會讓牛羊走在前面,自己則跟在牛羊後面。此種發心的人,大悲心非常強烈,根本不關心自己成不成佛,一心一意想讓輪回中的一切眾生成佛。發誓當所有眾生成佛以後,自己才成佛。雖然自己留在後面不成佛,也不一定有緣度化輪回眾生,但在強烈的大悲心生起以後,會生起這種殊勝的心願——眾生沒有成佛之前,自己不成佛。


當然,這種心願其實並不會實作。就像釋迦牟尼佛當年也發心:只要輪回當中有一個眾生存在,我就不成佛,而要竭力去度化未成佛的眾生。但釋迦牟尼佛卻提前成佛了,並利益了更多的眾生。因為殊勝大悲心的力度很強,所以會讓他快速成佛。這是自然規律,就算他不想成佛也沒有辦法,因為成佛的因緣已經成熟了。


地藏菩薩的誓言,就是最無上殊勝的菩提心——牧童似的菩提心。


第二, 船夫似的菩提心。


開船的船夫最後會與乘客一起到達彼岸。同樣,有些人會發願:我既不願意走到眾生前面,也不留到眾生後面,我要與所有眾生一起成佛。


這個願望也不可能實作,因為輪回當中的眾生無邊無際,無論怎樣去度,永遠都有未度的眾生存在。佛菩薩每一瞬間都在度化無量眾生,仍然無法度完所有眾生。盡管如此,我們仍然要迎難而上,發誓度盡天邊無際的眾生,即使能力有限,也盡力而為,能度多少度多少,總有眾生被我們度化,這也證明了菩薩心願的不可思議、廣大無比。


第三,國王 似的菩提心。


就像國王是自己先擁有王權之後,再利用手中的權勢去幫助、護持民眾一樣,這種菩薩是發願自己先成佛,然後再去度化所有眾生,這個願望是可以實作的。


這三種不同的菩提心,都不是發心度一部份眾生,也不是發心能度多少就度多少,而是度盡所有眾生。這樣的決心和勇氣來自於大悲心。


萬能的菩提心· 菩提心對我們來說太重要了。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菩提心是萬能的。


從消除罪障的角度來說,在菩提心生起的一瞬間,我們從無始以來所造的五無間罪等罄竹難書的罪業,都有可能連根拔除。就算沒有徹底消滅罪業,也不會讓我們墮地獄太久,蒙受不可堪忍的痛苦。


從積累資糧的角度來說,只要菩提心一生起,就能積攢無量的資糧。如果沒有菩提心,世上不會有任何一尊佛。只有發了菩提心,才能最終成佛。


地藏菩薩如何發心,我們也如是發心。讓我們隨學地藏菩薩的偉大之處,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把諸佛菩薩稀有難得的這一傳家寶不斷傳承下去,利益更多無量無邊的眾生。


而其余三位菩薩亦是如此,他們其實也都早已經在其他的世界中成佛,只是不忍看到眾生受苦,這才都慈航倒返,來度化世人的。

地藏菩薩的道場 在安徽九華山,坐騎是諦聽·據說可以聽清天上地下一切角落的聲音。


這就是中國佛教的四大菩薩,也是除了本師釋迦牟尼佛以外最殊勝莊嚴的存在,也都可以看做是廣大信徒的老師,我們都必須要尊敬頂禮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