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詩聖杜甫為何窮困潦倒一輩子?(上)

2024-04-15國風

杜甫,字子美,生於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卒於唐代宗大歷五年(770)。

他詩壓全唐,融匯古今,五律七律俱佳,就這樣一位被後人奉為「詩聖」的偉大詩人,卻窮困潦倒一生。在當時,大多數時間都需要朋友的救濟才能活下去,漂泊一世,客死異鄉。有人說他懷才不遇,有人說生不逢時,也有人說他情商太低。究竟是什麽導致他一生都處於「失寵」狀態呢?相信你讀完本篇文章就不再有疑惑。本文前半部份介紹杜甫生平,後半部份從多個方面闡述為何杜甫一生都處於「失寵」狀態。

要深入了解一個詩人,最好的方式就是透過他寫的詩,讀懂了他各個時期所寫的詩,也就讀透了他本人。下面透過七首詩帶你了解杜甫的一生。

杜甫行蹤圖

【望嶽】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

杜甫生於河南鞏縣,是晉代名將杜預的第十三代孫,祖父杜審言是當時有名的詩人,是五言律詩的開創者。杜審言官居膳部員外郎,父親杜閑是奉天(今陜西乾縣)縣令,杜甫幼年喪母,但好的一點是家庭還算殷實,並不太為吃穿發愁。

杜甫深受洛陽文化熏陶,少年時詩文在洛陽已經顯露頭角。724年,玄宗因封禪泰山,率領文武百官來到洛陽,接下來三年洛陽成為了政治中心。杜甫在當時被前輩援引,經常出入岐王和崔九的府邸 --【江南逢李龜年】。

岐王宅裏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735年的進士考試是在洛陽舉行的,當時杜甫24歲,進士錄取名額是27個,他落第了。但是在當時的杜甫看來這並不算什麽打擊。

不久後,他開啟了自己的齊魯漫遊。在此期間,寫下了【望嶽】。

這首詩氣勢蓬勃,可以感知到當時的杜甫還是一個內心充滿抱負的裘馬輕狂少年。

【兵車行】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鹹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雲點行頻。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去時裏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邊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741年,杜甫東遊歸來,在首陽山下開辟了幾間窯洞作為自己的住所,這一年杜甫29歲,他娶了司農少卿楊怡19歲的女兒,這就是在接下來的30年裏和他相濡以沫,生死相依的發妻,杜甫親切地稱她「老妻」,這是一樁門當戶對的婚姻。

唐代詩人都喜歡描述長安城的雄渾,杜甫也不例外,在他35歲(746年)那年,他也到了長安,目的就是求官。

這個時候的政治日趨腐化,唐玄宗終日聲色犬馬,對百姓的疾苦一日比一日了解的少。宰相李林甫口腹蜜劍,他諂媚玄宗左右,迎合玄宗的心意,以鞏固他已經獲得的寵信;他杜絕諷諫,掩蔽聰明,以完成他的奸詐;他忌妒賢才,壓抑比他有能力的人,以保持他的地位。張九齡、嚴挺之被他排擠離開京師,不久便先後死去;左丞相李適之被貶為宜春太守,不久後被迫自殺;房琯也貶為宜春太守。

747年的科舉,李林甫怕這些文人會批評朝政,對其不利。以「野無遺賢」的名義,將所有參加考試的士子全部刷下,杜甫又落榜了。恰逢父親去世,杜甫失去經濟來源。為了維持生活,在貴族府邸充當賓客。

751年,杜甫40歲,這一年邊疆戰事連連失利,為了補充兵力,楊國忠派禦史分道抓人,套上枷鎖,帶入軍營,開往邊疆。杜甫親眼目睹士兵出發時,父母妻兒牽衣攔道哭聲震天的情景,寫下了這篇催人淚下的【兵車行】,這是杜甫為受苦民眾發出的激憤之聲。

到755年九月,杜甫44歲,他在長安已經呆了整整九年,卻沒有謀到一官半職。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也許是感動了上天,十月杜甫被任命為河西縣尉,縣尉的職責本應是負責治安,但在當時的風氣是逢迎官長,鞭撻人民,杜甫拒絕了這個任命,改就右衛率府參軍,任務就是看守兵器鎧甲等物質,職位是正八品下。

他上任前,先去奉先探望妻兒,一進家門就聽見家中的嚎哭,原來他未滿周歲的兒子剛剛餓死。

同年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756年,隨著哥舒翰的兵敗,玄宗瞞著他的臣民,帶著心愛的女人及近臣從延秋門逃亡蜀地。

長安失守後,長安的人民也相繼逃亡,杜甫也摻雜在逃亡的隊伍中,開啟了自己的逃亡生涯。在逃亡途中,當他聽說太子李亨在靈武繼位後,立即把希望寄托到肅宗身上,改道去了靈武。

不幸的是,剛出發就被胡人捉住,之後被帶往長安。幸運的是,由於官位較低,不受重視,沒有被抓往洛陽,他甚至可以在長安城內隨意走動。

在被幽禁的日子,杜甫寫下了【春望】,這是杜甫一生最困難的時刻,他的作品中充滿了憂國憂民的情懷,作品中透露出希望光復兩京,早日結束戰爭的思想。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杜甫在胡人不註意的情況下,翻墻逃出了長安城,之後冒著生命危險穿過胡人和唐軍對峙的前線,到達靈武。

