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年鴻林:心中有一方藝術凈土

2024-03-26國風

原標題:

年鴻林:心中有一方藝術凈土

沈陽晚報、沈報全媒體主任記者 關彤 攝影記者 陳鴻博

熱愛藝術的人,身上都透著一股本真與執著的勁兒。他們喜歡沈浸在自己的天地裏,不聞窗外事,任憑生命與藝術連為一體。那是一種可以上升至精神、靈魂層面的純凈追求,在物欲橫流的年代、在繁華嘈雜的世界,更顯珍貴。

「無論是生活還是藝術,真正的熱愛都是刻在骨子裏的東西。不需要有人在身後推著你、鞭策你,你自己就會心甘情願往前走,不問得失和成敗。」日前,在城東一個普通的居民小區裏,在由餐廳改造的書房木案前,沈陽市文史研究館研究員年鴻林說,那種感覺十分強烈。

年鴻林的身後,潔白的墻面上掛著他寫的字——「一方隅」。不顯山,不露水,甚至不受打擾。左右鄰居都不知曉,身邊住著一位書法家。

青年時期的年鴻林

一米見方的美術字

年鴻林毛筆字寫了很多年,不過在真正入門寫書法前,雖也弄墨,準確來講那時他寫的屬於美術字。

中學畢業後年鴻林來到沈陽市服裝公司,做服裝設計工作。「所謂服裝設計,實際上就是出口代工。」因為沈陽工業門類齊全,20世紀80年代,城市開始為國外代加工服裝,成為當時賺外匯的來源之一。

年鴻林近照

國外的代工訂單像雪片般源源不斷,「那時有個挺時髦的詞兒叫‘出口轉內銷’,外國訂單完成後,服裝廠會就地取材,用現有的款式做一些類似的產品在國內銷售,銷量非常好。」當時,全國服裝行業會經常舉辦服裝展銷會,原本負責工藝流程及刻鋼板印刷資料的年鴻林,因喜歡寫字、繪畫被調到廠工會,優勢也凸顯了出來,「不像現在的展銷會都是易拉寶、亞克力等精美展板,當年各種的宣傳展板都是手工寫、畫的。」年鴻林的字好看、布展精美,給單位增色不少。

有一年,遼寧服裝展銷會在展覽館舉辦,邀請全國各地的服裝企業來參展,主辦方特意找到年鴻林請他寫一副巨型對聯掛在展覽館門前的華表柱上,一個字有一平方米那麽大。

光有天賦還不夠

美術字不同於書法,或者說二者從本質上就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藝術形式。熱愛書法的年鴻林是在接觸到真正的書法藝術後,開始逐漸領悟到其中的差異。

20世紀80年代初,一次機緣下,年鴻林認識了書法大家李仲元先生。李仲元先生看了年鴻林的作品後,先是肯定了他的天賦和刻苦,不過也一語中的指出不足,「沒接受過系統練習,沒臨過帖。」

年鴻林筆墨

「先生所說分毫不差。」打小年鴻林就喜歡書法,之所以能寫得一手好美術字,跟平日的刻苦不無關系。年家有個一尺寬一米長的床頭櫃,休息時,年鴻林哪也不去,就在家裏寫字。夏天的平房悶熱無比,年鴻林彎著腰站在床頭櫃前一寫就是幾個小時,後背被汗水浸透了也全然不知,「經常不知道熱了。」可那些撇捺之間,全是年鴻林憑著感覺寫出來的。認識李仲元先生後,年鴻林意識到,光有天賦還不夠,要想走得遠,還得有得當的方法。

在李仲元先生的建議下,年鴻林開始臨帖,褚遂良、顏真卿等諸帖,「先生跟我說,是古帖都好,都經過歷史的錘煉,不過臨帖不要一味模仿,要學其中的精華。」當時,李仲元在沈陽故宮工作,年鴻林便常登門請教,「先生每次給我的指導,就夠我悟一陣的。」

1982年秋,年鴻林夫婦邀請李仲元先生小聚。席間,敬了酒、拜了師。打那之後,有了先生的點撥,年鴻林漸漸打通了橫亙在美術字和傳統書法之間的窗戶紙,走上了書寫的正路。

用作品傳遞聲量

1995年,年鴻林調入沈陽市文史研究館工作,為館編纂館訊及為館員服務。此後,天地和眼界都不一樣了。

作為館工作人員,他認真對待活動的每一處細節,「文史研究館館訊,就是將館員、研究員在日常中參與的文化交流活動及研究工作整理、記錄成冊,是全國文史館館際交流的通訊,該工作需要和館員、研究員隨時互動。」作為全國第一批成立的地市級文史研究館,沈延毅、晏少翔、朱樸存等諸多書畫大家的作品讓年鴻林大開眼界。年鴻林記得,沈陽市文史研究館曾舉辦過多次書畫展及全國館際書畫交流活動,做為館工作人員,每次活動他都會及時、安全完成館員書畫作品的取送工作,在與館員、研究員頻繁接觸和交流中,也讓年鴻林有機會在更廣闊的藝術中,不斷得到滋養,精進著自己的筆墨。

交談中,年鴻林對書法的熱愛、謙恭的性格還有低調的生活狀態都令記者欽佩。這位言語不多、聲調平胡的先生,對書法有著虔誠的熱愛,他甚至把筆墨擺在了高於生活的重要位置上。給人一種生命不息,藝術不止的能量。

在成為沈陽市文史研究館研究員後,年鴻林用書法作品將這份能量向各界傳遞:他的作品曾先後獲得全國「華夏杯」書法大賽銀獎,全國「洗筆泉杯」書法大展銅獎,他的人物小傳入編【當代中國中青年書法家辭典】【中國20世紀書畫藝術大觀】等辭書,他的作品為安徽滁州碑林等處碑林鐫刻上石。常有人贊許年鴻林的筆墨,每每此時,年鴻林總是擺擺手,「我還是書界的‘學生’。」

李仲元先生常贊其人,說「年鴻林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入我門下學藝者,他心地善良,性格敦厚,不善言辭。對書藝有銘心刻骨之愛。臨池摹寫,終日不輟,目觀古帖之精妙,心會筆墨之精華。四十余年來曾未偏離正道。如今修成正果。其書出入二王,端嚴而能暢逸,凝煉而涵雋美。傳古賢之妙法,動時人之心扉,實書界之馳驅者也!」

來源:沈陽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