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天龍山石窟的北朝遺夢

2024-03-01國風

這是一尊「天龍山樣式」的佛像,高雅柔和,雄健優美,飄逸多姿。自古以來,能夠開門立派的都是一代宗師。今天要說的就是開創一種造像風格的石窟「宗師」——天龍山石窟。

唐 石雕菩薩坐像 天龍山21窟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菩薩頭為仿制,原件藏於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天龍山石窟位於晉源區晉祠鎮柳明苑村五坡自然村天龍山東西兩峰南坡山腰間。分布面積3000平方米。現存石窟二十五座, 時代為北朝至唐,其中東魏時期兩窟,北齊三窟,隋代一窟,唐代十九窟。

天龍山石窟位置

01

北朝遺夢

天龍山這個名字實際上源於【易經】,漢尚書左仆射兼中書侍郎平章事上柱國李惲撰的【天龍山千佛樓碑】裏就有:「夫龍者,潛即勿用,飛即在天。」這樣的句子。

天龍山網紅公路-「雲端上的公路」

在現存的二十五窟中,最經典的莫過於北齊第一窟、東魏二三窟、隋第八窟和唐第九窟。今天著重來看一看南北朝的三窟。

什麽叫「張得其肉」啊?

第一窟的形制是前廊後室,窟外仿木構結構,人字形叉手額枋,窟內三壁三龕,龕內各雕一佛二菩薩。造像面相渾圓,身材健壯豐滿,袈裟單薄貼體,出現雙陰線衣紋。

第一窟窟門,紅框處為人字形叉手額枋

窟內主尊呈善跏趺坐,這種坐姿是佛教中文化的一個結果,佛教剛傳到中國的時候造像模仿印度大多是交腳坐姿。

第一窟北壁主尊

這件佛頭像肉髻微微隆起,平滑而無發紋。面形方圓,兩頰肌肉飽滿豐圓,頭額低窄,眉眼距離較窄,上下眼瞼波動,眼角略向上揚,唇角下抿,不含笑意,神貌端嚴。

第一窟主尊佛頭

香港慈山寺佛教藝術博物館藏

結合窟內的殘像來看,此尊坐佛原本身著雙領下垂式袈裟,內穿僧祇支,胸前系帶。右手上舉,手掌已殘,可能作施無畏印,左手可能作與願印,結跏趺坐於須彌座上。此尊坐佛雙肩寬厚,胸口平實,小腹略突,頗顯健壯。

第一窟東壁造像

主室後室承襲一期的建築風格,出現平頂,整體呈現圓拱形龕,造像組合為三壁三佛。

第一窟西壁一佛二菩薩,可見圓拱形龕

單鋪一佛二立菩薩和一佛二弟子二立菩薩,均面相渾圓,身體碩壯。佛像肉髻低平,面相渾圓,著褒衣博帶式或祖右式袈裟,腿部出現雙陰線衣紋。

菩薩頭戴花冠,披巾沿身側下垂,臉龐豐滿,上身袒露,有的雙肩垂掛瓔珞,下身著短裙,立於蓮座之上。天王、麗仕均著菩薩裝。

第一窟西壁一佛二菩薩(上世紀二十年代歷史照片)

北齊造像一改北魏、東魏時期「秀骨清像」的飄逸風格, 換成了註重和追求人物健壯肌體結構的寫實手法——「張得其肉」。

第一窟東壁一佛二菩薩(上世紀二十年代歷史照片)

第一窟西壁被盜菩薩頭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藏

第一窟被盜菩薩頭

日本根津美術館藏

第一窟西壁被盜佛頭

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這種風格出自於唐代大書法家張懷瓘在【畫斷】中對三位畫家的評論:

象人之美:張(僧繇)得其肉、陸(探微)得其骨,顧(愷之)得其神,神妙無方,以顧為貴。

什麽意思呢?就是說張僧繇在畫畫時對於人物的肌肉形體把控得很好;陸探微呢,將人的骨相表現得淋漓盡致;顧愷之則是畫出了人的「神」,是最優秀的。而所謂的「張得其肉」呢,實際上就是畫家張僧繇的風格啦。

張僧繇 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局部

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東魏風格是啥樣的?

位於東峰的二三兩窟。這兩座形制相同、大小相近的石窟開鑿於高歡執掌朝政的東魏時期, 是天龍山諸窟中雕刻內容最為豐富、技藝最為精湛的洞窟。

二三窟窟門

二三窟的窟門均為圓拱形,門兩側雕有八角門柱,柱頭上有一對鳳鳥,雖然風化嚴重,但仍依稀可辨。門上有尖拱門楣,這種窟門的形式是模擬印度的草廬發展而來的。

第二窟北壁造像

北壁造像原貌(上世紀二十年代歷史照片)

窟內平面方形,北東西三壁各開一個龕,龕前設有低壇,龕內雕像。窟頂為覆鬥頂,頂心有大蓮花,四披原有栩栩如生的供養飛天。

第二窟窟頂,可見蓮花與飛天

(上世紀二十年代歷史照片)

