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周武帝為何滅佛?在寺院內陳列武器,發現僧人與婦女遊樂的密室!

2024-04-08國風

引言

天和三年(568年),萬千同僚以及沙門弟子, 道士一同遵循周武帝的吩咐,匯聚在一起,聽他親自講述【禮記】。

在第二年的大德殿內,大家匯聚一堂,開始關於了二教(佛教與道教)先後大小之分的辯論。

在七次辯論中,道教每次最後雖然能排在佛教之上, 但是在辯論中仍然一直處於劣勢,從結果上看卻更像是佛教的失敗。

佛教更是在這七次辯論後,受到了極其重大的打擊: 百萬僧侶被迫還俗,無數經書就此失傳。

這七次辯論中發生了什麽?為什麽佛教會輸掉與道教的爭辯?

古代統治者從兩個方面控制百姓:

武則為軍隊,文則是依靠儒家思想等進行思想控制,「九品中正制」成為了文人士子躍升階級的方法之一,儒家思想依靠著本土化的發展與國家的大力推廣,成為了主要思想之一。

但九品中正制也存在著極大的弊端:

被推薦之人多為世家大族之人,對於寒門的讀書人來說,仍然沒什麽實作階級躍遷的方法。

哪怕當上了官員,動蕩的政治局勢讓進諫成為了一件危險的事情, 只要有一句話說的不符皇上心意,便有著殺頭的風險。

北周武帝

對於現實生活的失意寄托在了神仙的身上,孔孟無法救我於苦海,那就只能寄托希望於佛祖,希望佛祖能救自己於凡世。

這就是為什麽佛教雖然曾經被本地人們所排斥,而後又重新接受的原因。

反應應該最大的統治者對此卻毫不在意,不論是儒家還是佛家,只要是好用的統治工具,便可以接受。

管塔克辛佛家還是信儒家,聽話懂事就行。

這時候的統治者也面臨著一個問題,他們來自於草原,更加需要漢族官員的認可和幫助,他們也需要融入進中華文化。

不論是佛教,儒教還是道教,在他們看來,都是需要容納吸收的一部份。

佛教極盛僧人可免兵役,滅佛勢在必行

在北魏開始統治前的北周的太武帝,已經發起過一次滅佛運動。 我們可以從太武帝這裏窺見一二。

統治者一方面在把宗教作為統治的一個工具外,另一方面統治也會多多少少承受一些負面影響。

這時的北魏,統一了北方。

黃河流域及華北平原地區的東方大國,此時也並沒有排斥佛教的思想。

這時的佛教信眾為數善少,據史料估算僅有四百分之一,遠遠低於周武帝滅佛時信眾的比例, 那什麽導致太武帝滅佛運動?

有人曾表達過一個觀點 :當時的僧尼已經有了可以免服兵役和勞役的特權。 會不會是因為信佛教的人口太多了,國家無法正常運轉?

這個觀點在北周是成立的:

北周人民信仰佛教的比例高達十比一,大量的沙門弟子不僅免除了勞役,更是免除了賦稅,很多人都把投入佛門當做是逃避兵役和勞役的手段。

但在北魏,哪怕全國的僧尼加起來也不過十萬之數,遠遠沒有到達影響國家運轉的程度。

所以,這是導致滅佛運動的主要原因之一,卻不是根本的原因。

最根本的原因是太武帝的一次鎮壓起義的經歷內。在太武帝鎮壓盧水吳蓋昊起義的時候,途經了一家大寺院。

寺院內陳列著大量叛軍的武器,大量僧人私藏的釀酒器與財物,以及供給僧人與貴族婦女遊樂的密室!

