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不言,是一種智慧

2024-09-12國風

【道德經·第五章】中講:「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而【道德經·第五十六章】又講:「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這兩句話,一度讓我困惑不已:

從小,我們受到的教育都是要我們勇於表達自己,

如果不言,誰知道你的想法?

如果不言,誰知道你的優秀?

後來,我終於明白,老子所說的「不言」,並不是不會說話,而是少說話,是善於把握說話的時機。

在這一點上,毛遂可以說是一個典範。

毛遂居平原君處三年而未得展露鋒芒。

便縱有千種謀略,萬般才情,更與何人說?

他一直渴望有機會展現自己的才能,但苦於沒有機會。

公元前257年,機會終於來了:

這一年,秦國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孝成王派平原君出使楚國求援。

平原君打算從食客中挑選二十個文武兼備的人一同前往,結果只選出了十九人,還缺一個人。

這時,毛遂自薦,願意與平原君一同前往楚國。

平原君卻對毛遂沒有印象,便問:「你到我門下幾年了?」

毛遂說:「三年了。」

平原君說:「一個真正有才能的人,就好像一把錐子放在口袋裏,它的錐尖很快就會冒出來。可你在我門下都三年了,我卻從未聽人稱贊過你,可見你並沒有什麽才幹。你不能去,還是留下吧。」

毛遂說:「我今日才得機會請求囊中,如果我早就處在囊中的話,就會像錐子那樣,整個鋒芒都會露出來,而不僅僅是‘稍露脫穎’而已。」

平原君聽毛遂說得如此慷慨激昂,便同意他一同前往。

在楚國,平原君與楚王商談合縱之事,從早上一直談到中午,也沒有結果。

於是,毛遂按劍而上,慷慨陳詞,層層遞進,先從歷史講起,用事實說明楚國之強大和秦國之野心,再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最終成功說服楚王同意合縱抗秦,解了趙國之危。

事後,平原君盛贊毛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

毛遂從此聲威大震。

毛遂沈默三年,並非他無才無能,而是在默默積累、沈澱自己,等待一鳴驚人的機會。

當平原君因談判受阻而沮喪時,毛遂能主動站出來,不卑不亢,慷慨陳詞,最終「不辱使命」。

可見,「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並非真的不言,而是未到時機,需要「守中」,沈默積澱,等時機一到,便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道德經·第七十三章】中講:「不言而善應。」

其意為,不多說話,而能善於應對。強調的是一種少說廢話、在適當的時機說適當的話的智慧。

事實上,把握說話的時機比會說話更重要。

在沈默中不鳴則已,在沈默中養精蓄銳,在沈默中沈澱自己,才能厚積薄發,在機會來臨時「一鳴驚人」,這才是大智慧、大境界。

很多人喜歡誇誇其談,不論在什麽場合,都想要一吐為快,卻往往因為「多說了一句話」而讓自己招來禍端。

其實,言不在多,達意則靈。

該說話的時候,註意措辭、把握分寸地說;

不該說話的時候,就保持沈默。

這樣才能避免「禍從口出」,也能讓自己的話更有分量。

曾聽過這樣一個寓言故事。蒼蠅、青蛙和雄雞比賽誰最偉大。

它們一致同意,誰能夠飛得最高,誰就是最偉大的。

雄雞展開翅膀,但只能飛到院子的矮墻上。

青蛙更慘,它努力蹦啊蹦,但始終沒有跳起來。

輪到蒼蠅時,只見它輕盈地飛到了房頂,俯視著公雞和青蛙,

得意地說:「看,我飛得多高,我最偉大吧?」

就在這時,一飆風吹過來,一個塑膠袋「啪」的一聲糊在了蒼蠅身上,

蒼蠅用盡全身力氣,也沒能掙脫那個塑膠袋,最終活活被悶死了。

而青蛙和雄雞卻安然無恙。

其實,誰飛得高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誰能笑到最後。

青蛙雖然跳不起來,但它可以在水裏自由地遊泳;

雄雞雖然飛得不高,但它每天叫人們起床,獲得人們的喜愛。

唯有蒼蠅,雖然飛得高,但廢話太多,招人厭煩,最終也因此招致了禍端。

老子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真實的、誠懇的話往往不動聽;而那些動聽的漂亮話往往並不真實。

因此,我們在說話時,不要一味地追求「美言」,更不能說假話。

要知道,多言往往多敗,很容易「言多必失」。

與其這樣,還不如「不言」。

當然,不言並非不說,而是少說廢話,切中要害,這樣才能一語中的,讓語言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