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杜甫的棗樹與西鄰的寡婦

2024-04-16國風

作者/郝加獻

魯迅的後花園有棗樹,杜甫門前也有

【穿行在唐的街巷/到處炫目的霓虹/2300名詩人沿著小徑走來/50000粒珍珠,裝點大唐璀璨星空/朗朗誦讀聲,丈量千百年後世與唐的距離】

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這是魯迅散文【秋夜】別致的開頭。

當年讀這篇散文的時候,筆者最關心的是,有沒有人爬上樹去偷棗。

後來讀唐詩,知道了杜甫的門前也曾有棗樹。

公元767年,也就是杜甫漂泊到四川冀府的第二年,他住在溪西的一所草堂裏。草堂前面有幾棵棗樹,長勢茁壯,結棗碩大紅潤,又脆又甜,十分誘人。

西鄰的一個寡婦,她沒有兒女、沒有丈夫、沒有親戚,因為沒有吃的,便常常來打(撲)棗充饑,杜甫從不幹涉。

後來,杜甫把這草堂讓給一位姓吳的親戚居住,自己搬到離草堂十幾裏路遠的東屯去。不料,姓吳的一來就在堂前插上籬笆,禁止打棗。

寡婦本來就總是懷著一種恐懼的心情,生怕物主辱罵,甚至把她當作盜竊犯,她對著吳郎紮的籬笆,犯了難。

寡婦想到了杜甫,他是這草堂和棗樹的主人,就來找杜甫訴苦。杜甫因而寫了【又呈吳郎】一詩去勸告吳郎,希望他能和自己一樣體貼那位寡婦。

在寫這首詩以前,杜甫已經寫過一首詩給吳郎,題目是【簡吳郎司法】。

吳郎的年輩要比杜甫小,但是為了使他能比較容易地接受自己的勸告,所以不說「又簡吳郎」,而有意地用了一個表示敬意的「呈」字,足見杜甫的重視與細心。

已訴征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

聽罷窮到只剩下幾根骨頭的寡婦訴苦,杜甫從寡婦打棗,聯想到了持續了十來年的安史之亂,想到了山河破碎的國家與流離失所的民眾,不禁潸然淚下。

杜甫提筆點醒吳郎、開導吳郎:在這兵荒馬亂的情況下,苦難的人還有的是,決不止寡婦一個;什麽事都可能發生,也決不止是打棗;戰亂的局面不改變,就連我們自己的生活也不是沒有著落,我們現在不正是因為戰亂而同在遠方作客,你不是還住著我的草堂嗎?

推己及人,我們不但不應該幹涉寡婦打棗,而是要表示親善,表示歡迎,讓她安心打棗。

後面的故事我們不得而知,但這首七言律詩【又呈吳郎】,流傳下來,感動無數後來人。

陜北有民歌:唐朝詩聖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

透過杜甫勸說吳郎允許寡婦打棗這件小事,可見這句民歌名副其實。

【作者簡介】 郝加獻,1962年出生,北京密雲人,長期致力於文化散文創作。2022年2月錄入百度百科。長篇歷史散文【曠世名園圓明園】榮獲紀念圓明園罹難150周年大型征文優秀獎。曾出版【我讀毛澤東詩詞】【玉女之殤】【中國散文】。

編輯/飄飄花語