第二窟窟頂修復現狀

整個石窟在約六平方米的空間內雕滿了各種各樣的佛教造像,既有高浮雕,也有淺浮雕,兩者相互輝映,使窟內顯得十分富麗和諧,使人感覺到仿佛進入佛寺大殿的佛龕內一般,為佛國神秘色彩所籠罩。

第二窟窟壁浮雕,右側為修復作品

窟內的造像佛、菩薩、飛天無一不透露出清秀飄逸的藝術風格。佛像那高高的似饅頭狀的肉髻,消瘦的臉龐,微溜的雙肩,身體顯得單薄而瘦弱。佛身上裏面穿著裸露右肩的內衣,稱之為僧祇支,外面穿著褒衣博帶式袈裟。

第二窟東壁造像(上世紀二十年代歷史照片)

第二窟西壁坐佛

(上世紀二十年代歷史照片)

菩薩像同樣如此,頭束高發髻,眉清目秀,身材修長。寬折披帛從雙肩搭下,在腹部交叉穿環,或相交於腹下部,下身穿著長裙子,雙腳赤裸,站在蓮花座上,仿佛在凝神諦聽佛祖的教誨。

第二窟西壁菩薩像(上世紀二十年代歷史照片)

第二窟西南角(上世紀二十年代歷史照片)

第三窟東壁龕外有一件精彩作品——半跏趺坐思惟菩薩像,表現的是釋迦牟尼經過六年苦修之後,來到菩提樹下苦苦思索的場景。菩薩頭束高髻,披帛從肩繞雙肘而下,作沈思狀,左手撫在右小腿上,右腳架在左腳上,坐於藤座上,身後有寬葉的菩提樹。

半跏趺坐思惟菩薩像石刻 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第二窟東壁浮雕 哈佛大學美術館藏

弟子浮雕 哈佛大學美術館藏

二三窟窟頂的供養飛天也非常有特色。有的上身裸露,有的身穿廣袖衣衫,顯得楚楚動人。飛天下身均穿緊裹雙腿的長裙,右手托一缽。整個身體上身微直,下身曲腿後揚,就像在空中翩翩起舞一樣。

第三窟窟頂飛天(上世紀二十年代歷史照片)

第三窟北壁造像

北壁造像原貌(上世紀二十年代歷史照片)

02

兵荒馬亂朝代誕生的絕美造像

歷史沿革

要說天龍山石窟的開鑿歷史,就不得不提一提太原本身。太原呢古稱晉陽,是中國北方的軍事重鎮,被稱為「亂世之強藩,治世之重鎮」。

北魏晚期高歡在晉陽建立大丞相府,控制了北魏政權。建立東魏後仍長期居住晉陽宮,在天龍山上建起了避暑宮,開鑿了石窟。

東魏西魏形勢圖,紅點處為晉陽大概位置

高歡的兒子高洋取代東魏建立北齊後,仍以晉陽為其行政中心之一。高氏父子都十分崇拜佛教,在他們統治時期,晉陽佛教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就從上文來看,東魏北齊這幾個皇帝雖然一個比一個癲,但他們的審美是真的不錯,所以才能打造出傳說中的「天龍山樣式」呢。

高歡避暑宮遺址

隋代初年,隋文帝派兒子楊廣(隋煬帝)二度出任太原總管,也在天龍山開鑿了一座石窟。唐朝的開國皇帝李淵、李世民父子是從晉陽(今太原市晉源區)起家建立李唐王朝的,同時晉陽也是武則天的故鄉,受到唐王朝的特別重視,天龍山石窟在這個時期的開鑿活動達到了巔峰,共有十五座,占到天龍山石窟總數的三分之二。

天龍山石窟的開鑿,經歷了四個朝代,正處於中國佛教石窟的鼎盛時期。

天龍之殤

其實透過上面的圖片不難看出,天龍山石窟被盜得十分嚴重。幾乎沒有一尊全須全尾的造像,要麽是砍頭;要麽是割手,過分的甚至整個都沒有了。

在經歷隋唐興盛後,天龍山石窟到宋元時逐漸衰落。20世紀初,天龍山石窟被重新發現後,開始受到國外學者關註並引發搜藏熱潮。

關野貞「發現」時的天龍山石窟全景圖

【國華】第375號刊載第一圖

在這樣的背景下,石窟中殘存的佛像進一步遭到破壞 1918年,日本人關野貞重新發現天龍山石窟,並將調查報告發表於日本【國華】雜誌。 此報告一出,引起了世界轟動。

關野貞「發現」時的天龍山石窟平面圖

【國華】第375號刊載第二圖

天龍山石窟也因此遭到大規模盜鑿,超過240尊雕像被盜,幾乎所有造像頭部,甚至造像全身被盜運境外,現收藏於日本、歐美博物館以及私人手中, 破壞程度在中國石窟寺中最為慘烈。

日本古董商山中定次郎盜割現場的照片

03

結語

這是近百年來第一件從日本回歸的天龍山石窟流失造像——第八窟北壁主尊佛首。他面容祥和,不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微笑著的。好像在說:「終於能夠再踏上祖國的土地,善哉,善哉……」

北朝遺夢已經足夠綺麗,隋唐勝景只會更醉人。敬請關註下周五隋唐風華錄——天龍山石窟(下)

參考資料:Home | 天龍山 Tianlongs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