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把「手術台」搬進展廳?快來奉賢博物館「監工」油畫修復全過程!

2024-03-17國風

這兩日,奉賢博物館聘油畫修復專家、義大利拉奎拉美術學院油畫修復師王勇迪搬進了新工作室——一間正位於展廳中央、四面透明的玻璃房。未來兩個月,王勇迪與同事們將在此完成一副顏料斑駁龜裂油畫的修復工作,並全程接受來往遊客和線上網友們的現場「監工」,這令以「社恐」自居的他感到「壓力山大」。

3月15日,奉賢博物館新展「修復日記II-永不褪色的紅」紅色經典油畫回顧與修復科技展開幕,除新中國成立以來不同時期的紅色主題油畫外,觀眾還能圍觀油畫藝術家、顏料專家、油畫檢測專家和修復師在展廳中真實進行的油畫修復工作,在5月19日展覽閉幕前,親眼見證一幅油畫的「重生」。

一場有生命力的展覽

走在「修復日記II」展廳,觀眾的目光會不自覺被那間放滿各式刷子工具、化學試劑的玻璃修復間所吸引,只見身穿白大褂的王勇迪手持工具,在紫外線與正常光源交替下,對一幅幾乎與人同高的油畫進行細致入微的修復前檢測工作。

這幅油畫的歷史不長,但因保存不當,顏料層與底料層已出現嚴重剝落。盡管眼下其飽經風霜的模樣令人扼腕,但兩個月後,王勇迪將讓其恢復往日風采。用奉賢博物館特聘油畫修復專家、安川修復技術長王方的話說,「這是一場‘真刀真槍’的手術」。

博物館

奉賢博物館把油畫修復工作室搬進展廳

博物館展油畫,並不稀奇;但把油畫修復全過程拿來展示的,奉賢博物館算得上全國首家。

作為上海唯一具有油畫修復資質的博物館,這是奉博第二次策劃以油畫修復為線索的展覽。2022年,奉博曾展出「修復日記——一幅油畫的重生」,向觀眾揭秘20世紀50年代的伊朗油畫作品【法羅克·加法裏肖像】修復過程中的工藝流程、科學技術和藝術史學相關知識。盡管這場開館以來「最小的展」只有一幅作品,但憑借其獨特新穎的主題,仍引發觀眾熱烈反響。

左圖即為「修復日記——一幅油畫的重生」中展陳的修復過後的伊朗油畫作品【法羅克·加法裏肖像】 沈思怡/攝

專業裝置完備的油畫修復工作室 沈思怡/攝

不過,策展人黃詩雲也坦言,團隊在復盤「修復日記I」時發現,盡管專家們已盡可能在圖文解說中做到去專業化,但因油畫修復是相對小眾且晦澀的領域,觀眾理解起來仍具有一定門檻。

因而,為延伸「修復日記」系列品牌,展示奉博與文博領域相關科學機構在油畫文物檢測分析及修復領域的科研成果,同時平衡學術性展覽的專業性與普適性,本次展覽不僅擴大了規模,帶來由劉海粟、胡一川、羅工柳、俞雲階、馬宏道、邱瑞敏、王永強、陳堅、姚爾暢等著名油畫藝術家描繪的不同歷史時期紅色主題油畫原作,還打造了一個不斷生成、行進的「日記式」的油畫修復間,在展覽現場與網路上進行全程同步直播,增強觀眾對油畫修復的參與感與感受度。

「比起單向輸出的觀摩式展覽,我們更希望把展廳打造成劇場般的公共教育課堂,油畫修復師跟觀眾能在這個開放的空間中形成某種有機互動,透過親眼見證油畫的變化,使得原本與觀眾不接近的知識被順其自然地傳遞。」黃詩雲說。

觀眾圍觀油畫修復過程

油畫修復讓紅色經典「永不褪色」

走進展廳,最先映入眼簾的是由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歷史畫創作研究中心集體創作的油畫【浴火新生·上海解放組畫之四——歡慶勝利】,畫面中,手握紅旗歡慶勝利的上海民眾在浦江兩岸匯整合紅色海洋,鮮艷的油彩定格凝固著革命和建設歷程。

奉賢博物館館長張雪松告訴記者,作為西方藝術,油畫來到中國的歷史只有百年左右,創作高峰期始於新中國成立之後。因油畫具有色彩豐富、畫面細膩逼真、題材廣泛等特點,不少記錄和反映中國人民艱苦奮鬥輝煌歷史的紅色主題畫作均以此作為載體,成為中國油畫發展史的重要組成部份。

【浴火新生·上海解放組畫之四——歡慶勝利】

本次展覽的重磅紅色主題油畫作品之一: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地道戰】

不過,作為一種「嬌氣」的藝術載體,油畫對儲存環境溫濕度與紫外線強度等要素具有苛刻要求。長期以來,因缺乏系統的油畫材料與技法知識,又沒有必要的保存條件和維護意識,不僅第一代中國油畫家的作品需要修復,連第二代和第三代油畫家的作品也都普遍存在老化和損毀問題。本次展廳中也羅列了不少存在黴菌、剝落等病害的油畫作品。事實上,若仔細觀察,觀眾能發現本次展覽中的油畫都或多或少存在類似的病害及曾經修復過的痕跡。「因而,從擦亮中國紅色經典畫作、傳承紅色精神的角度上說,油畫修復的意義重大。」張雪松說。

但因起步晚,中國油畫的保護與修復,目前仍面臨道阻且長的現實困境,不僅國內油畫修復師極為稀缺,油畫修復領域也未建立起一套系統性的學術規範。據王方介紹,中國早期油畫的特點是顏料使用五花八門,那是因為物資匱乏年代,畫家只能想方設法找「平替」。同時,中國油畫在技法上也摻雜了傳統水性繪畫的特征,這使其在保存條件、病害機制分析、修復手段上無法完全照搬西方油畫的邏輯,且更為復雜。「比起‘大拆大建’、‘拆東補西’式的修復,現階段中國油畫的當務之急在於病害診斷,即透過各類檢測手段和大數據建立對中國油畫病害機制的系統性認知,才能有效‘治病於未病’,對有價值的畫作進行保護性修復。」王方說。

博物館講解員解說油畫病變的幾種機制

這也是奉賢博物館想要深耕努力及打造出與同型別博物館差異化發展模式的方向。張雪松告訴記者,奉賢博物館有一支約為10人的專業文物修復團隊,去年,一批紅色主題油畫作品在團隊成員的通力合作下,以嶄新面貌亮相陳雲紀念館。本次展覽中,觀眾也能看到奉博近年來與文博領域相關科學機構在油畫文物檢測分析及修復領域的科研成果,並透過觀摩作業、參與講座、對談、科普課程等多種方式加深對油畫修復的感知。「未來,奉賢博物館也將以文物及油畫修復為契機,做好紅色經典畫作的保護與紅色精神的傳承,講好中國故事。」張雪松說。

本次展覽還將以觀摩作業、參與講座、對談、科普課程等多種方式科普油畫修復知識

欄目主編:黃勇娣 圖片來源:除標註外,均奉賢博物館提供

來源:作者:沈思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