在所有的器物內,對於朝廷而言,兵器是最大的罪證,而造反是最大的惡行,這觸及了太武帝的神經。

太武帝從此對於佛教的態度從遏制成為了滅殺。 發出了詔令:此非沙門所用,當與吳通謀,歸害人耳。

除了在經濟方面的支援外,佛教在當時也是叛軍的主要信仰。

佛教成了北方各族反叛勢力的精神紐帶,這也成為了後來太武帝發動滅佛運動的原因之一。

嚴峻的政治形勢下,大大小小可能會給叛軍輸血的寺院,成為了太武帝中需要鏟除的瘤子。

這等教訓留給了北周,自然大振幅加強了對於佛教的管理。

從這時開始,朝廷已經成立了相關部門進行專門的監管。

可為什麽已經加強了管理,北周仍然開始了更加徹底的滅佛運動。

矛盾激化,改變迫近

北魏的僧,俗矛盾尚不尖銳。到了北周,僧,俗之間的利益沖突逐漸變得更加的不可調和,開始威脅到北周的統治。

曾經的佛教危害國家統治,是因為其與叛軍的聯合。 北周的佛教危害國家統治,則是因為僧獨有的經濟特權。

當時的人們信仰佛教到了什麽地步呢?人數高達全國的百分之十以上,國家的活動開始因為佛教的阻礙變得更加困難。

佛尼擁有不服兵役和勞役,不納稅的特權,這讓可以動用的人力變得更少。

佛教的強盛,甚至一度開始動搖傳統的儒家地位。

與儒家的 「仁義禮智信 」不同,佛家更多的 「不事君主」 ,自得清凈,二者相比。

佛家更不適合作為統治者的工具,更重要的是,佛家已經開始威脅到儒家的地位。

如果北周掌權的是一位酒肉君主,可能會樂得於此,但這是北周的周武帝, 為後代文人所推崇,敬仰的一位皇帝。

這位皇帝年幼時便不一般 「幼而孝敬,聰明有氣質」。 在長大後,與自己的舅舅一起完成了奪權,把北周從互相傾軋的狀態中解救了出來。

在奪權後更是日理萬機,察納雅言,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國家的國力開始由弱變強。

大智大勇,敢作敢為, 這兩個詞語用來形容周武帝相當適合,後面的滅佛運動中這些優秀秉性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這時的僧教界上層的生活變得更加的豪華奢侈,寺院僧房的壯麗雅致更加的奢靡。周武帝廢佛時不由得感慨道:

這不是簡單的寺院,這是被搜刮的民脂民膏啊。

在他真正執掌國家的最高權力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善民生,力圖人民生活安定,而佛教不僅成為了國家的阻礙,更是壓在百姓頭上的一座山。

取締佛教,還財於民於國成為了一件必要的事情。

火星點燃,滅佛改革開始

衛員蒿則從客觀上推動了滅佛運動的開始,更是為滅佛運動的開始點燃了火星。

衛氏是一名還俗僧,他從遙遠的蜀地而來。

這一路他看到了無數的寶塔,也見識過南朝的齊,梁因為大興佛教而滅亡。

「大乘佛教」 的精神被所謂的出家人所侮辱,為國為民的擔憂,讓他寫出了對於國家的建議。

他便在奏折上表達了對於現行制度的擔憂,而這與周武王所想不謀而合。

為了掌握滅佛的證據,周武帝甚至多次親自收集,可惜都因走漏風聲無功而返。

各方面不同的意見在禦前大討論上開始出現,討論為了慎重,更是整整進行了七次。

在辯論中佛教哪怕有時能占據上風,仍然未能動搖滅佛的開始。

周武帝也對輿論進行了引導,佛教在民眾的威望隨著兩次辯論的完成,開始大振幅下降。

在反復斟酌中,周武帝抓住了合適的時機開始了滅佛運動。

無數的僧尼被勒令遣散,無數的廟像被拆毀,寺廟的大多數財產被沒收。 私藏的糧食被平價收購。

名為 「滅佛運動」 ,在周武帝的善心下,沒有人在這次運動中流血。 更多的是佛寺的僧人們被遣散,大多數寶塔被拆除。

七次所謂的辯論只是導火索,而真正的原因則是,佛教對於統治的阻礙與佛教對百姓統治的壓迫。

這種阻礙和壓迫早就開始了,沒有這次辯論也必定會有其他的導火索出現。

被廢後的佛教與儒教和道教一起,三教融合,一同延續文化。

後來周武帝去世時,衛佛者編造了他在地獄中受罪的現實,稱周武王對這個決策後悔不叠。

只有周武王知道,這場甚至被後世稱作為最有意義的一次滅佛運動,留下了更好的結果。

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最直觀的就是減輕了百姓的負擔,完成了富國強兵的目標。

正因為負擔賦稅的人們增多了,增幅也是極大。讓負擔分攤到了更多人的身上,大大緩和了北周百姓的負擔,階級矛盾得以緩和。

這次還俗的僧尼不僅僅是比例最大的一次,在絕對數量上也是最大的一次。

各項改革與周武帝的文治武功,發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 從此北周的國力進一步增強,滅掉了北齊,統一了北方。 為以後結束長期分裂的局面奠定了基礎。

此時的北齊正在面臨的民族矛盾尖銳,民族壓迫嚴重等問題,北周成功擊敗了北魏一統北方,也有著更加深刻的原因: 完成了民族融合。

胡漢之間的矛盾大為縮小,差別泯滅,心裏隔閡消失。周武帝本人更是自豪地以華夏正統而自居。

北周如果不廢佛,當時的中國便會像中世紀的歐洲信基督教,南印度信印度教那樣。走 向政教合一,全民信教,神權專治。 從而進一步對民族的形成演變產生影響。

佛教也會對儒教產生嚴重的威脅,儒教也會擁有變成宗教的可能,不同的民族信仰不同的宗教,可能會導致民族分化,減少大一統的可能性。

這次滅佛運動的成功,更是中華民族凝聚力戰勝離心力,民族融合戰勝民族分離的勝利。

而不廢佛便不能平齊,不平齊就不能實作民族融合和凝聚。這種重大意義更是如今的我們不可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