肅宗聽說是長安故人,很開心,召見了杜甫,把杜甫的官職升了一級,封他為左拾遺,品級為八品上,職責就是在皇帝做錯事時,對皇帝進行提醒,是個諫官。

當時唐肅宗是在李泌建議下自己繼位的,並不是玄宗直接禪位於他,所以肅宗心中一直害怕玄宗有一天會把皇位收回去。

玄宗得知肅宗繼位以後,派房琯來輔助肅宗。在肅宗心中房琯就是一個監視者,且只會紙上談兵,肅宗想把房琯趕走。

但杜甫看房琯少年時享有盛名,晚年更是有「醇儒」的美譽,每每談起國家災難都是義憤填膺,於是上疏援救房琯,措辭激烈,遭到肅宗厭惡,被肅宗命令離開鳳翔,回家省親。杜甫沒有體察上意,是其政治上的失敗。

757年,肅宗之子李豫和郭子儀經過殘酷的香積寺之戰後收復長安。肅宗回到長安後,很多鳳翔時期的官吏都獲得了賞賜,房琯也被封為金紫光祿大夫。可房琯經常發表一些放肆的言論,常常裝病請假,且結黨營私。肅宗把其貶為邠州刺史,杜甫也受到了牽連,被派到華州(陜西渭南華州區)做司功參軍。

758年,杜甫回鄉探親,在返程路上,經過此前的戰亂區域時,看到的都是老翁老嫗、征夫怨婦的愁眉苦臉,在酷吏的壓迫下度日如年,於是杜甫寫下了「三吏三別」。

【石壕吏】就是杜甫在石壕村一戶人家借宿時真實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情。這時期杜甫的作品深刻揭露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巨大困苦和不幸,表達了其對備受戰火摧殘的老百姓的同情。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床頭屋漏無幹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759年,杜甫辭官,去了秦州(甘肅天水),那裏有他的從侄及好友,在秦州他並沒有得到太多的幫助,只能依靠賣藥維持生計。

後因秦州的地理位置特殊,成為唐軍和吐蕃交戰的前線,賣藥難以維持生計,迫不得已,杜甫帶全家轉移到成都。

在秦州呆了4個月之後,759年末杜甫到達成都,住在西郊的外浣花溪寺裏。

後來,杜甫在浣花溪畔找到一塊荒地,建造了一座並不堅固的茅屋。建造的過程中並不容易,幾乎所有的材料都是由朋友資助而來。

暮春時節,草屋落成,這一年是760年,杜甫49歲,終於有了一個棲身之所。

不料一天狂風忽至,江翻石走,草堂上的茅草多被大風刮走,外邊下大雨,屋中下小雨,杜甫有感而發,寫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不僅為自己的當前處境而哀嘆,也是為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而吶喊。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762年四月,杜甫聽聞收復了河南河北的大部份地區,高興之下杜甫寫下了「漫卷詩書喜欲狂」,並且規劃了自己的旅途。

他計劃順著涪水、嘉陵江先到達重慶,之後沿長江到達江陵。在江陵上岸以後,北行到達襄陽城,再往北就到南陽,而後就是洛陽。

從洛陽既可以去他老家鞏縣,亦可以回到長安。

每每有一些希望,總是換來更大的失望。762年七月,劍南兵馬使徐知道叛亂,八月二十三日便被高適擊潰,徐知道被其部將李忠厚殺死,成都陷入了混沌,混亂程度不亞於安史之亂中的長安和洛陽。

763年吐蕃舉兵二十萬入侵,關內副元帥郭子儀手中只有二十人。代宗再次倉皇逃出長安直奔陜州。吐蕃軍隊勢如破竹,一路向東甚至占領了四川的部份地區。

杜甫不得不帶家人離開成都去梓州(今四川三台)、閬州(今四川閬中)躲避後準備回鄉。後聽聞多年好友嚴武被任命為劍南節度使,杜甫放棄了既定的歸程,回到了成都。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765年,在成都,嚴武推薦杜甫為檢效工部員外郎,這個是一個六品上的虛職,實責為其幕僚,這個官職是杜甫一生為官的頂點。

幕府的規矩是很嚴苛的,早出晚歸,不得遲到早退。他與剛入仕途的年輕人一起工作,杜甫與他們格格不入,處處受到排擠。

杜甫多次向嚴武請辭,讓其回歸草堂,回歸農人生活,次年正月初三,嚴武終於答應了他的請求。

766年四月,嚴武去世,這一年杜甫54歲,再一次失去了依靠。五月,杜甫率家人開始了其規劃已久的歸程。

一路東下,杜甫經過夔州,因身體很差,受瘧疾、肺病、風痹和糖尿病的折磨,在夔州居住了一年零九個月,最後他耳朵聾了,牙齒也掉了大半。

這段時期,杜甫窮困潦倒,又身體抱恙,但是他寫下了430多首詩,是其一生作品的三分之一,其中【登高】就是杜甫在此時寫下的。

這個時期杜甫的作品,大都是感慨自己漂泊一生,無依無靠的悲涼,同時飽含對國家和人民的擔憂。

最後

離開夔州後,杜甫有一年半的時間都是在船上度過的,這也是杜甫人生最後的時光。

在衡州杜甫計劃南下彬州,但遇見江水大漲,五天沒有吃喝。耒陽縣令聶某得到這個訊息後,立即寫信問候他,並給他送來豐富的酒肉。

據說杜甫在吃飽痛飲之後,當晚便在船中死去。

杜甫死後,家人無力安葬,把他的靈柩先安放在了嶽州。

813年,杜甫的孫子杜嗣業一路乞討,才最終把杜甫遷葬回偃師,完成了祖父還鄉之路。

這一年,距離杜甫去世已經過去43年。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